七律二首送瘟神心得体会及收获 七律二首《送瘟神》(九篇)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我们如何才能写得一篇优质的心得体会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得体会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推荐七律二首送瘟神心得体会及收获一
七律 长征
毛泽东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2、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
1、重点: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2、难点: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教学时数] 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 预习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逶迤(wēi yí ) 磅礴(páng bó ) 岷山(mín )
2、解释词语。
逶迤:弯曲绵延的样子。 磅礴:气势雄伟的样子。
二、导入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借助多媒体播放红军长征的录像,教师介绍长征的历史事实,并让学生哲学歌曲《七律 长征》,给学生直观形象的感受。
三、听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
学生朗读诗歌之后,谈谈自己最喜欢的其中的一句诗,并说说理由。
四、学习新课
1、学生结合注释,说说全诗的大意。
讨论交流后,明确: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蒸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2、赏析。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写得极有气势。它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统率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示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远征难”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远征”是写长征行程之远,时月之长;“难是写长征牺牲之大,经历之苦。面对一切艰难困苦,红军的回答是“不怕”“只等闲”,这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也给全诗定下了轻快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两句紧承上句的“万水千山”,先具体写山。这样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突出表现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游戏桥横铁索寒。”这两句写水,既实写红军长征途中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两次战斗,又虚写红军长征途中跋涉的无数道急流险滩。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结尾这两句写长征的最后路程,是全诗的高潮。“更喜”两字,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这里的“三军”,专指“红军第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在写这首诗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但毛泽东希望并想念他们定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所以,“三军”一词,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对红军二、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信任。
3、探究。
这首诗用艺术手法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你最欣赏其中的哪一幅图?说说理由。
明确: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腾越五岭,疾跨乌蒙胧,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谈自己最欣赏的一幅图,可以结合具体的诗句,从对典型场景和事例的描述,对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不畏艰险、藐视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感悟等方面来谈自己的体会。
五、拓展阅读
推荐书目:《毛泽东诗歌鉴赏》《毛泽东诗词探索》《毛泽东和诗》等。学生交流毛泽东描绘长征的诗词,如《忆秦娥 娄山关》等,做读书笔记。
六、小结
1、中心意思
这首诗是一篇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
推荐七律二首送瘟神心得体会及收获二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全诗。
2、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认识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
:长征路线图;飞夺泸定桥的情景录象
一、导入,简介作者,了解七律。
1出示毛泽东图片:他是谁?有关他你知道些什么?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毛泽东写的一首诗——《七律 长征》。生读课题。
3 知道什么叫“七律”吗?打开书,数一数总共有几行?每行几个字?(七律是古诗的一种体裁,每一首诗是8行,每一行字是7个。偶句押韵。“长征”是这一首诗要写的内容,所以中间有一个间隔号,要注意停顿。)
4 咱们再来读一读课题。
二、初读诗歌,读准读通。
1、请同学们先自由地读一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课文中有哪些生字新词?先咱们来读读。(逶迤 磅礴 泥丸 岷山)
3、个别读,齐读。
4、检查个别读诗。
5、七律是一首诗,要想读得更好,咱们得注意读出韵味,读出节奏来。(七律的节奏一般是二二三。)
6、自由读,指名个别读,齐读。
三 交流主要内容。
现在你读懂了诗歌的大概意思了吗?谁能说说。
四 深入探究,感悟体会
(一)体会“长”
1诗歌的大概意思你们明白了,现在同学们再到诗中找找,红军在这条漫漫的长征路上走过哪些地方?用笔把这些地名划出来。
2 出示“五岭 乌蒙 金沙 大渡 岷山”,有这么多的地方,咱们一起来读读。
(五岭 乌蒙 岷山是山名,金沙 大渡是水名 )
3 红军长征途中,仅仅只走过这三座山,两道水吗?你从那句诗看出他们走过许许多多的山山水水?(出示第一句诗,生读,板书:千山万水)
4 你们看这就是当年红军走过的那条长征路。出示线路图。(师述:红军长征的原因、时间、出发点、沿途经过的地方、结束时间。)
5 是啊,红军战士从江西瑞金出发,一直走,走过了这么多地方。这里有段文字简要介绍了红军长征的历程。(出示长征简介。学生读。)
6 咱们特别来留意一下这段话中的这几个数据:在短短一年时间里,红军穿过了——11个省,翻过了——12座大山,跨过了——24条长河,行程——二万五千里。
7 这条行程两万五千里的长征路途,如果把它拉直了,那就是跨了半个地球啊。现在再来读一读课题,你会怎么读?
(二)、体会“征”
1 看着地图,读着毛泽东的诗,我们感受了这条长征路的“漫长”。但是,作为红军的领路人,作为人民的领袖,毛泽东仅仅是在向我们介绍长征路的“漫长”吗?请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诗,想想你还有什么新的体会和发现?
2 生自由读全诗。读后讨论。(体会到了红军的不怕难)
3 感受红军一路的艰辛。
红军先后遇到了那些困难?
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这一句你从哪个词体会到了红军翻山越岭的艰辛?他们遇到了怎样的艰辛?(简介五岭、乌蒙)在红军眼里,在诗人眼里,那逶迤640公里的五岭只不过是什么?那气势磅礴的乌蒙在红军眼里不过是什么?你再读读这句你还能从中体会到什么?(体会红军的大无畏精神)你能通过你的朗读表达出这种精神吗?
个别读,齐读。
作者是通过什么表达方式让我们感受到红军的这种大无畏精神的?(夸张)
山再高,路再险也无法阻挡红军前进的步伐,然而困难却接踵而至……
2)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你从哪个词体会到了红军渡江过河的艰辛?(出示金沙江图)
谁知道红军过金沙江的故事?“暖”让你体会到了什么?
关于大渡河你又知道些什么?(补充图片资料、)
想看看当年那场令人惊心动魄的战争吗?(播放影片)
你看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这场战争打得异常艰辛,红军伤亡惨重。)
你体会到“寒”的意思了吗?
这一寒一暖让我们感受了红军巧度金沙江的大快人心,体会到了飞夺泸定桥的心惊胆寒。把你的感受送到句子里去读一读。
3)更喜岷山千里雪,千军过后尽开颜。
“千里雪”让你想到了什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关于雪山你知道些什么?
连鸟儿都飞不过去的茫茫雪山,红军却——,他们的心情——,你从哪里体会到了?
是啊,翻过了这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大雪山,红军胜利在望,战士们怎能不欢欣鼓舞呢?让我们和他们一起去分享这种喜悦,这种胜利吧!生读。
4)红军在历时一年的行军路上发生了许多故事,你还知道哪些?
(老师补充:回想1934年10月,毛泽东率领八万六千红军,踏上了漫漫的长征路。滔滔湘江见证了他们血战湘江的血雨腥风,悠悠赤水演绎了他们四度赤水的壮烈神奇,冷冷铁索感受了他们飞夺泸定桥的惊心动魄,皑皑雪山镌刻着他们顽强攀登的斑斑足迹,莽莽草地目睹了他们弹尽粮绝时的艰辛生活……终于,在1935年10月红军走完了二万五千里行军路,胜利到达了目的地——陕北!)
5)此时此刻,你想说什么?
4、现在让我们再来读读课题,此刻你读懂了这个“征”字吗?带着你的理解再读课题。
五、情感朗读,升华感情
如此艰辛的旅途,如此重重的困难,是什么让他们的脚步如此坚定?是什么让他们拥有与天斗,与地斗,与敌人斗的决心?(板书:英勇顽强乐观主义)是啊,就是这种英勇顽强的乐观主义精神让战士们征服了逶迤的五岭,征服了磅礴的乌蒙,征服了惊涛拍岸的金沙江,征服了惊心动魄的大渡河,征服了茫茫白雪的岷山,谱写了一曲气贯长虹的英雄凯歌!学生再读全诗。
六 拓展
读者这首诗,咱们从“不怕”体会到了毛泽东豪迈的伟人风度,从“腾细浪”“走泥丸”感受到了他浪漫的诗人气质,从“一暖一寒”领会到了伟人也有喜悦,也有痛心,这就是毛泽东的凡人情怀。在漫漫的长征路上,毛泽东就是带着他的这份伟人风采、诗人气质和凡人情怀,写下一首又一首诗篇。接下来让我们再来欣赏一首毛泽东写的词《清平乐六盘山》,这是红军登上了岷山之后的最后一座山峰时毛泽东写的。大家试着读读。
《清平乐·六盘山》
1935年10月
天高云淡,
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
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
何时缚住苍龙?
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诗人的风格?
课后大家还可以再去欣赏欣赏毛泽东的其他诗词。
推荐七律二首送瘟神心得体会及收获三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红军长征中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关键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3、了解毛主席诗词的创作风格:艺术的概括和夸张。
二、教学设想
1、 预习要求:
学生对长征的有关知识缺乏了解,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上课时讲述你所了解的长征。
2、 教法、学法:
教师组织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
3、课时安排:一课时
4、教具准备:投影仪、录音机。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由学生讲述自己所了解的长征。
2、 教师介绍此诗的写作背景。
(二)、整体感知课文
1、 播放朗读录音。
2、 学生听后自由朗读,体会诗意。
(合作学习:1、正音。2、借助工具书以页下注合作弄懂课文意思。)
3、 学生齐读课文。
4、 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读出诗中表现出来的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红军/ 不怕 / 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三)品味诗中画面
1、 创设问题情景:
诗第一句说:“红军不怕远征难”,从全诗看,从哪里可以看出远征之“难”?红军又是如何看待这些困难的?
(请学生在书上自主圈点勾画,然后合作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运用艺术夸张手法突出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2、 创设问题情景:
《七律长征》为我们展示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困难的雄壮图画,请你各用一句话概括每幅画面的主要内容。选择你喜欢的一个画面,说说为什么喜欢?
(学生思考,小组合作,教师组织交流评价)
3、 红军长征途中历经千难万险,而诗中为何只描写了这几幅画面?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四)播放长征歌曲,以唱带诵。
(五)作业
1、 背诵并用规范的正楷钢笔字抄写这首诗。
2、 课后探究:
“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中的“寒”字寓意深刻,给人多样化的理解,你对此字有何见解?
板书设计:
推荐七律二首送瘟神心得体会及收获四
1、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1、重点: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2、难点: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一课时
1、预习要求:通过书本、网络等资源查找有关长征的资料(长征的起止时间、路
七律二首送瘟神心得体会及收获 七律二首《送瘟神》(九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