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春节传统食品实践心得体会总结(六篇)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那么我们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描写春节传统食品实践心得体会总结一
大家好!
一年一度的春节来临了,今年我们是回老家过年的。
腊月三十上午,我和爸爸准备贴对联。我们先把旧的对联撕了,撕得干干净净的,再贴上新的,因为辞旧迎新嘛。对联贴好了,我就仔仔细细地读。从对联的词语中,我感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午,妈妈和奶奶做饭,妈妈问大家午饭想吃什么?我报了米饭等菜。饭好后,真是太丰盛了。有牙签肉,有鸡腿,糖醋排骨等一大桌子,我们吃得津津有味。
到了夜晚,我们边吃年夜饭,边看春晚。我们那里还有熬年夜的说法,也就是大年三十晚上不睡觉,等着新年来临。爸爸和几个叔叔去打牌熬夜去了,奶奶、妈妈、姐姐和我看春节晚会。姐姐着看着就睡了,而奶奶、妈妈和我还在看。春晚的小品是我最喜欢看的,趣味的节目不时逗得我哈哈大笑。
熬到了十二点多,春晚最终看完了,我去叫正在打牌的爸爸回来放烟花。爸爸点燃了各种各样的烟花,烟花冲天而起,在半空中绽放出美丽的花朵。有红的,黄的,蓝的,绿的,姹紫嫣红,精彩万分。烟花落下来打在屋顶彩钢瓦上的声音,就像是下雨声,噼里啪啦的。等烟花放完了,我们大家就去睡觉了。
完美的一天过去了,新的一年开始了!
描写春节传统食品实践心得体会总结二
春节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每个单位都放假了,当然除了我们的守护者。今年我过的春节真是喜忧半参!
在看春节晚会时就我和姥姥把手机真正的放下,一起看了春节晚会。瞧瞧!三舅舅正在拿着手机下围棋,二妈和二爸拿着手机斗地主,妈妈拿着手机打王者荣耀,爸爸看电子书,剩下的就不说了说了都是气。
春节晚会上有一首《明年我一定回家过年》这首歌唱完后,台上忽然走上来了100多人。听完介绍后,我才知道他们每个人在不同的岗位上站岗,因为特殊的职位而不能回家过年,所以他们的心理愿望是‘明年我一定回家过年’。
所谓入乡随俗,大年三十。告诉我们要去祭拜祖先,我们要烧纸钱,放炮仗。在在挨着磕三个头,前两个的坟我不知道是谁,但第三个没人比我更清楚了。那是我的姥爷在去年过年时去世了。
在初三的晚上姨夫没有来。来送祖先的鞭炮便由我来放我十分激动,因为炮鞭炮我三年级就会放了,而且我也不害怕。所以姥姥让我来放。以前送祖先是姥爷放,姥爷走了本应该由姨夫,但姨夫在他们家过年了。所以这个重担就交给了我。
初四上午我们炸了花馍馍和麻花,炸的过程中爸爸把没有上色的麻花就捞了出来,虽然熟了,但他们定西必须得有上色,要不然就会让人嚼口舌。
今年的新年就没有去年那么热闹了,因为姥爷走了,基本上都在哭,就只有那么几件高兴的事情,到最后还有寒假作业,真是让我把所有开心事都忘了。
描写春节传统食品实践心得体会总结三
con1();
春节灯节,端午六一,中秋重阳,从小到大我们都是伴随着这些年年依旧的节日和亲人一起度过一年又一年的。这些节日包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凝聚着浓浓的血脉亲情,在这众多节日中,我则独独钟情于春节。
每年的春节都异常热闹。家家户户都做起了年糕,门上贴着春联,挂着大红灯笼,亲戚朋友都大老远地回到自家,为的只是吃上这一年才有一次的团年饭,饭桌上,大人们都讲述着这一年的所有经历,而孩子们则毫无忌讳地吃着、喝着、玩着并闹着。
我最喜欢的是大年三十晚上,虽然不能燃放烟花炮竹,但我们可以坐在一起看着春节联欢晚会,一起跨年,还可以收到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压岁钱呢。当十二点整的钟声响起,我们开心极了,互相说着“新年快乐”!随着一阵欢呼,旧的一年过去了,崭新的一年又开始了。
大年初一,我们穿上作文https:///新衣裳,早早地来到亲戚家,逐个地给长辈们拜年,这时,长辈便会拿出好吃的点心和一个红包塞进我的口袋中,望着自己的收获,心中真是比吃了蜜还要甜,不禁开心地笑了起来……
给长辈们拜完年后,家中的主妇便都到厨房准备吃的去了,没多大一会儿,一顿丰盛的饭菜便做好了,有香喷喷的烤鸭、土鸡、蒸肉和鱼,还有各种各样的炒菜,但都以猪肉居多,因为家乡人都喜爱猪肉嘛!不仅有菜,还有孩子们爱喝的各种饮料,大人们爱喝的各种酒、茶。饭间,主人总是主动地给大伙盛饭、递菜,让大家吃饱,喝好,每个人脸上挂着洋溢地笑容。
大年的初三和初四我都会随父母去外婆家,同样给她们拜年,刚好外婆生日一起祝寿,然后又得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红包,让自己再一次陶醉在甜蜜中……
瞧,这就是春节,一个热闹充满人情味的春节。
描写春节传统食品实践心得体会总结四
灯笼不只是球状的,有的人将灯笼做成元宝形的,外面镀上金粉,一点灯便发出金光来,挂在屋外,活像财神爷坐在门前小憩呢。也有的做成动物形的,最普遍的是鱼,一摇一摆;最可爱的是鸭,悠闲自在;最美丽的是鹅,高贵典雅;最帅气的是龙,蜿蜒盘旋;也有温顺的绵羊和滑稽的漫画人物。调皮的孩子通常将灯笼提在手里,四处闲逛。人在山上走,灯在四处游。一轮明月悬在空中,清冷的光勾画出起伏的山脊,四处晃动着星星点点的红光,远看山似乎在眨着好奇的眼睛。有时灯多聚在一起,就如盛开的花瓣。灯一动,就如翩翩的少女在起舞。十五的`晚上,满山遍野都是走动的财神爷,徜徉的小动物。天地构成了一幅流光溢彩的元宵灯笼图。
十五那天,家家都要吃元宵。各家的母亲都早已做好了元宵,排在砧板或案几上,小巧玲珑,别致好看。下锅了,元宵在水中如调皮的娃娃上下翻腾。盖上锅盖,三两分钟后,熄了火,再揭开,元宵就像笑着的娃娃脸,幸福地躺在水面。用碗盛上元宵,嘴就迫不及待地咬上去,甘甜的芝麻汁流出来,味道好极了。不仅如此,妈妈还要在某个元宵里放上一枚硬币,谁吃着了,就意味谁今年鸿运当道,谁今年当家。(《家乡的元宵节》文彪)
端午节的前一天,妈妈就做好粽子。先要准备粽子的馅子,馅子各种各样,有花生馅的,红枣馅的,菜馅的,肉馅的;要准备好芭蕉叶子,洗净叶片,并将它剪成匀称的叶条。妈妈将糯米蒸熟,将芭蕉叶一卷,放入熟透的糯米饭,用手稍微一压就粘在一起,拿出花生红枣菜肉馅儿按入饭团里面,随后缠成一个菱形,用丝线一捆,小小的粽子就在妈妈的手中诞生了。包好的粽子一蒸,取出来就可食用了。撕开叶片,里面露出白白的饭团,还可隐约看到馅儿的微红。此时的粽子,不但有饭团的味道,还夹杂着芭蕉叶淡淡的清香。吃在口里清凉还带点微微的甘甜,是饭后最好不过的点心。
端午节的早晨,爸爸要趁早去砍那些还挂着晶莹露珠的艾叶,选出鲜绿的艾叶,挂在门楣上。爸爸说,艾叶越绿,它的气味就越浓郁,就越能清新空气。端午节那天,屋子里弥漫着奇特的清香。妈妈说待艾叶干了,可以用开水泡了喝,那样可驱五毒,治百病。每次端午过后,妈妈就泡一壶,让全家分着喝。艾叶水虽良药苦口,可苦涩得难以下咽,在妈妈面前勉强喝一口,妈妈一转身我就吐出来。(《家乡的端午节》钟格格)
我一大清早便起来了,身体也因为节日而充了电似的,精神抖擞,容光焕发。洗漱完毕,就帮父亲贴对联。搬一把椅子,放在门边。父亲上椅,手拿着红底金字的对联,我拿着透明胶,剪成一截一截的,粘着对联。字上细小的金色颗粒粘在手上一闪一闪的,手变成了金手。往脸上一抹就成了大花脸,爸爸笑着说这儿来了只大花猫。大花猫的鼻子特灵,闻香而去厨房,这儿偷吃一块,那儿偷吃一片,弄得满嘴是油,大花猫又变成了一只馋猫。(《家乡的春节》杨威)
除夕的晚上,我们小伙伴常站成一排,点燃手中的“银闪光”,看谁的闪得最高,谁闪得最亮。裹在“银闪光”外面的白纸唏唏地烧没了,火花四溅,手一绕,就变成一朵朵的小黄花,在空中绽放。有时,拿着“绳子鞭”(我们孩子自取的名字),边走边甩。一会儿画个圆圈,一会儿又笔走龙蛇,兴致而至,随心所欲。孩子们都成了天生的艺术家,天当帷幕,地当舞台,在尽情地表演,在尽情地享受。天地都吆喝起来,响起了轰轰的鞭炮掌声,划出了炫眼的礼花闪光。(《除夕之夜》卢彩云)
这一家子四口人坐在饭桌前,桌上丰盛的年夜饭散发出迷人的香味,火锅里沸腾的猪排也在诱惑着桌前的人。四口人一边吃,一边说笑。姐姐运气好,一下子夹了个鸡翅膀,妈妈打趣道:“吃了鸡翅膀好会梳头。”淘气的妹妹放弃夹着的猪尾巴,将目标转移到姐姐身上,眯缝着眼睛:“唉,原来你把鸡翅膀都独占了,怪不得我不及你会梳头。”“你也不错呀,吃了猪尾巴也就不会流鼻涕了。”鸡翅膀长了脚的飞到妹妹的碗里。一家人大笑。,快乐和温馨在昏暗的灯光下弥漫。
时钟已敲响了八点,一家人散了席。收的收碗,洗的洗盘,和谐的分配竟使这碗盘也发出叮当的赞叹声。(《团年饭》曹芳媛)
“啪啪啪……”鞭炮此起彼伏地响起来。“喔,过年啦,过年啦!”孩子们跟着鞭炮噼里啪啦的声音跳进跳出。父亲和叔伯忙着贴春联年画,母亲和婶婶忙着端菜上桌。平日里怕吵闹的爷爷奶奶坐着看着,脸上写满幸福。屋子里洋溢着节日的快乐气氛。
“开饭了,开饭了!”随着这声吆喝,家庭的每一个成员都涌向餐桌。速度有快有慢,让人联想到物体的分子作无规则运动时的状态。
“菜好吃呀,到底是儿媳做的呀!”爷爷啧啧称赞道。奶奶也微微点点头,表示赞许。夫唱妇随,爷爷奶奶还是恩爱得很哩。面对满桌的好菜大伙可毫不留情,拿起筷子就风卷残云地大干起来。吃的吃,喝的喝,桌子上热火朝天,犹如节日的盛会。(《过年》付华慧)
描写春节传统食品实践心得体会总结五
纷扬的雪花、银白的晨霜,这大概是冬爷爷送给我们最后的礼物吧!听着他渐去的脚步声,我和所有中国小朋友一起翘首企盼着,盼望又一个新春佳节的到来。
春节到了,我们就要和寒冷的、缩手缩脚的冬天说拜拜了,一个草木葱茏、生机勃勃的春天又会回到我们身边,我仿佛听到那婉转的鸟鸣声,还有“叮咚”的流水声;我又似乎看到遍地开满鲜花,蜜蜂蝴蝶翩翩起舞……
“噼噼,啪啪”,一连串鞭炮声让春节变得热闹非凡。“爆竹声中一岁除”,在不绝于耳的声响中,在烟花绽放的夜空里,处处洋溢着新年新气象。这时候是我们孩子最快乐的时光,当一声声“惊雷”震得我们捂住耳朵时,当绚丽的火花开满天际时,我们的心中充满激动与欢愉,童年的纯真与梦想伴着清脆的笑声一同飞翔。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贴春联是春节的一大习俗,也是孩子们爱去凑热闹的事情。帮着大人调浆糊,然后拿出早已准备好的春联与“福”字,小心翼翼地将它们一一贴到房门上。当所有门都穿上“新衣服”,家里立刻焕然一新。朗朗上口的对联,金光闪闪的“福”字,无不让人感受到春节的喜庆与吉祥。
春节,是万家团圆的好日子,所以,如果少了“吃”,就不能称之为一个完整的春节。除夕夜,可口的年夜饭让人垂涎三尺,烤鱼、炸鸡、辣牛、肥鹅,美味佳肴应有尽有,一家人老老小小、几代同堂围坐一桌,一边品尝着好酒好菜,一边谈笑风生,多么和谐美满!吃完年夜饭,下一个节目自然是观看春节联欢晚会,在笑声与感动中,我们静等新年的钟声敲响。
正月里,到处是走亲访友的人,大礼包、小礼包还有欢声笑语不断。我们孩子都成了财迷,嘴巴像抹了蜜,可不,“祝爷爷身体健康,万事如意”,“祝奶奶福如东海,寿比南山”,“……”,顿时,红包笑脸纷至沓来,然后就细细盘算怎样过一把富翁瘾吧!
当然,春节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那就是每个人都长了一岁,我们一定要变得更懂事些,做一个妈妈疼、爸爸爱,亲戚朋友、老师同学都喜欢的大孩子。
“叽叽,喳喳”,“滴滴,嗒嗒”,你听到了吗?在我们的期待中,春节已奏响了它明快的序曲。
描写春节传统食品实践心得体会总结六
照我家乡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在腊八这一天,家家都熬腊八粥。粥是由各种米,各种豆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农业博览会。
此之外,这一天还要泡腊八蒜。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泡得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孩子们过年第一件大事是买杂拌儿。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大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吧!
孩子们欢喜,大人们忙乱。他们必须预备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都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穿新衣,屋里贴年画,外面贴对联。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过年。
多数的铺户在初六开张,大家并不很忙,铺中的伙计们还可以轮流着去逛庙会、逛天桥、和听戏。
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学生该去上学,大人又去照常作事,新年在正月十九结束了。腊月和正月,在农村社会里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过了灯节,天气转暖,大家就又去忙着干活了。
描写春节传统食品实践心得体会总结(六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