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党员心得体会和方法 体验记者心得(九篇)
当我们备受启迪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对于记者党员心得体会和方法一
从一名记者成长为记者站站长,梳理自己走过的从业历程,我个人认为一名好记者,要把“民之所需”和“党之所愿”作为衡量工作的重要标准。换言之,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立场,坚持群众喜闻乐见的标准。要达到这样的标准,就要坚持“四用”,也就是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客观世界,用自己的耳朵倾听人民的呼声,用自己的双脚深入基层,用自己的思考把握时代的脉搏,让采写的新闻“带着露珠”。
xx新区是全市向海发展的龙头。我从新区成立之初,就一直在采写关于新区发展建设的新闻。xx年5月,船业首艘大船下水,这是全省“五点一线”开发开放战略实施以来首次产出的成果,意义非同凡响。大船下水之前,我和同事再次深入湾新区,对管委会领导、船厂职工和当地群众进行了详细的采访。凭着几年积累的素材和敏锐的观察,写出了《“宏冠”高度:借“五点一线”转身向海》,获得了当年市“主题新闻宣传”特等奖和全省好新闻一等奖。xx年我和同事驻xx新区采写出版《滨海专刊》,我们每天坐着30路公交车奔波于辽东湾新区和单位之间,深入到建设一线寻找最鲜活的新闻。我们坚持高策划、新视角、深解读,一方面关注新区的发展建设,另一方面挖掘、整理辽东湾新区的历史,让人们在今昔对比中感受到辽东湾新区翻天覆地的变化,坚定向海发展的信心。疏港铁路通车后,我以《穿越百年的汽笛声》为题梳理了辽东湾新区的铁路发展史,让读者通过铁路的变迁了解发展史;港建设升级,我们整理了新区的航运历史;大连理工大学盘锦校区开学,专刊从192019年建成的扶轮小学入手,回顾了辽东湾新区百年教育史……还有xx新区的鱼雁文化、稻作文化、芦苇文化,我们不仅在真实客观地记录着辽东湾新区当下的发展,也在对xx新区的人文历史进行着整理和传承。《滨海专刊》的出版得到了上下的认可,xx新区曾把《滨海专刊》寄到省沿海办作为成果汇报。我想《滨海专刊》的成功,找准了“民之所需”和“党之所愿”的结合点。
再来谈谈我对于好新闻的一点浅薄的看法。新闻学者李认为好新闻的标准是:清澈、简练、聚焦、有细节、有诱惑力、能唤起人们的好感。我个人的理解就是——好新闻,就是把故事讲得精彩。写好新闻的秘诀是什么?就在于讲故事。故事讲精彩了,新闻就精彩了。
我在采写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好干部——周先进事迹时,深刻感受到了这一点。进入正式的采访之前,我做了大量的外围采访,包括周恩义同志当年的战友、曾经的同事、现在的下属、指导过的企业家、帮扶的贫困户,尽可能收集更多的素材。在采访过程中,我一次次被感动着。最初我是被周一个人感动着,随着采访的深入,我听到了他的同事、朋友身上的感人故事,并在他们发现了周恩义的影子,我被这个群体感动着。我想这就是榜样的力量。采访结束的半个多月的时间里,我一遍一遍翻看采访笔记,梳理周恩义的事迹,用平等视角的“体验式”报道,选取鲜活的人物、生动的语言、难忘的场景讲述周故事,还原一个忠于事业、勇于创新、扎根基层、淡泊名利的宣传干部形象。功夫不负有心人,四篇通讯陆续发表之后,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我也在周事迹宣讲中收获了精神上的洗礼和成长。在这之后,我学习着一边“看见”和“记录”,一边“思考”和“沉淀”,让自己渐渐成为一个带着故事的人,一个能说出好故事的好记者。”
当代著名新闻记者穆青曾说过:“身处这样波澜壮阔的时代,如果能深下去,不怕吃苦,有为党和人民奉献的精神,用心去讴歌伟大时代的激情,就不怕写不出好东西来。”这句话适用于当下的,和身处其中的我们。
秋毫虽细握非轻,记者作为一个时代的记录着,记录的是沉甸甸的责任。我,还有我们,将继续记录时代大变革,见证城市新发展,传递社会正能量,把更多的人间故事,众生梦想讲给大家听。
xx日报 吕
对于记者党员心得体会和方法二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老师、朋友们
大家晚上好,我是13号选手,我演讲的题目是《你的风采,我来见证》。
信息社会,新闻无处不在。20xx年汶川大地震媒体对于人间大爱的真实报道,20xx年对地沟油事件的持续追踪,20xx年对城市内涝问题的深度关注等等。这些热点新闻无不透视着媒体的使命和责任,报道后面是一群有良知敢担当的新闻记者。
记者,在我心中是非常神圣而亲切的两个字。还是在上初中的时候,爱好文学的我成了校里的“小记者”,在一字一笔书写板报的同时,也把做一名真正的媒体记者的梦想书写在了心里。
1997年,我有幸成为金乡广电的一员。虽然没能成为一名记者,但在我的身边却有着一支英姿飒爽的新闻采编队伍。他们披星戴月、栉风沐雨,用笔触守望道义,用镜头展现真情。能够与他们共事是我莫大的光荣,能够见证他们的风采是我最大的骄傲!
为报道重大项目他们深入一线,采访辛勤的建设者,于是美丽的金济河景观带、魁星湖光、道路园林、大桥霓虹一一呈现在观众面前。为反映群众所求,他们走进村庄社区,和乡亲们拉呱唠磕,于是荧屏上便有了最美金乡人、孝亲敬老、关爱寒门学子一幕幕温暖人心的故事。为鞭挞不文明现象,他们深夜蹲守、快速出击,对当事人穷追不舍,于是便有了文明守护者的美誉。
走过深夜的走廊,推开亮灯的窗,他们仍然在加班赶稿;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转过一个街角,他们在那里拍摄采访。镜头和纸笔里诉说的是群众的需求,言语中却从未把名利表达。他们最大的希望就是能够好好休息一下,陪着爱人孩子逛逛街,看场电影;或是陪着父母聊聊天,听听那些熟悉而温暖的唠叨;或是亲自下厨做顿可口的饭菜,约老朋友喝上两杯……当物欲的强光让人迷失,当财富与权力霸占一席之地,当社会的价值取向发生动摇……他们用自己的生命热忱让你我重拾感动之情,拨动心灵深处最柔软的那根弦。
我们常说,新闻工作舆论引导传递社会正能量,但我的记者同事们,新闻同行们,他们的一言一行又何尝不是正能量的传递与辐射呢?我常常想,是什么支持着他们一路披荆斩棘,奋勇前行?又是什么让他们笑意人生,神采飞扬?刚才一位同事的演讲深深触动了我。“有梦想就有希望,有信念就有力量”。梦想,就像一条流淌的河,沉静而有力,生生不息,奔涌向前。我曾经遥远的记者梦,却如此近距离地在他们身上得以风起水涌、浩浩荡荡。我们所有广电人把梦想相连,就像万涓汇流成河,一路喷薄,奔流入海,那是一个更加雄伟壮丽的梦想,是全体中国人的伟大梦想。
海纳百川,正如梦想包容你我。它,见证着汗水,同样,见证着希望!我的记者同事们,我为你们骄傲!
对于记者党员心得体会和方法三
我是来自大洼广播电视台的记者胡,1997年参加工作,到现在从事新闻工作已经有17个年头了,我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并时刻告戒自己: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工作中自觉恪守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这种为新闻工作奉献一生的坚定意志从未动摇过,并将一直指引我前进的方向。
记得刚到广播电台工作的时候,新鲜、好奇的心理占了上风,跟着老记者去采访,看什么都好玩儿,觉得做记者没什么难的,直到有了这样一次采访经历,我才真正体会到了,为什么人家都说记者是无冕之王!
那是20xx年的八月份,我正在办公室里整理文稿,忽然,部主任匆匆忙忙的来找我,说辽河出现了洪峰险情,已经转移了很多农民到赵圈河学校进行避险,台里安排我们去进行现场采访,并直接连线直播间,第一时间对抗洪前线情况进行现场报道,我一听,好啊,这还是我第一次参加抗洪直播呢!我贪玩的想法又来了,我可得好好开开眼界!可是在去往防护堤的途中,台长的一席话却让我听的胆战心惊。他说:我们要做好与大堤共存亡的心理准备,这就是我们的战场,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我们新闻记者报道的最前沿,洪水来了,我们也许就是最后一个离开堤坝的人。这一席话说完,我不觉得第一次产生了畏惧的心理。顿时,我对记者这个行业有了全新的认识!在抗击洪峰、防汛抗战的采访报道过程中,我们密切关注每一次洪峰的到来,我们深入安置点儿,对人们的生活及心理状态进行采访;我们在指挥中心,对每一个决策、每一个变化情况进行现场连线、解说报道;我们站在桥面上进行采访报道,上面是狂风暴雨,下面是湍急的洪流。可是,不知怎么的,那时那地,我的心里却没有一点儿恐惧,有的是我骨子里潜藏以久的战胜困难,勇于挑战自我的决心,有的是我青春勃发,为新闻事业奉献一切的信念,有的是我高高树立起来的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精神和职业操守!那一次,经过党和政府以及全市人民的共同奋战与努力,终于战胜了可怕的洪峰,取得了抗洪抢险的最后胜利!我们也成功完成了连续十几天的现场报道工作!
一次,我看到这样一篇文章:说新闻记者是十大危险行业之一。我不以为然,但是这个在另外一个故事里却真的得到了印证:他,是电视台的一名记者,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一次,他跟随市县领导去基层进行走访调研,因为摄像记者要后退着录像,经过的又是一个养鱼池,当他正认真录像的时候,有一个工作人员突然大声喊起来:别动,录像的记者别动!看你的脚下!这个记者这才注意到自己的脚下,原来,他的脚只有前脚掌踏在冰面上,后脚掌已经搭在了冰窟窿的边缘,只差半个鞋位他就掉进冰冷的水里了,这个情况让在场所有的人都吓了一跳。这件事,让我认识到,记者这个职业,也确实充满了危险,充满了挑战!这个人,其实不是别人,他,就是我的丈夫,电视台的一名普通记者。我们因新闻采访事业而相识、相知、相爱、相守。我们有对新闻事业共同的追求、共同的向往、共同的执着。虽然,他因为工作需要离开了他所热爱的新闻采访岗位,但是,每每提到那些为新闻及时播出而编辑片子到深夜的日子,那些挑灯夜战爬格子,饿了,啃口方便面的日子,他还是会心潮澎湃,激动万分的跟我讲上许久,许久、毕竟,我们逝去的青春、我们的阳刚热血,我们的日子,已经跟新闻事业紧紧环绕,无法分开。
如今,我们的女儿也已经14岁了,可能是遗传吧:女儿从小就热爱朗诵、主持、采访,并在全国比赛中屡屡获奖!她对我说:妈妈,我最大的梦想就是等我长大了,当第二个李思思!谁都知道,李思思是中央电视台著名的节目主持人!虽然说童言无忌!不过听到这,我还是不禁流下了激动的泪水,我觉得我能用我对工作的执着与热爱,潜移默化的影响到我们的下一代,让他们继续为新闻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这难道不是另外一种幸福和成功吗?
其实,作为一名记者,采访可以随时随地发生:高度的新闻敏感性是一名合格的新闻记者必不可少的!一个星期天,我回农村的娘家,正赶上村里按路灯,我灵机一动,新闻来了,于是,我跟村里的负责人聊村屯规划建设情况,跟左邻右舍的大叔大妈聊按上路灯的感受,并录了音,上班后,我制作了一条‘路灯亮了,乡亲们笑了’的录音新闻,对‘美丽大洼、环境整治’工作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像这样的随机采访举不胜举!
在台里,除了采访,我还担任着播音的工作,台长经常开玩笑的对我说,我是集‘采、编、播’于一身的
记者党员心得体会和方法 体验记者心得(九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