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德育心得体会一实用 德育感受启发(6篇)

来源:互联网作者:editor2024-02-032

学习中的快乐,产生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深入。世上所有的人都是喜欢学习的,只是学习的方法和内容不同而已。心得体会对于我们是非常有帮助的,可是应该怎么写心得体会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有关德育心得体会一实用一

现在的中学音乐教育中分为唱歌、欣赏、器乐、实践这四个主要方面。

要制订切实可靠的音乐常规来训练学生讲文明、有礼貌的好习惯。从学生步入音乐教室、师生问好、坐站姿势等都要养成一定的规范动作,以培养遵守纪律、举止文明、尊师重教的良好行为,基本训练要通过发声练习、节奏训练、听音练耳等培养学生和谐统一的良好心态,要结合教材采用多种方法,使德育内容有机地渗透在教学中,课堂小结要面向全班各类学生,鼓励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通过这些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和高尚的行为。

教师要认真设计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使德育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不追求形式生硬说教,要见缝插针,联系实际。例如,我所在的中学是—个完中,入学成绩普遍不高,因此在学生身上有很多不好的习惯,好动、厌学,无学习方法可言,最重要的是每个学生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不自信,严重的还有一些自卑。我在上课时抓住他们好动的心理特点,每节课有10分钟进行自我才艺展示,开始的时候90%的学生都不敢上台展示,通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学生由多人共同表演展示到单独上台展示,很多好动的学生慢慢地成为课堂十分钟的“明星”。其中有一位同学主动找我谈话,说:“老师。我以前从未获得过这么多的掌声,也从未感受过大家的眼神、动作,一切的一切都围绕着我来进行。我逐渐敢于上台了,也迷恋上了我们音乐教室的这个舞台,它使我增加了自信心,去面对了很多我以前逃避的东西。”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是不言而喻的。任何品德教育如果没有情感的基础,只能成为空泛的说教,而音乐教育正可以为德育培育良好的情感基础。

例如《一分钱》这首儿童歌曲,全曲天真活泼、充满稚气,毫无说教的味道,却非常自然地体现了拾金不昧的美德;优秀的音乐作品能使人形成良好的品德,例如《黄河大合唱》《在太行山上》等能让学生感受到抗日救亡时期如火如荼的革命战争场面。还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反映当代现实生活的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我爱你,中国》《春天的故事》等都从不同的角度反映着人们的理想与情操;优秀的民族音乐,渗透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能加深学生对祖国悠久文化历史的了解,如《十面埋伏》《嘎达梅林》《孟姜女》《苏武牧羊》《花木兰》等。

另外,音乐教育有利于向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大多数的音乐活动都是集体的活动,如音乐课上的合唱、合奏、音乐游戏及课外的歌咏比赛,这些活动都能培育人的集体主义精神和遵守纪律的习惯以及形成人与人紧密合作的良好道德,也就是我们现在所提倡的“团队精神”。这些音乐语言,能极大地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对每一个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学生在自我参与式的艺术熏染中,不仅受到审美、情感、思维的培育,还能逐渐培养起健康的艺术兴趣和爱好。在不断学习音乐的实践中,通过耐心专注地训练音乐技能和技巧,培养中学生遇到困难与挫折时艰苦努力的'顽强个性。

同时,培养出坚强的意志与刻苦学习的毅力。如演奏乐曲或表演节目,能表演出色,必须一丝不苟,热情积极,全身心地投入训练与演出。音乐的集中性、精微性、表现性及形象性,要求学生具备非智力因素的诸要素,从而形成一种坚韧不拔的情意品质,这种品质会赋予他们对学习的高度自觉性和责任心,使学生会思维、会求知、会生存。

道德行为对学生一生都能发生着影响,学校音乐教育的育人功能是在不知不觉中逐渐加强的,凡长期经过音乐熏陶的学生,其性情、精神、气质以及思想意识、思维方式乃至生活方式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会形成一种心理定势,具有牢固的稳定性,能让其一生获得健康的心理、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学校音乐教育应以育人为宗旨,努力做到以乐辅德、促智、怡性,从而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

有关德育心得体会一实用二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了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跛足而不迷路能赶超虽健步如飞但误入歧途的人。”雅斯贝尔斯在他的《什么是幸福》一书中说: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他将“精神成长”置于“科学获知”之前,真正体现了德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

初中阶段是学生的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将德育放在首要位置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学校中的德育是由学校举行的各种德育活动和各学科的德育组成的整体,各学科都担负着由学科自身特点所形成的德育任务。物理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注意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重视科学的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结合物理教学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等等。

通过课堂渗透,使德育内容逐渐地、潜移默化地进入到学生的头脑,使学生的头脑得到滋润。渗透就是要求真正地把知识性和思想性统一起来,做到水乳相融。除课堂渗透外,教师还需要用一定的力量搞好课外活动,在课外活动中进行德育主要靠熏陶和感染,以达到育人的目的。在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切合实际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主要取材于物理学史和我国建国以来物理学所取得的成就,在物理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通过课堂讲授、习题课、实验和课外活动等教学环节,利用图片、幻灯、电影、网络等多种媒体手段向学生介绍我国物理学发展的历史,就可以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于物理教学中去。具体做法可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介绍我国古代的物理学成就和科学家事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初中学生刚刚接触物理这门学科。发现课本上的定律和物理单位大多是用外国人的名字命名,容易产生民族自卑感。针对这种情况,我就有意识地结合课堂教学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在物理学方面的卓越贡献。在讲声学时,我就讲故宫天坛的回音壁,在讲光学时,我就讲我国在二千多年前墨子所著《墨经》上已经阐述了光的直线传播。在讲杠杆时,我就讲述早在三千多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利用杠杆原理制成捣谷的舂和在井上汲水的桔棒以及天平和杆枰,而天平和杆枰在现代社会仍然普遍应用。在学习电磁现象时,向学生介绍我国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早在公元前221年战国时期的《吕氏春秋》、《鬼谷子》、《淮南子》等书中均有“磁石召铁”的记载。北宋科学家沈括于1086年编著的《梦溪笔谈》详细讲述了人工制造指南针的方法,书中第一次明确指出了磁偏角。在讲物质的构成时,向学生介绍我们祖先很早就开始了对自然界物质本质的探讨,提出了“五行说”、“元气说”、“原子论”。这样使学生体会到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水平在世界上是一流的,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为什么近代中国物理却落后了,只是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压抑了生产力的发展,封建专制思想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封建教育扼杀了人才,让学生了解我国科学技术的现状以及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实事求是地认识我国的国情,就可以大大的激发学生奋发图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2、介绍建国以来我国物理学研究的巨大成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建国以来,我国物理学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有的已处于世界前列,例如:在核物理研究领域,原子弹、氢弹的爆炸,在航天领域,人造卫星进入太空,超导技术研究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等等,与学生紧密相连的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对学生的教育作用更明显。组织学生成立了

德育心得体会一实用 德育感受启发(6篇)

学习中的快乐,产生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深入。世上所有的人都是喜欢学习的,只是学习的方法和内容不同而...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