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养蜂实践心得体会 养蜂培训心得(8篇)

来源:互联网作者:editor2024-02-011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心得体会对于我们是非常有帮助的,可是应该怎么写心得体会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有关养蜂实践心得体会一

1、复习巩固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意思。

3、能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

认字写字、能结合重点的词句。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蜜蜂是如何给列宁引路的。

生字、词语卡片、课件

1、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6课《蜜蜂引路》。

2、复习生字。

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读字组词。

3、开火车读词语。

出示词语卡片,学生读词

4、蜜蜂给谁引路?——列宁。(课件出示)

(一)朗读第一、二段。

师:(出示列宁图)列宁为什么要让蜜蜂引路呢?我们来学习课文。先来看一、二段。

1、指名朗读1、2段

2、讨论:

1)你读出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小组交流,教师相机知道理解“附近”、“当地”等词。

2)列宁和养蜂人关系怎样?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学生回答)

分辨词语:“常常”和“往常”。(课件出示练习)

3)列宁为什么要亲自去找养蜂人?(学生回答)

3、集体朗读1、2段。(男女同学各读一段)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师:列宁找到养蜂人了吗?他是怎么找到的?请同学们读第三段。

1、默读这一段

2、指名朗读。

3、教师指导分句读第三段。

4、课件出示:默读第3小节,用“ ”画出表示花丛、园子、小房子之间位置的词语。

(学生活动,独立完成)

5、小组讨论: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用自己的话和本组同学说一说。其他同学送可以试着画出列宁的路线图。

(学生活动,说路线、画路线图。)

6、小组汇报并展示列宁寻找养蜂人的路线。

1)列宁发现花从中有蜜蜂——蜜蜂飞进园子——小房子——找到养蜂人。

2)学生上台展示列宁寻找养蜂人的路线图并口述。

师:你能根据列宁的路线图再叙述一下吗?

7、课件出示路线图,学生口述。

8、思考:列宁为什么认为跟着蜜蜂走就能找到养蜂人?(列宁“一边走一边看”,他看见了什么?他是怎么分析的?)

明确:因为列宁想:蜜蜂是养蜂人养的,蜜蜂采完蜜就要回到蜂房,按照蜜蜂飞间的方向走,就一定能找到养蜂的人。

9、老师小结。

由于列宁通过观察了解到花丛、蜜蜂、养蜂人之间的关系,就能从中发现线索,找到养蜂人。

8、齐读第三段。(学生看大屏幕齐读)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出示投影,看图,朗读感悟。

1)养蜂人见到列宁后有什么表现?(惊讶)为什么感到惊讶呢?

(学生回答)

2)那么谁能用惊讶的语气读一读养蜂人说的话?

(学生感情朗读养蜂人的话。)

3)列宁是怎样回答的?(指名读)

师:列宁的话要读得很亲切,很有风趣,谁来试一试? (生读列宁的话,“我有向导,是您的蜜蜂把我领到这儿来的”。边读边学图上的列宁做手势)

什么叫向导?那么在这课书里,列宁指的向导是谁呢? (生答)

4)请想,蜜蜂真的能当向导,能引路吗?(点课题)

那么,列宁是靠什么找到养蜂人的呢? (学生交流)

2、老师小结。

列宁发现了蜜蜂,经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分析,利用蜜蜂采蜜要飞回蜂房去的这个特点,就顺着蜜蜂飞回的方向走,结果找到了养蜂人。

3、分角色朗读第4自然段,读出惊讶、高兴的语气。

4、扩展想象。

想象养蜂人听了列宁的话会说些什么,会怎样邀请列宁进屋,他们将怎样进行交谈?

(学生交流展示)

能把它和前面的对话演一演吗?

(学生试演)

是啊,我们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就要像列宁那样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做出判断、解决问题。

1、朗读课文,把故事讲个爸爸妈妈听。

2、续写养蜂人听了列宁的话以后的故事。

有关养蜂实践心得体会二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我在《蜜蜂引路》和《两只小狮子》复式教学中,运用培养思维发展多种形式朗读,注重语言实践的教学手段进行探究,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让学生在探讨交流中达到共识。

《蜜蜂引路》是一篇传统教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列宁,把不会说话的蜜蜂当作向导,在陌生的地方找到了自己要找的人。教学中我们以“找”字为线索,以列宁怎样找到养蜂人为重点,按“发现花丛中有蜜蜂(看)——蜜蜂飞进园子(想)——小房子(走)——找到养蜂人(向导蜜蜂)”设计教学流程,既分清了列宁找养蜂人的三个步骤,又标明了列宁找养蜂人所走的路线,有助于学生弄清楚“找”到的经过。体现了列宁善于观察,深入思考和准确判断的能力,加深了学生对难点的理解。学生学后深深领悟到:只要肯动脑筋,许多好像不可能的事情也能办成。

多种形式朗读,能促进学生将自己的情感与文中的人物融合在一起,在读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形成自己个性化感受,真正进行了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得。如教学《两只小狮子》时,分角色朗读,描写勤狮子的语句男生读,描写懒狮子的语句女生读,描写狮子妈妈的话全班齐读。这样无须教师多余的讲解,学生就自然地在朗读中投入到对课文内容的体会感悟中。学生学得更自主,更投入了。读到深情之处,必有真情体会。

为学生提供运用语言的平台,给孩子一个将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语言的机会。如学好《两只小狮子》后,请孩子想想懒狮子听了妈妈的话怎样想,怎样做,以《懒狮子的变化》为题这个训练点,设计说话作业,进行说话训练,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提高语文素养,陶冶高尚情操,为学生营造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堂。

有关养蜂实践心得体会三

1、使学生懂得遇到疑难问题,只要细心观察,认真思考,是不难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的道理。

2、能认读本课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搜集有关“蜜蜂、莫斯科”的小资料。

2、制作“莫斯科、小山、蜜蜂、花丛、园子、小房子”的彩图卡片。

3、出示句子的课件。

1、小朋友,你碰到过困难吗?(板书:碰到困难)

2、是些什么困难呀?你是怎样克服的?说说看。(板书:克服困难)

3、如果你不小心迷路了,你会请谁给你引路呢?(板书:引路)

4、谁了解蜜蜂?蜜蜂有哪些作用?(出示彩图卡片“蜜蜂、花丛”)

5、当你迷路时,蜜蜂还能给聪明的你引路呢。(板书:蜜蜂;形成课题:蜜蜂引路)

1、齐读课题后,引导学生紧扣课题提问题。

教师帮助学生整理成如下问题:

1)蜜蜂给谁引路?

2)为什么他要亲自去找养蜂人?

3)蜜蜂又是怎样给他引路的?

4)他怎么会想到让蜜蜂给自己引路的?

2、小朋友真了不起,从小就养成了爱动脑筋提问题的好习惯!那么,我们一起来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并通过认真思考然后把问题圆满解决。大家说好吗?

1、仔细听老师读课文,一边听一边思考以上问题。

、小朋友们,刚才你们一边听一边想,非常认真!还有很多小朋友非常可爱地托着腮,皱着眉在认真地思考呢。不过,要想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老师还得教给你们一个绝招,要不要?(要)那好,这绝招就是多读!因为“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现在,请大家放开声音读课文,尤其要注意课文中的生字,争取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请问你们喜欢怎样读呢?

老师适当介绍读书方法:

1)读准每一个字的读音;

2)一边读一边想;

3)对读;

4)讨论读等。

(三)学生自由读,生生互动。

学生回答是列宁以后,追问:列宁由蜜蜂引路找谁呀?养蜂人找到了吗?谁能用一句话完整地把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说清楚?

1、学生展示课前搜集到的有关“莫斯科”的小资料。介绍时可以相互补充。

2、讲解“附近”一词的意思。

教师点拨:读准“附近”的读音,引导学生弄懂它的意思。

1)你的座位附近有哪些同学?你住的地方附近有些什么?

2)现在你们知道“附近”是什么意思吗?(离得很近)

3)1922年列宁住在哪里?(莫斯科附近的一座小山上)

老师知道“莫斯科”的位置,(随即在黑板上贴图)。哪位同学能帮老师确定小山的位置?学生上台动手贴图。

1)、课件出示句子:“列宁一边走————————园子傍边有一所小房子。”

2)老师顺着小山在黑板上简画出一条小路,然后出示彩图卡片“蜜蜂、花丛、园子、小房子”,让学生上台动手贴图。

3)看贴图,练说话。

请看黑板上的贴图,用上“附近”这个词说一句话。

1)游戏激趣,引发争论。

小朋友,这里有件很有意思的事:“常常”这个词语硬说“往常”这个词和它的意思差不多,肯定是它的同胞兄弟;而“往常”又死不想认。你们来当一当法官评判评判好吗?

学生辩论。

2)出示句子,启发辩析。

a、当地有个养蜂人,列宁(常常)派人请他来谈天。

b、可是(往常)派去找他的人到莫斯科去了。

3)练习巩固。

设置情境:教师出示词语卡片“往常、常常、经常、时常、平常”,学生把词语卡片摘下来放在下面句中,再读一读(注意答案的灵活性)。

①放学后,他()到操场打球。

②班长的学习成绩非常好,他()得到老师的表扬。

③我们学校的校车()都是一个男司机开的

养蜂实践心得体会 养蜂培训心得(8篇)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心得体会对于...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