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解培训心得体会精选 讲解培训后的收获和感想(6篇)
学习中的快乐,产生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深入。世上所有的人都是喜欢学习的,只是学习的方法和内容不同而已。那么我们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描写讲解培训心得体会精选一
黄山位于安徽省黄山市,是全国十大风景名胜区之一也是全国拥有世界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和世界地质公园之称的世界级桂冠的风景区。黄山古称黟山,因为山上有许多青黑的石头,黟又是黑得意思,所以古人就给了它这个名字。唐天宝六年,唐明皇李隆基下诏改黟山为黄山,并且一直沿用至今。
黄山风景神奇秀丽,是著名的花岗岩名山。奇松、怪石、云海、温泉,是黄山四绝。近年来,又有人将冬雪誉为黄山第五绝。黄山松造型独特,各具神态,最著名的是迎客松和送客松了;黄山无峰不石,怪石星期罗布,造型各异,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如猴子看海、仙人晒靴等。“黄山自古云成海”,特别是在冬季,每当雨雪初晴,就会出现令人蔚为观止、如梦如幻的云海。黄山温泉水温常年在42℃左右,泉水纯净渴饮可浴,有这样一首赞美黄山温泉的诗句:“五岳若与黄山并,又欠灵砂一道泉。”黄山冬天雪多,雪花纷飞,整座山犹如一座银装世界,真可谓是:“处处路通琉璃界,时时身在水晶宫。”
言归正传,现在我们就一同去亲身感受黄山独特的真、善、美。
各位游客,我们感受了黄山的温泉,参观了云谷寺,现在就请大家随我去玉屏楼景区去看看吧!
现在我们到达的是玉屏楼景区,当年陈毅元帅对黄山景区做过这样精辟的概括:“前山雄伟,后山秀丽。”,玉屏楼景区则充分体现了黄山前山雄伟的地貌特征。
大家再看这边,这是莲花峰,因主峰突兀,小峰簇拥,似一朵初开的莲花,仰天怒放,故名“莲花峰”。徐霞客曾在游记中说:“莲花峰,居黄山之中,独出诸峰之上。”在那边的就是百步云梯了,从下面从下面的观景台上,我们可以看到猪八戒写情书、老鼠偷油等景点。从莲花峰下来,到达阎王壁,为什么称其为阎王壁呢?因为啊,这段山路奇险无比。大家再看这儿,这里有一株造型比较奇特的古松,主干不过一米高,因为像老和尚打坐用的蒲团,所以被命名为“蒲团松。”
你们看啊,玉屏峰介于天都峰和莲花峰之间,峰壁如玉雕屏障,故名“玉屏峰”。玉屏峰前有巨石如平台,左有青狮石、迎客松,右有白象石、送客松。大家看这棵松,相信大家已经猜到了吧,这就是大名鼎鼎的迎客松了。它是千千万万棵黄山松中的瑰宝。她仪态万千,让人魂牵梦绕,流连忘返。迎客松是黄山的代表和象征,安徽省的省树,更是黄山人的骄傲。现在,我们来到玉屏楼。登上玉屏楼,左望天都峰,右看莲花峰,秀峰相拥,可谓是人间仙境。
大家再向这里看,这座就是天都峰。它位于黄山东南部,西对莲花峰,东连钵盂峰,离玉屏峰约一公里。天都峰为黄山三__大峰之一,与莲花峰、光明顶并称黄山三大主峰。天都峰古称“群仙所都”,意为天上都会。其特色在于它卓立地表,雄伟险峻,气势磅礴,在黄山松中最为雄伟壮丽。“不到天都峰,白跑一场空”形容的极为贴切。
好了,各位游客,休息完之后,我们沿着这条下山路通往半山寺,大家看那块巧石,那块石头名为“金鸡叫天门”,崖壁上还刻有“空中闻鸡鸣”的字样。
各位游客,小王对黄山的讲解就先到这里了,下面还有一些时间,大家可以自由活动,半个小时之后,我们在这里不见不散。
我们今天的黄山之旅到这里就结束了,感谢大家一路上的支持与合作,“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小王途中有服务不周的地方,还请大家多多包涵。小王期待着与大家再次相遇,最后祝大家一路顺风。
描写讲解培训心得体会精选二
今天我将陪同大家参观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是我国十大博物馆之一,它位于武昌东湖之滨,占地面积5.1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9100平方米,其中陈列大楼面积3000平方米,实际展览面积1600平方米.馆内藏有历史文物20多万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600余件,国家级文物16件.陈列展出的有商周青铜器,盛楚时的漆、木器具,大批秦始皇时竹简,历史名人字画,陨县猿人,长阳人齿化石,尤以曾侯乙青铜编钟,越王勾践青铜剑,吴王夫差矛,二十八星宿天文图等珍品举世瞩目.湖北省博物馆是武汉市建筑规模最大,馆藏最多的博物馆.
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省博的入口处,湖北省博物馆这几个馏金大字是董必武同志于1960年题写的.大家请看那边那幢建筑是于1999年才竣工的编钟陈列馆,它是我国迄今规模最大,门类最齐全,功能最完备的古乐器陈列馆.想必大家都非常想听一听这天外来音.我们不妨先去参观其他文物,最后有足够的时间再来欣赏编钟音乐.大家请随我往这边走,现在我们来到了今天主要参观的一个展厅,曾侯乙墓展厅.我们首先看到的就是曾侯乙墓的椁(guǒ)室模型,它分为东中西北四室,每室的低部都有一个门洞是用来连接各室的,其形制有点象我们现在住房的三室一厅.东室放有墓主棺和八具陪葬棺,中室置青铜礼器,著名的曾侯乙青铜编钟就是从这里出土的.西室放有13具陪葬馆,北室放有兵器,车马器,竹简等.
曾侯乙墓是凿石为穴的竖穴式墓葬.整个墓室东西长21米,南北宽16.5米,总面积220平方米,据残存的封土推算其下葬深度约为13米,这与同时期的墓葬相比规模是较大的.
如此规模宏大的墓葬,其墓主人是谁呢?我们在出土的青铜器上共发现了‘曾候乙’三个字208次。所以我们断定墓主就是曾候乙。大家请看这个,它是根据墓内头骨制作的墓主复原像,我们可以看出墓主是大约42-43岁的男性,其颅骨特征与中原商代人种特征最为接近。
接下来这件造型奇特的物品叫鹿角立鹤。大家可以看到它是由鹿角鹤身和鸟翅膀组合而成的是人们想像中的一种仙鸟。它出土时在主馆的东面,头向着南方,可能是意在引领墓主人的灵魂升天或祈求神灵保佑吧。它的铸造工艺考究,头颅和鹿角镀金装饰,脊背和双翅周边镶嵌绿松石,但因为年代久远我们已经不能再见它的光彩了,但是我们仍然能够通过它独特的造型想像出当时的青铜铸造技术已经相当发达了。
请大家随我继续往前走。这里陈列有许多当时贵族们吃饭用的食器,这里最值得一提的就是九鼎八簋。鼎是中国古代食器当中使用最多的一种,它不仅仅是食器同时也是很重要的礼器。先秦时期人们对鼎是特别重视,在祭祀天神、地邸[dǐ] 、先祖等重大仪式中,鼎供奉牲肉,簋供奉粮食是最重要的祭器。曾候乙墓出土的鼎有正鼎、盖鼎等很多种,在众多的鼎中,正鼎的个数以及和其他食器的组合往往是用鼎者财富、身份、权位的象征。在曾候乙墓出土的食器中,最主要的就是内外能够反映礼制和曾候乙身份的中室出土的九鼎八簋。它们制作精巧,保存完好,十分珍贵。簋在祭祀,宴享等祭祀活动中与鼎配合使用。[周礼]规定,在仪式中,贵族按其身份等级享用单数的鼎和双数的簋。例如士用三鼎二簋,大夫用五鼎四簋,卿大夫用七鼎六簋,诸侯用九鼎八簋等。曾候乙墓出土的九件正鼎八件铜簋正好与他身份相符。这套九鼎八簋已被定为国宝级文物。
大家都知道青铜冶炼技术是我国先秦文明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商代就已经成熟,周朝继续发展,在公元前5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曾候乙墓出土的青铜器群正是这个巅峰时期的代表。
大家看这里,它叫鉴缶,是这个墓里出土的一件比较精美的礼器,我们先来看看它的外表,他造型端庄凝重,周身满饰蟠璃纹饰,四个足是昂首张口的怪兽,镂[lòu] 空的孔盖是绣雕夔[kuí] 龙。其实它不仅经看而且还有妙用呢!使用时,先用这四个环把中间的缶拉出来,在鉴里放入热水或者冰,在缶里放入酒,在把缶拉入鉴中,鉴缶就可以工作了,既可以温酒又可以冰酒,怎么样是不是很奇特呢?而且这里还有一个过滤器是用来过滤酒中的残渣的,各位是不是要惊叹于古人的创造力了呢?
下面我们将要去的地方就是大家期待已久的编钟陈列处了,编钟是我们湖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大家看,这个庞然大物就是编钟了,它是整个墓里最为壮观惊人的,这个巨大的钟架是铜木结构,呈曲尺形,长7.48米,宽3.35米,高2.73米, 蔚为壮观。六个青铜佩剑武士和八根圆柱承托着七根彩绘木梁构成曲尺型钟架。架及钟钩共246个构件,钟架分为三层八组悬挂有65件青铜件。上层是三组纽钟,共19件,中层为三组镛[yōng] 钟,共33件,下层为 大型镛钟两组,共12件。大家数一数,下层是不是多了一口钟,而且它还与其他的钟不同?那是楚王博钟,为了纪念他们的情谊,便拿走了原来悬挂在那里的辎[zī] 钟,而把它悬挂在下层居中的位置。编钟是音乐史上的一个奇迹。首先它是一钟双音,按照钟体上的标音铭文所示,分别敲击钟的正鼓部和侧鼓部,一口钟能发出相差三度的两个音。那么一钟双音的奥秘在哪里呢?大家请看编钟的两侧有棱,发音时,棱和对钟起到不同的阻隔作用,所以就出现了一钟双音的现象。另外角钟还有一个优于普通圆口中的地方,那就是尾音不长,这样才能奏出旋律优美的音乐。全套编钟有深沉浑厚的低音,铿锵圆润的中音,清脆响亮的高音。其音域跨5个八度音程,它把宫商角紫羽五音发展成1234567七个音阶,比西方早了1000多年。
现在大家是比是特别想听一听这天外来音呢?我们在旁厅设有编钟演奏厅,现在大家可以去领略一下了。到这
讲解培训心得体会精选 讲解培训后的收获和感想(6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