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修炼心得体会及收获 学佛的收获(六篇)
学习中的快乐,产生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深入。世上所有的人都是喜欢学习的,只是学习的方法和内容不同而已。那么我们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大全,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对于佛法修炼心得体会及收获一
2、 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3、 觉了一切法,犹如梦幻响。
4、 声名谤之媒也,欢乐悲之渐也。
5、 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沈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周邦彦《兰陵王》
6、 你要记得,那年那月,垂柳紫陌洛城东。
7、 一切行无常,生者必有尽,不生则不死,此灭最为乐。——源自:《增一阿含经》
8、 坐石看云闲意思,朝阳补衲静工夫;有人问我西来意,尽把家私说向渠。
9、 于诸法中。不生二解。一切佛法。疾得现前。——《大方广佛华严经梵行品》
10、 佛曰:刹那便是永恒。
11、 怅望江湖百年与谁说。
12、 二八佳人体似酥,腰间仗剑斩愚夫。虽然不见头落地,暗里摧君骨髓枯。
13、 一个常常看别人缺点的人,自己本身就不够好,因为他没有时间检讨他自己。
14、 所求的众生都渴求安乐。为了求得自己的安乐而以刑杖杀害众生的人,以后不得安宁。
15、 修行是点滴的工夫。
16、 你永远要宽恕众生,不论他有多坏,甚至他伤害过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17、 不要因为小小的争执,远离了你至亲的好友,也不要因为小小的怨恨,忘记了别人的大恩。
18、 佛、世间何为最珍贵?弟子、已失去和未得到。佛不语。经数载,沧桑巨变。佛再问之,答曰、世间最珍贵的莫过于正拥有!
19、 如果抱怨成习惯,心灵就像上了枷锁,没有一刻解脱。唯有放下抱怨,才能体会到生命的自在与幸福。
20、 生而为人,活着,活出风度,风采,风格。这些皆为外表,而气度则是内涵,是质地,是根本。
21、 生活磨砺了人生,这一路走来,学会了接受。
22、 君子能忍,必成大器。
23、 不要刻意去猜测他人的想法,如果你没有智慧与经验的正确判断,通常都会有错误的。
对于佛法修炼心得体会及收获二
各位游客朋友,大家好!
首先请允许我站在美丽神奇的千佛山脚下,代表千佛山景区全体员工,欢迎您的到来,愿您能在这里留下一段美好而难忘的记忆。
千佛山位于山青水秀,人杰地灵的彰武县大四家子乡,古称历山,相传上古虞舜帝为民时,曾躬耕于历山之下,因此又称舜耕山。史料记载,隋朝年间,山东省佛教盛行,虔诚的教徒依山沿壁镌刻了为数较多的石佛,建千佛寺而得名千佛山。
朋友们可以看到,这里没有名山大川的那种恢宏气势,但被称为泰山余脉的千佛山,却有着美丽而古朴的自然生态景观和藏传佛教独特的人文景观。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已经进入千佛山景区,千佛山内景点很多,我们今天游览的线路是由山门进入,沿盘道西路登山,途经唐槐亭,亭旁古槐一株,相传唐朝名将秦琼曾拴马于此。上半山腰彩绘牌坊,即“齐烟九点”坊。登上一览亭,凭栏北望,江山如簇,黄河烟波浩渺,泉城景色一览无遗。再观千佛崖,进万佛洞,东路下山,经高七米,宽四米多的“大头佛”,给大家一小时自由游览时间,准时在原地集合下山。我们的行程一路向前,不走回头路,如果您途中脱离队伍,请一路向前。
朋友们,现在我们已经来到千佛山脚下,开始进入佛国胜境,接受佛文化的洗礼。
这条路叫朝圣路。这里的老百姓有一个习惯,就是每年端午节都要朝圣千佛山。请看,这条朝圣路共有150级台阶,下面就让我们沿
着朝圣路向唐喀前行。
大家请注意看,咱们右手边的喷涂唐卡是佛祖释迦牟尼。大家知道释迦牟尼是佛教创始人,原名乔达摩·悉达多,是一位印度王子。佛祖出生以后,苦行6年仍没有悟出解脱之道,于是放弃苦行,到河中洗去了6 年的污垢,接受了牧羊女供养的羊奶之后,稍微恢复了一些原气,便坐在一棵菩提树下,发下宏愿:“如果今生不能求得正果,便再也不起来!”佛祖在树下静思七天七夜,在他将要成佛的刹那间心魔来袭,有关享乐、财势、美女等诱惑以及恶势力的威胁一起袭来。佛祖不为所动,最终把它们一一降服,终于成道。看到这尊释迦佛后,大家是不是有所感悟?其实对我们每一个人而言,最大的敌人或者说最大的业障只是自己,与其说是佛度有缘人,不如说是有缘人自度,“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心中本无物,何处惹尘埃。”真正心如明镜的人,无需修度已有大成。
各位朋友,朝圣路走完了,让我们登上山间小路。你们看,这的枫树很有特点,苍榆遒劲有力,枫树红叶似火,千年香树散发出沁人心脾的馨香,令人流连忘返。我们也从中感受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的禅境,也希望在这佛之净地能够提醒各位游客,众生平等,一花一草皆要爱护,一切生命都应珍惜。
观音洞
大家请看,这座观音洞凿刻于清朝宣统元年(1920xx年),是直接在岩石上凿出来的。洞高2米、阔2米、进深3米,洞门两侧有一副对联:“普陀山上慈悲主,紫竹林中自在仙”。门额横书“观音洞”
三个字。这副对联反映了普陀山是观世音菩萨弘传佛法道场的民间传说。观音洞里供奉的观音大士像也特别灵验呢。
其实所谓观世音,大家知道观音大士最初传入中土的时候,其实是男儿身。后来经过历朝历代的演变,才成了今天慈眉善目,好似母亲的样子。
迎客佛
眼前我们见到的这尊叫迎客佛。传说当年云游喇嘛张半仙到千佛山时,被这里美丽而幽雅的景象所吸引,决定仔细地考察此山,准备在这里修建庙宇,长期住下来。当他来到半山腰时,正赶上天降大雾,整座山笼罩在一片烟雾之中,犹如仙境。于是他快步登向山顶,想进一步观赏这里的奇特景观,没走几步,路两旁晃糊糊的,仿佛有两个人在向他招手,表示欢迎致敬。等走到近前,仔细一瞅,原来是两个身着不凡、满面笑容、神态脱俗、似乎在五台山见到的佛像,正当他准备上前朝拜时,忽然满山云雾散尽,阳光灿烂,方才那两个佛家模样的人却不见了踪影。张半仙觉得十分奇怪,他掐着中指一算,顿时恍然大悟,原来这里乃佛门圣地,是佛祖派人迎接我的到来。因此,张半仙在以后开石造像时,首先在上山游览的路上,左右两边各雕刻一尊佛像,并命名为迎客佛。多少年来,迎接着四面八方游客的到来,让人们大饱眼福,畅抒心怀。 万佛洞
在山北麓,1992年9月30日正式开放的万佛洞。展线长达600多米,集我国"莫高集锦"、"龙门精华"、"麦积厅观"、"云岗荟萃"
著名四大名窟于一 洞,经过艺术浓缩、重构,塑造佛主、菩萨、弟子、天王、力士28888尊,其中最大的卧佛长28米,洞外仿乐山大佛高15米。最小的仅20~30厘米。
佛教艺术自东汉传到中国。经劳动人民长期揣摩汲其精华,已形成具有中华民族精神的特殊风格。这些特点,在这里充分体现。于此可一瞻北魏、唐、宋各时期的造像风采。
走在万佛洞中,不自觉的会有不同的身临其境之感。这里既有云冈龙门的造像,更加有模仿敦煌莫高窟的佛像经典造型,飞天壁画栩栩如生,是我最印象深刻的千佛山景点之一。
游览到这里,这次千佛山之行就要结束了。大家走过了朝圣路,拜过了佛像,相信千佛山一定会给你们带来好运!
再一次感谢大家一路上对我工作的支持和理解,特别是你们对我像朋友一样热情和友好,让我深受感染,我会把大家的这种情谊带给更多的人,也希望我们的友情像千佛山脚下的灵泉水一样渊远流长,不因时间和空间的距离而减少,而是越来越醇香,越来越绵长。 在离别之际,导游送大家一句话:我们常说因为生活,我们不能失去工作;我们努力地工作是为了更好地生活。那反过来说,我们也不能因为工作而失去生活。您在忙碌之余别忘了给自己留一份空间,出来旅行,放松自我,调整心情。请大家不要忘记,在辽宁西部有一个美丽的乡镇,境内有一座风景优美的千佛山,还有一位漂亮真诚的导游,那就是我!祝大家归途顺利!愿千佛山千佛灵水给大家带来福气、名气和灵气
对于佛法修炼心得体会及收获三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至隋唐时代达到鼎盛,其间,大体经历了佛教经典在中国大量传播、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逐步融合以及建立中国化的佛教宗派这样几个发展阶段。在这几个阶段,都显示出由山西出家的著名高僧的历史贡献,其中最为杰出的代表人物是法显、慧远、昙鸾等几位高僧。
法显是东晋时杰出的佛经翻译家和旅行家。俗姓龚,平阳武阳(今临汾市西南)人,平民出身。他的三个哥哥都在童年夭折,父母唯恐他不能成人,在三岁时就送他到佛寺当了沙弥(小和尚),希冀依靠“神佛”的保拓,免除夭折之难。法显从小对佛很虔诚,20岁时受了“大戒”,信仰更加坚定,行为更加严谨,众僧称誉他“志行明敏,仪轨整肃”(《高僧传·法显传》)。
法显生于南北分裂、社会动荡的东晋十六国时代,佛教在北方广泛流行。当时,北方地区先后建立起众多少数民族政权,他们与汉民族隔阂很深,尤其是在思想信仰上,汉族信奉儒家教义,认为“佛,外国之神,非诸华所应祠奉”;他们则主张“佛是戎神,所应兼奉”(见《晋书·佛图澄传》),把佛看作是自己民族的宗教。因此,为了从思想上统治汉族广大民众,他们大力宣扬佛教,政治上扶植佛教发展。如石勒建立的后赵国百姓,在印度高僧佛图澄的宣传下,“多奉佛,皆营造寺庙、相竞出家”(见《晋书·佛图澄传》)。但是,佛教的迅速发展也带来不少混乱。主要是僧人受统治者支持享有特权,于是“真伪混淆,多生愆过”(见《晋书·佛图澄传》),出现大量不法行为,引起民众不满,严重削弱了佛教;同时,佛教自身的规章制度,尤其是戒律也很不健全,当时虽有不少西域僧人翻译的佛经在中国流传,但很不系统,且多是口授相传,辗转流行,不免讹误增损,而戒律的翻译又极为缺乏。戒律的松弛和僧人特权的加大,更造成佛教界的混乱。
这种状况,对于正直笃信的法显来说,是不能容忍的。为了保卫佛教的纯洁性,以利于佛教的发展,他决心西行印度,到佛教发源地找回完整的戒律,由此建立一套维持僧众团体及僧众个人的规章制度,作为佛教团体和个人的行为准则。于是,东晋隆安三年( 399),法显与同学数人从长安出发,“至天竺寻求戒律”(法显《佛国记》,又名《法显传》),登上了西向印度取经的征途。
法显从长安出发时已是65岁高龄,他们一行数人,西经戈壁,越葱岭,周游天竺,后经印度洋到山东半岛登陆,最后回到东晋都城建康(今南京市)。在外历时20xx年,历经30多个国家,包括今日我国的西北和阿富汗、克什米尔、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以及我国南海、东南沿海等地,归来时已是80岁老人。他是当时中国走得最远的人,“汉之张骞、甘英皆不至此”(《佛国记》)。
法显在印度刻苦勤学掌握了梵文梵语,把大量口传佛典记录下来带回中国,归来后,又亲自译成汉文,从此,中国内地佛经结束了西域的中转,
佛法修炼心得体会及收获 学佛的收获(六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