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学习音乐艺术的心得体会范本 音乐艺术实践感想与总结(3篇)

来源:互联网作者:editor2024-02-012

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可是却无从下手吗?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对于学习音乐艺术的心得体会范本一

1、师生间的互动

中学音乐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互动是最基本的互动关系表现形式。通过师生间的交往,提供给学生发挥音乐潜能和解决问题的机会,给予他们发挥想象力和表达自我的充裕空间,使其积极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自由尽情地参与到各种音乐活动中,体验到学习音乐的乐趣,并实现身心的和谐发展;同时也提供给教师轻松的教学环境,充分发挥出自身教学的积极性。中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应采取多样化教学手段,有机结合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令双方在共同参与的活动中交流、沟通、理解,帮助教师减轻压力,避免学生感到枯燥,促使每位学生都产生与伙伴共同欣赏体验音乐表演的兴趣,尝试性地用音乐形式表现出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而快速实现教学目标。

2、生生间的互动

中学音乐教学中,不仅需要师生间的互动交流,也需要生生间进行有效互动。音乐教室要给予全体学生学习音乐的机会,让每位学生都有享受学习音乐文化的权利,使每位学生都具备超强的音乐艺术能力,为自己的生活增添更多色彩。因此,中学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师不可只关注师生间的交流沟通,还应促进生生间互动交流。在学生眼中教师具有一定的威信,而同学则是每位学生最要好的朋友,故而教学环节中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之一,就是学生之间的互动,只有学生之间自然和谐,才能有效地活跃课堂氛围。

1、营造良好课堂教学气氛

中学音乐教学中应用师生互动教学模式利于营造良好课堂教学氛围。师生互动的过程有效转化了师生角色,使其真正形成了共同学习体,创设出更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通常在中学音乐课堂教学的形式,要实现师生间的讨论对话、表演问答等,必须基于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之中。学生只会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下毫无忌惮地吐露心声,积极阐述自己的观点思想,从而改变既往教师一言堂的课堂教学模式。音乐原本就是相对自由的艺术,它以情感体验和自然之美为追求。增强师生间的互动交流,才能让师生共同享受体验音乐,令学生在自由的环境中学习音乐。

2、增强学生学习自主性

中学音乐教学中应用师生互动教学方法,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增强。新课改倡导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摒弃传统重教形式转变为重学形式,即将重视教学过程变为重视教学成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使其学习的主体性作用充分发挥,真正实现自主学习。因此,要实现这个方面,音乐教师有必要采取科学先进的教学模式,也就是师生互动式教学。可以说,采取这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才能将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促进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而只有学生主动参与音乐教学活动,才能促使其更加丰富多彩。

3、促进师生情感交流

师生互动式教学利于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师生关系良好与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学生常会因为喜欢某位任课教师而对该门课程产生兴趣,音乐课程也不例外。中学音乐教师要灵活运用师生互动式教学方法,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让学生深入了解教师,喜欢上教师,愿意接触教师,期望学习音乐,才能提升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同时,教师对音乐的情感如何,将对学生理解音乐产生影响,而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受,也将使得教师的思想感情受到感染。这是师生间互通心意的体现,只有采取师生互动式教学才能实现,使双方在音乐中相互交融精神与感情。

首先,转变观念及角色,从情感态度方面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以真心待全体学生,无路课堂之上亦或课下,面部都应时刻保持微笑,时常用言语激励学生,并提醒自己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身见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重视每位学生的价值和自尊。其次,合格的中学音乐教师必须具备良好人格魅力及专业素养,以己身行为感染学生。课堂教学中,优美的乐曲、催人泪下的文章、优雅别致的舞蹈、诙谐搞笑的言语,都会在某一时刻打动学生的内心,提升其学习兴趣,进而积极参与其中,展开有效的交流互动,转变既往教师为课堂主体的模式,突显出学生的主体性。教学实际上就是相互辅助的过程,即教师与学生的发展相辅相成。最后,现代教学过程中,教学中教师不再是永远的主角,而是主角转变为平等者中的首席,由既往传授知识者转化为促进学生发展者,合理转换教师角色定位,是实现互动式教学的一种方法。这种转变令音乐课堂更加活跃丰富,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使其产生了解自己情绪情感的浓厚兴趣,尝试性利用各类艺术形式来表现交流,进而有机联系音乐作品与艺术表现中的情感,促进审美情趣增强,愉悦和谐其身心。

对于学习音乐艺术的心得体会范本二

1、少限制束缚,多激发好感

我们的作文教学,不自觉中往往给学生设置了许多障碍,在一种处处受限制的氛围中写作,势必感到无从下手。所以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更少地限制束缚,多一些拓展扩散,营造一个自由宽松、愉悦和谐的写作氛围,让学生在放松的状态下无拘无束地去驰骋思维,多写“放胆文”、“真情文”。近几年来做了大量改革,高考作文要求中常见的“文体不限”,即是减少束缚的体现,这样学生可不受文体框架的约束,能有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同时我们可以将优秀篇目推荐给学生,并不时将自己偶尔发表的好的作品与学生共赏,不断熏陶。另一方面,老师也可以与学生同题材,同要求,同时间多写“下水”作文,与学生共同体味习作的甘苦,做学生习作路途上的贴心人、同行人来激发学生的好感。

2、少刻意强迫,多激发兴趣

当前很多中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而写作,对写作没有兴趣,认为这只是完成教师的作业、任务,教师尽管苦口婆心,学生却是唉声叹气!逼得急了,高压之下完成的作文也只是敷衍之作。而新课标提出,“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从这表述中不难看出,它强调了表达的兴趣和欲望。英国教育家洛克说得好:“学习任何事情的最合适的时机是当他们兴致高,心里想做的时候。”只要我们关注他们兴趣的焦点,把握住他们流行的话题,创设各种条件让学生有话可写,有话要写,把话写好,鼓励学生写自己的话,写与别人不同的话,自然能提起他们表达的兴趣来,而不是刻意要求、强迫写作。这就要求教师能有更多的激趣方法,能充分体现新课程“主动”的精神,让学生成为写作的主人。

3、少敷衍抄作,多阅读积累

古人讲究“厚积薄发”,作文教学也要重视对学生文化底蕴的积淀。好作文都有一股浓浓的醉人心脾的底蕴味儿。没有积累,临写作时自是“腹中空”,抄作有时也就难以避免了,只有积累,才能信手拈来,才能“腹有诗书文自华”。新课标明确提出“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从这些表述中,我们可以说作文教学的整个过程,无论是写作的出发点、写作的实际活动还是写作的结果,都应该深化对感性的语言模块的认识,大量积累各种生活经验材料,切实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大纲》也同样指出:“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只靠课内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和写作。”吕叔湘先生说:“阅读的本领学会了,自己写文章就不难了。”届时,只要激活储存于学生大脑中的材料,就可产生综合效应,使写作能力得到整体提高。材料越广泛,可以展开的思维空间就越开阔,文章就越大气、越灵气,越与众不同、别具一格,越富有创新精神,在作文的舞台上就可以上演自己“创新”的性灵文章。

在新课程写作教学实践中,只要我们长期坚持“少限制束缚,多激发好感”、“少刻意强迫,多激发兴趣”、“少敷衍抄作,多阅读积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努力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及时把握和巩固学生主动作文的状态,认真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我们就不怕他们无话可写,不怕他们写不出独特的感受和细腻的体验,到那时,孕育许久的思想火花才会在人和事或景与物的撞击中迸发起来,真正实现突破写作教学瓶颈,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对于学习音乐艺术的心得体会范本三

刚开始给学生上音乐课,不仅把作品的作者、创作背景、体裁等介绍一遍,还特别对作品的一些“要害之处”——曲式结构、反复记号等进行详之又详的讲解,有时还极其负责的列出了几道题目考核大家,可学生不是思想不集中就是交头接耳说闲话,认真听讲者寥寥无几,四分之三的学生昏昏欲睡……

我们在大学时期的音乐课都是这样上的:老师在把和作品相关的知识介绍完之后,会对一些“点”进行深入的研究,就像在显微镜下看细胞的结构那样细致入微,分析透彻。这种讲解法确实使我们受益匪浅。因此,在我们脑海中已形成定式,音乐课理应这样上,但看着学生对自己精心准备的内容如此不感兴趣,不由不静下心来仔细分析一下,能如此简单地套用吗?第一,培养方向不同:音乐院校是培养专门音乐人才的,高中音乐课是培养学生音乐的能力,提高其音乐文化修养。第二,基础不同:音乐院校的学生都接受过专业的音乐教育,高中生们几乎没接触过专业音乐知识。认清这些就不难发现,把高中音乐课上成音乐院校纯粹的作品分析课,显然是教学上的一种误区,是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昏昏欲睡的罪魁祸首!难以想象,当学生们面对着一堆从来没见过音乐专业符号、术语的时候该是多么的痛苦!又怎么会有兴趣听课呢?长此以往,高中音乐课恐怕要失去其价值了吧?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的有效途径。那么,高中的音乐课该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呢?笔者认为:高中学生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经验,有一定的知识面(包括文学、历史、地理等),对于事物也有自己的认识和观点。在教学时,如果还照搬照抄原来的老方法,把音乐课上成枯燥的“解剖课”,是绝对行不通的,应在音乐的内容和含意上作更宽泛一些的探索,站在音乐文化的高度上欣赏作品,融入人文色彩,使音乐更贴近学生已有的历史、地理、文学知识,可能更容易被广大的学生接受,也较容易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进而培养他们主动参与对作品的感受体验、分析、理解,即“人文式”取代“显微镜”式。

要想采用“人文式”教学,“学科综合”是至关重要的,也可以说,只有把几个学科的知识综合起来,才能实现教学内容的“人文式”。两者的关系犹如繁花与绿叶,是相辅相成的。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谈谈具体做法;

一、 音乐与历史、地理学科的综合

不同的历史时期,会产生风格各异的音乐,这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有着很大的联系。我在教学中注意把历史知识贯穿到音乐教学中,让学生既复习了历史知识,又掌握了音乐知识。如讲到“音乐作品的时代风格”一课中《祝酒歌》时,我讲了中国的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给国家、人民带来的无法弥补的伤害和损失,“文革”结束时,中国人民欣喜若狂的心情无以言表,于是晓光、施光南这两个不会喝酒的人一夜之间用激情创作了至今还脍炙人口的《祝酒歌》,利用这段学生已学过的历史,让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什么是音乐的时代风格。再如在欣赏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时让学生自己讨论并分析一下我国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然后再听《黄河怨》《河边对口唱》等作品,学生内心所受到触动、所受到的爱国主义教育绝对不是普通说教能比拟的。

欣赏“中国民歌”时,结合各地的地理特点讲解各地民歌的不同特点,比如:南方地区气候温和,土地肥沃,自然景观秀丽,到处都是杨柳垂岸,小桥流水,连人都长的小巧玲珑,使得音乐风格也委婉秀丽;北方地区石山峥嵘,蓝天下一望无垠的土地,气候寒冷,人长的高大彪捍,所以民歌的音调也高亢、嘹亮,质朴。学生听了之后,回想起自己到南方旅游时的见闻,都认可两者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二、 音乐与文学的综合

文学与音乐是姐妹艺术。在音乐教学中适当加入一些文学知识,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音乐作品。 如我在上欣赏课《十面埋伏》时,为了把这场战争讲得更精彩一些,我引用了项羽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把项羽在这场战斗中面临失败的焦虑及儿女情长很好地表现出来。在欣赏马思聪的《思乡曲》时,我把中国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用大屏幕展示出来,让学生一边听《思乡曲》,一边朗读《乡愁》。名曲配名诗,可谓是珠联璧合。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既得到了美的享受,又复习了那首著名诗篇。再如欣赏“音乐与诗歌”中《阳关三叠》时,我让学生在了解了诗中伤感绝望的离乡之愁后,从已学过的古诗中寻找和这首诗情绪相反的诗句,这种做法很新鲜,学生们的参与热情也就很高,连许多平时上课不很积极的学生都在搜肠刮肚的思考,当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熏,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被找到后 ,学生的成就感和兴趣陡然提升。

三、 音乐与美术的综合

音乐与美术也是姊妹艺术。人们常常把音乐称作“流动的画面”,把美术称为“凝固的音乐”在音乐课中,加入一些美术作品,对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是有很大帮助的。在欣赏《伏尔加船夫曲》时,我把列宾的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展示出来,让学生一边听音乐,一边欣赏这幅世界著名的油画。学生通过听音乐、看油画,更深地理解音乐作品的意义。

“人文式”教学使我们的课更生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使音乐课真正达到了“为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目标,当今科学技术和经济迅猛发展,音乐在促进人的发展和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高中音乐课的“人文式”教学必将散发出独特的魅力!

学习音乐艺术的心得体会范本 音乐艺术实践感想与总结(3篇)

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我们想要...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