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和教学指导心得体会范文 对新课标的理解心得(8篇)
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最新心得体会范文大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对于新课标和教学指导心得体会范文一
新课标强调英语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围绕核心素养四个方面的内涵,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六个方面的理念,确立课程目标。具体表现为:
一是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完善了培养目标,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要求,着力培养核心素养。
二是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选出重要观念、主题内容和基础知识,强化实践性。
三是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为教学实施和考试评价提供依据。
四是增强了指导性,根据学业要求和教学提示,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增加了教学、评价案例。
五是加强了学段衔接,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兼顾差异,充分考虑学习起点、学习时限以及学习条件的不同,建立循序渐进、可持续发展的义务教育英语分级体系。
为贯彻新课标理念,作为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努力做到:
1、重视英语的地位
在新课标中,传统三大主课里的外语的比例只有(6%-8%),和道德与法治持平,在所有学科中排名倒数第三。虽然英语课时占比不多,但是它对于升学还是有很大的影响。英语满分是一百五十分,学好英语对于孩子的升学是非常有帮助的。而且现在新出的政策对于学生的英语水平是越来越高的,而且不少地区都进行口语课和口语考试,因此学好英语是件十分重要的事情。
2、加强课外阅读
2022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分为三个学段,一级为3-4年级学段应达目标,二级为5-6年级学段应达目标;各学段目标之间具有连续性、顺序性和进阶性。课程内容还设置预备级和三个“级别 ”。预备级主要满足1-2年级教学需要,以视听说为主。“级别 ”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选择。这就意味着国家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在扎实学好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做一定的提升,去满足“”部分的能力需求。新课标要求三至四年级课外阅读量达到1500-2000词,五至六年级课外阅读达到4000-5000词,初中课外阅读量达到150000词。新课标对阅读要求的字数变多,难度变大,突出强调了孩子对英文文章要求更深层的理解。
除了阅读要求更高,新课标的英语写作要求学生要有批判性思维,一定要发表自己的观点,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序”。因此,加强课外阅读要从小抓起,长期坚持。
3、培养应用能力
从双减再到新课标,国内的英语教学正在经历着巨大的变化。不管是校内校外,还是国内国外,英语教学的理念和方法都在朝着“真实课堂”的思路在转变,体现素质教育观念。
对于新课标和教学指导心得体会范文二
近日,《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版)》发布,新课标将于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正式施行。非常感谢佛山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组织全体英语老师进行线上解读的培训活动。通过此次学习,我有以下体会:英语核心素养,重在素养二字。这和教师本身的知识积淀、表达能力、思维模式、应变能力等密切相关,也脱离不了具体的学情。
一、英语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基本出发点,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英语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课程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发展有效的学习策略,强化祖国意识,开拓国际视野,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课标具有强烈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就这一特点,我们作为教师要树立为学生终身发展的思想,坚持人本位,以生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就是要把学生看成有思想、有情感的人。
二、倡导体验、实践、参与、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能用英语做事情。
改版后的《英语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生要能用所学的英语做事情,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发展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三、注重评价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建立了形成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课程评价体系。
《英语课程标准》强调评价应有益于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有利于学生发展有效的学习策略,促进每个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英语课程标准》提出英语课程的评价体系要注重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力求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应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关注学习过程,又关注学习结果。
因此我们作为新时代的英语教师要进一步学会和时间赛跑。过于传统和保守的教学方法,将越来越不能满足新的学科要求。要给学生带来更好的英语教育,离不开多元文化,离不开国际理解教育。这就要求我们英语老师不仅要了解中华优秀文化,也要了解世界广博的文明。英语学科,作为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学科,更应该承担起改革的重任,走在时代的前沿。
以上是我本次学习的粗浅体会,我想更多的还需要我在实际工作中深入基层,深入课堂,认真踏实的学习和实践,一点一滴地积累本地经验,更好的帮助一线教师提升自身素养,更好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更好地提高学生语言学习的交际能力。
对于新课标和教学指导心得体会范文三
2022年4月21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终于颁布了。与2011年版的课程标准比较,修订的力度,变化之大,有目共睹。
新课标下,从“综合性学习”到“跨学科学习”——2022年版课标有了巨大的变化,不仅增加了以学习任务群形式呈现的“课程内容”,在“课程目标|”部分,也以与原来的版本不同的四类语文实践活动来表述。2022年版的语文实践活动领域与前面两个版本的语文学习领域,“识字与写字”是一致的,阅读与鉴赏基本对应了“阅读”,“表达与交流”对应的基本是“写话/习作/写作”和“口语交际”,
显然,2022年版中的梳理与探究板块的目标指向,比2011年版“综合性学习”板块多了一个方面的内容,也就是第1条关于字词的梳理与探究。2022年版的“课程内容”部分的六个学习任务群中的跨学科学习的第二学段描述:
(1)尝试运用科学、艺术、信息科技等相关知识和技能,富有创意地设计和呈现朗诵会、故事会、戏剧节等校园活动。
(2)参观物质文化遗产,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关注传统节日节气、民俗风情、民间工艺、历史和传说等;探寻日常生活中的龙凤、松竹梅兰等中华文化意象。积极参加学校、社区举办的文化主题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获得多样的文化体验。
(3)选择自己发现和关心的日常语言、行为、校园卫生、交通安全、家庭教育等方面的有关问题进行研究,尝试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与同学交流。
2022年版课标提出“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语言能力”。2022年版课标明确提出了“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而不仅仅是“加强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这就是“跨学科学习”与“综合性学习”最直观的区别。原来,没有了“综合性学习”,是因为有了“跨学科学习”。
为什么要强调“跨学科学习?
生活和工作常识告诉我们,解决一个真实的问题,是需要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的,仅仅运用某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是力所不逮的。简单地说,现实生活不是按学科划分的,融会贯通才能生存、生活和创造。重视跨学科学习,是最大限度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需要。参考各国课程标准,就会发现,实现学科内部的有机结合和学科外部的融通,突破学科界限,是一种课程建设和实施的倾向。通过寻找、发现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在内容、主题、能力等维度的深度关系,建构跨学科学习立体化网络,可以更好地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跨学科学习不仅是新时代语文课程内容的应然选择,也是各学科的应然选择,这在《语文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中有明确的表述: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强化课程协同育人功能。”以往的“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
新课标和教学指导心得体会范文 对新课标的理解心得(8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