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培训心得体会及感悟 培训区域活动的心得体会(九篇)
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最新地区培训心得体会及感悟一
为了配合大一年级《普通地质学》的学习,加深理解课堂所学知识,训练野外地质工作的能力,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了此次京西地区基础地质认识实习。本次实习从6月29日开始,为期两周,其中前9天为野外地质路线观察,其余时间进行报告的编写。
本次实习,我们通过对地质现象的观察,来分析地理历史及地质作用的过程,并简要分析他们的形成环境。除此之外,我们还掌握了岩石、地层和构造的野外基本辨别方法,并且认识了几种常见的造岩矿物和岩石。本次实习还锻炼了我们野外地质工作的基本技能,包括对典型地质现象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以及使用罗盘和采集标本。此外,更考验了我们的体力、耐力和意志力。
本次实习共安排了9条路线,具体的时间安排和实习的主要内容如下:
1)太古界岩性组合特征观察
2)中元古界常州沟组、串岭沟组、团山子组岩性组合及分界特征观察
3)太古界及中元古界不整合接触特征观察
4)正断层、走滑断层特征观察
1)碳酸盐岩划分与喀斯特地貌观察
2)石英砂岩成分、结构、构造观察
3)六道河背斜构造特征观察与描述
4)节理类型划分与鉴别
5)中上远古界海相沉积构造特征与观察
6)排字岭单斜构造特征观察
1)侏罗纪碎屑岩岩石类型、沉积构造观察
2)侏罗纪火山喷出岩岩石类型、结构构造观察
3)燕山晚期侵入岩岩石类型、产状特征观察
4)正断层野外鉴别标志及产状要素观察
1)寒武纪上中下统岩性组合特征、分界标志与沉积环境分析
2)下奥陶统岩性组合特征观察及与上寒武统分界标志描述
3)生物礁、叠层石、缝合线、鲕粒等沉积现象的特征描述与成因分析
4)岩床、岩墙产状特征观察与测量
5)小型正断层识别
6)现代山间河流沉积特征观察与成因分析
1)褶皱构造主要类型
2)褶皱要素测量与描述
3)逆断层同沉积断层、走滑断层识别
4)张节理特征及成因分析
1)中奥陶统马家沟组与中石炭统本溪组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观察
2)岩床岩墙侵入特征及岩性观察
3)中石炭统内部岩性组合旋回特征及特殊岩性段的观察与划分
4)二叠系岩性组合特征观察
1)164背斜组成特征及产状要素测量
2)中奥陶统马家沟组与中石炭统接触关系分析
3)石炭系、二叠系不同组段间的划分标志
4)太平山向斜要素特征分析
1)燕山期侵入岩岩石类型、结构构造特征观察
2)侵入岩粗细相带接触关系观察
3)中元古界雾迷山组岩性组合及构造特征观察
4)侵入岩与围岩接触特征观察
1)侏罗系火山碎屑岩岩性特征观察与描述
2)寒武系灰岩岩性观察及产状测量
3)侏罗系与寒武系的逆冲断层接触关系观察
4)花岗细晶岩岩床岩墙特征观察
5)不同岩性差异风化现象观察及成因分析
1.地层分布:京西地区太古界出露非常局限,仅在延庆千家店、昌平德胜口等地零星分布。
2.岩性组合:角闪斜长片麻岩、黑云母角闪斜长片麻岩、斜长角闪岩
3.结构构造:片理构造、片麻状构造
4.岩体描述:
观察点一:据虎峪沟第一水池南150米
颜色成灰黄色的为太古界基底,岩石成分为花岗片麻岩。浅色矿物为白色斜
长石、肉红色正长石和石英,暗色矿物为黑云母和角闪石,约占15%左右。发育
多组节理,成层性不好。
成因分析:在距今约25亿年时,地壳运动,华北地台拼接,区域性的构造
作用和岩浆活动引起深度变质,经历了一系列复杂的地质作用,形成如今出露地
表的变质花岗岩。
接触关系:与上覆地层为角度不整合接触。
1.地层分布:下元古界在京西地区缺失沉积,中上元古界广泛发育。
虎峪水库大坝旁、延庆燕山天池国家地质公园、下苇甸永定河村、沙峪口水库
2.岩性组合:砾岩、石英砂岩、白云岩、灰岩、泥质页岩
3.结构构造:平行层理、交错层理、断层、擦痕、剪节理、刀砍纹、波痕、示顶示底构造、阶步
(1)常州沟组(chc)
①岩性组合:石英化砂岩
②结构构造:交错层理、波痕、断层
③岩体描述:
观察点一:六道河村路边
六道河背斜核部为常州沟组石英砂岩,两翼岩石为串岭沟组砂岩
观察点二:虎峪沟内第一水池南150米
与太古界基底为不整合接触,上部为常州沟组,由于水动力作用形成交
错层理,主要岩石成分为变质石英化砂岩,其中小的砂砾为滨浅海沉
积砂砾岩。
观察点三:水库大坝北200米
与串岭沟组为整合接触。常州沟组底部为隐晶质,没有成层性。
出露的常州沟组砂岩具有波痕构造,也具有小型的断层,侵入体(岩
床),同时在沉积时还发生球形风化。
④沉积环境:滨浅海沉积(海相)
⑤接触关系:与太古界不整合接触,与串岭沟组整合接触
(2)串岭沟组(chch)
①岩性组合:粉砂质泥岩、页岩
②结构构造:断层、石香肠构造、波痕、示顶示底、印模铸模、板状构造
③岩石描述:
观察点一:六道河村东南1km路边
该地层泥质粉砂岩具有波痕构造,波痕近似对称,说明是海相沉
积,且海水较深。同时也会观察到铸模(上凸)印模(下凹)构造,
该构造指示其上覆盖的地层泥质含量高。沿公路直走,观察到一种特
殊波痕,其波峰包围波谷,说明原海岸不平直,具有双向水流(即海
湾沉积)。
观察点二:水库大坝西端
该点为可观察到串岭沟组与团山子组界限。该地区常州沟组页岩
(塑型强)发育丰富,可观察到石香肠构造。该地区也存在小型逆断层。
④沉积环境:海湾沉积
⑤接触关系:与下伏常州沟组和上覆团山子组为整合接触。
(3)团山子组(cht)
①岩石组合:泥岩、页岩、白云岩
②结构构造:波痕、剪节理、刀砍纹
③岩体描述:
观察点一:水库大坝西端
该地层白云岩含量增多,发育剪节理,由于被caco3充填后再度风化,形成刀砍纹。、
观察点二:秀水村东135km
该地区白云岩距今17亿年,具有波痕、印模等构造,岩体表面凹凸不平显示水体环境动荡。 ④沉积环境:浅海沉积,水体环境动荡不定
⑤接触关系:与下伏串岭沟组和上覆大红峪组地层整合接触。
(4)大红峪组(chd)
①岩石组合:石英砂岩、白云岩
②结构构造:示底构造、铸模印模
③岩体描述:
观察点一:甘沟丁字路口南500米
由高于庄组到大红峪组,会发现石英砂岩逐渐丰富。同时具有示底构造,可推测原下层含水量与含泥量,也同时观察到铸模与印模构造。
④沉积环境:滨海沉积
⑤接触关系:与下伏团山子组和上覆高于庄组为整合接触。
(5)高于庄组(chg)
①岩石组合:白云岩、灰岩、石英砂岩
②结构构造:生物丘、印模、指相化石、溶蚀、竹叶状、泥裂
③岩体描述:
观测点一:甘沟丁字路口
该地层白云质含量较高,溶蚀作用较弱,但发生了顺层溶蚀。该地区
发育竹叶状灰岩,存在生物丘(硅质含量高)。沿公路向前走,会发现指相
化石——海绿石,成扁状,层面上发育丰富。该地区石英砂岩分选良好,
纯度很高,都指示该地层的沉积为海相沉积。同时还会看到泥裂现象,也
可看到由fe、mn元素形成的假化石。
④沉积环境:滨浅海沉积
⑤接触关系:与上覆杨庄组为平行不整合接触
(1)杨庄组(jxy)
①岩石组合:白云岩
②结构构造:具有溶蚀现象
③岩体描述:
观察点一:甘沟丁字路口处
形成于14-16亿年前,白云岩发育丰富,岩层上出现溶蚀现象
④沉积环境:干燥炎热滨浅海沙滩环境
⑤接触关系:与下伏高于庄组平行不整合
(2)雾迷山组(jxw)
①岩石组合:白云岩
②结构构造:鲕状构造、竹叶状构造、波痕、泥裂、走滑断
层、溶蚀作用
③岩体描述:
观察点一:燕山天池国家地质公园公路西侧1km
该地层主要以白云岩为主,厚度很大。地下水活跃,具有溶蚀作用
(天生桥)。发育小型断层,裂缝处充填方解石。碎裂明显,并且呈带状
分布,有擦痕处矿物定向排列。发育一处走滑断层,步阶明显,为右行。
具有波痕和泥裂现象。
观察点二:龙潭湾隧道西边
该地层发育燧石条带,成分为sio2,白云质含量高,也发育石英条
带。碳酸盐岩也发生次生溶蚀作用,形成孔隙。发育小规模生物丘,说明此时环境稳定。部分地区硅质条带突出,是差异风化的结果。
观察点三:n40°16′9.36″e116°29′29.32″
该地区白云岩丰富,发白的岩石具有大理岩化的特征,发黄的泥质含量高。具有明显断层。在新王玉民俗村处,有大量的侵入岩,使雾迷山组岩石岩性发生变化。
④沉积环境:海相沉积环境
⑤接触关系:与下伏杨庄组整合接触
(1)景儿峪组(qnj)
①岩石组合:板岩、白云质灰岩
②结构构造:层状、板劈理、碎裂
③岩体描述:
观察点
地区培训心得体会及感悟 培训区域活动的心得体会(九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