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教育系统作风心得体会总结 教育系统行风建设心得体会(9篇)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心得体会对于我们是非常有帮助的,可是应该怎么写心得体会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最新心得体会范文大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关于免费教育系统作风心得体会总结一
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 联系电话: 地 址: 委托代理人: 联系电话: 地 址:
乙方:
姓名: 性 别:
学校: 现年、班级:
住址:
监护人: 身份证号: 委托代理人:
住 址:
联 系 电 话: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规定,甲乙双方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就教育培训服务等事宜达成如下协议:
一、甲方培训资质
甲方经教育行政部门批准成立的教育培训机构,具备培训项目(课程)资质。
批准证号:
二、培训内容
培训内容 培训计划 授课老师
姓名: (基础教育类教师资格证号) (其他类相关职称或等级证书) 培训课程
培训时间
培训地点
授课方式
1、一对一(或一对 );2、班制( 人);3、其他: 培训费用:
教育培训机构严格执行教育局、财政局、物价局等有关部门关于民办
教育机构收费的文件规定,向社会公示收费项目、标准等相关内容。应在醒目位置公示物价部门批准的收费文件和代办费等报备文书,实行按期收费制度。不另行收取物价部门未报备的费用,不向学生收取公示以外的其他项目费用。
教育培训机构费用合计: (元)
其中:
1、教材、资料费: ;2、授课费: ;3、考试费: ;4、相关证书成本费: ;5、空调费: ;6、其他费用: 。
支付时间及方式
1、支付时间:
2、支付方式:一次性支付;□签订协议时支付 元,剩余部分 元,于 年 月 日前付清;□其他方式 。其 他 教育成果形式(如考试及颁发证书)等
三、甲方权利义务
1、甲方权利
(1)按照培训机构的规定对乙方实施培训管理;
(2)按约定收取培训费用。
2、甲方义务
(1)制定培训计划,包括授课教材版本及资料、节次、进度、期限、考勤(含授课老师和学生)、考试、乙方培训过程中的阶段性问题及分析报告、作业及试卷批改和授课老师资质等内容;
(2)按照约定提供培训内容服务;
(3)未经乙方同意,不得将乙方转让给其他教育培训机构或者交由其他教育培训机构培训;
(4)乙方在培训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向甲方请教的,甲方应当免费在48小时内解决。
(5)保证乙方在培训期间的人身财产安全。
四、乙方权利义务
1、乙方权利
(1)有试听 次培训课程的权利;
(2)对甲方提供的培训服务不满意的,有要求更换培训老师的权利。
2、乙方义务
(1)遵守甲方的培训管理规定;
(2)如实提供与培训课程相关的近期成绩;
(3)按照约定支付培训费用;
(4)乙方因特殊原因改变培训时间的,应提前48小时通知甲方并取得甲方同意;
五、违约责任
1、甲方未按期开展培训服务的,乙方有权要求甲方履行合同或者解除合同,并由甲方支付乙方违约金 (元)。
2、培训期间,甲方未取得乙方同意,擅自调换培训老师或缩短培训课程时间的,应按照每次授课费用的标准退还自更换培训老师之日或者未培训课时的相关费用,同时,支付乙方违约金 (元)。
3、乙方对甲方提供的培训服务不满意,要求改进教学方法或者更换培训老师的,甲方应在 日内提供解决方案;若乙方仍不满意的,可解除协议,但应支付教材费及实际发生的授课费用,其余的培训费用甲方应一次性退还给乙方。
4、乙方推迟接受培训课程计划超过 周(次)的,甲方有解除合同的权利,乙方应支付违约金 (元),甲方退还乙方已交的培训费用。
5、培训课程完成全部课程的 %后,任何一方解除合同的,由提出解除协议的一方支付违约金 ,其余的费用按照实际培训课时结算。
6、因不可抗力等原因使甲乙双方无法履行本合同的,双方按照实际培训课时结算培训费用。
六、合同争议解决方式
本合同在履行过程中发生争议的,由双方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按下述顺序方式解决:
1.向教育行政部门申请仲裁。
2.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七、其他约定事宜
八、本合同未尽事宜,由双方约定后签订补充协议等附件。合同附件与本合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本合同及其附件内,空格部分填写的文字与印刷文字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九、本合同正本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持一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十、本合同自甲乙双方签章之日起生效。
甲方(盖章): 乙方(签章):
法定代表人(签章): 乙方监护人:
甲方委托代理人: 乙方委托代理人: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关于免费教育系统作风心得体会总结二
中国现代教育以20世纪初废除科举、建设新学为起点,正好约百年,1949年新中国成立鲜明分为两部分。20世纪上半叶,现代教育制度可以建立和基本定型。20世纪下半叶,伴随着意识形态和社会政治的激烈波动,教育制度多次重建,教育政策不断调整,提供了相当特殊的案例。
中国现代教育制度在民国期间逐渐成熟。在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下,以1922年的新学制和北京大学的更新为代表,象征着现代教育的老化。1927年南京政府成立,一方面实施党治国,加强社会控制
同时使各项事业制度化、规范化。在教学领域,通过对1922年学制的修改和调整,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教学法制体系,学制和学校教学体系逐渐成熟和完善。中国现代教育制度在30年代基本定型。
1、国家教育行政体制。
清末教育改革的任务包括除旧和布新两个方面。1901年8月,清政府发布了《兴学诏书》,称兴学育才,实际上是当务之急。京师已经设立大学堂,除此之外,各省所有书院,省城改建大学堂,各府厅直属州军设立中学堂,各州县设立小学堂,设立蒙养学堂。[1]全国掀起新学堂兴起的高潮,初步建立了包括大、中、小、幼各级学校在内的现代教育体制。由于倡导和奖励出国留学,20世纪初年出现了中国留学史上第一次高潮。新政时期教育转型最重要的三件大事:颁布新学制、废除科举制、设立学部。
1905年12月,清政府成立学部,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正式、独立、专业的中央教育行政机构建设。此后,清政府中央官制全面改革顺利实施。各省设立学校部门,各厅州县设立学校,各县官立、公立、私立各类小学堂成为学校主管,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统一的教育行政系统。
1912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采取紧急措施改革封建教育。1月9日,教育部成立,教育部直属总统。教育部设立总长1人,次长1人,下设3司1厅。该改革系蔡元培参照欧洲国家,简化原则,遵循民主集权思想。组织非常简单,除了总长、次长是政府的任命外,其他工作人员都不求任命,称为部员。之后,教育部组成了一些修订。
地方教育行政建设主要以教育机构的独立设置和大事权为中心。民国初年,大部分省区在省都督府民政司下设教育科,管理全省教育事务。1912年12月,实行军民分治后,省行政公署设立内务、实业、财政、教育四司,教育部门设立司长一人,由总督推荐,由总统委任。教育机构的地位有所提高。1914年以后,教育部门被解雇,只在政务厅设立了教育科。1917年9月,北京政府教育部颁布《教育厅暂行条例》,规定各省设立教育厅,设立厅长1人,由大总统简任
大厅下3科,各科长1人,省视学4-6人,科员3人。
县级教育行政经历了从裁局设科到恢复设局的周折。民国初年各县仍保留清末劝学所。1923年颁布《县教育局规程》,正式实施县教育局建设,市乡由教育局适当划分学区,每学区设立教育委员一人,由局长指挥,处理本学区教育事务。规定县教育局设立董事会,为教育立法机关。董事会设立董事5人,除县视学1人外,其馀根据条件选举发生。
1927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实施了重大教育行政改革,实施了大学和大学区制。中央撤销教育行政委员会,采用法国制度组织中华民国大学院。大学是全国最高的学术教育机构,设立了大学正副院长、各国立大学校长、大学教育行政处主任和专家学者构成的大学委员会,成为最高评议机构。省市教育行政实行大学区制。也就是说,以大学区为教育行政机构,各学区内有国立大学,由国立大学校长统一大学区内的教育行政和学术。大学区设立评议会是最高审议机构,由大中小学校长、教师、教育团体、学术界人士等构成。
蔡元培开始的改革反映了教育独立的理想,旨在学术化代替官僚化,学者主持学务,促进教育行政学术化和大学委员会民主化。但是,这项改革实施一年多后死亡。1928年8月,蔡元培退休,11月,大学恢复为教育部。1929年6月,废除大学区制度,恢复教育厅制度。一些学者认为失败的原因是理想太高,人们无法寻求臧,想使教育行政学术化,但结果却使学术机构官僚化。地方反对大学区制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大学统一中小学,忽视中小学的实际需求,削减中小学教育经费,中小学成为附属地位,中小学教育界激烈反对。[2]大学院制和大学区制的改革是20年代自由主义氛围下浪漫制度变革的结束,之后社会逐渐纳入权威主义的规范、严格。
教育部组织、职能的完善,从1928年12月发表《教育部组织法》到1947年发表的第10次《教育部组织法修正》基本完成。确定的机构设置为秘书室、参事室、监督室、高等教育部、中等教育部、国民教育部、社会教育部、边疆教育部、国际文化教育事业所、总务部、会计部、统计部、人事部、资料研究室。
教育部制度的特色之一是设立专委会。教育部专科委员会始于大学时期,《教育部组织法》将其列入编制,数量呈增加趋势,如教育研究委员会、国民体育委员会、语文推广委员会、教育委员会、国民教育指导委员会、医学教育委员会、学术审议委员会等。这些专业委员会根据需要制定,各有章程和条例,在教育部部长和次长的指导下,规划教育方案,议复部长提出议事。成员多为各领域着名专家,如规定教育研究委员会有25至40人,其中有教育研究经验的国内学者占20至32人,在中国从事教育多年成绩的外国学者5至8人,有助于教
免费教育系统作风心得体会总结 教育系统行风建设心得体会(9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