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夜校教学工作计划如何写 农民夜校工作实施方案(五篇)
计划是提高工作与学习效率的一个前提。做好一个完整的工作计划,才能使工作与学习更加有效的快速的完成。那关于计划格式是怎样的呢?而个人计划又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计划书优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农民夜校教学工作计划如何写一
结合“四好村”创建活动,在全乡所有行政村、农村社区开办“农民夜校”,通过开办“农民夜校”,进一步丰富全乡农民群众文化生活,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为建设幸福美丽新万林、决战决胜全面小康凝聚强大合力。
“农民夜校”建设由乡党委、政府统筹安排,各村、社区具体组织实施。所有农民夜校在今年11月底前全部启动建设,12月底前全面开班授课。
(一)建设标准。“农民夜校”要坚持有教学场地、有学校标识、有管理人员、有施教设备、有师资配备、有教学教材、有运行机制、有学习活动“八有”建设标准。各村社区结合村级活动场所、远程教育设备、村文化室、图书室等资源,按照“有一个不少于90平方米的教学活动场地、一套运转正常的远程课件收视系统、一套满足正常教学活动需要的教学用具、一批开展文体活动必需的设施装备”的要求进行建设。
(二)硬件配置。以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为主,统筹整合村级学校、民俗文化院坝、农家书屋、居民院落等场地资源,在合理功能化布局的基础上,全力保障“农民夜校”教育教学活动场地。同时,充分利用现有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站点设施、乡村广播,有条件的村、社区可配备高清电视机、投影仪、led显示屏等设备,创优“农民夜校”教学条件。
(三)机构设置。“农民夜校”管理机构由1名负责人、2名具体管理人员组成。3个贫困村“农民夜校”由驻村工作组组长或第一书记为负责人,其余村(社区)“农民夜校”由村党支部书记为负责人,各村(社区)从现有干部中确定1名日常管理人员,从村级后备干部、优秀党员中确定1名管理人员,共同负责“农民夜校”日常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
(四)师资配备。乡党委从领导干部、技术专家、学校教师等方面选配3名兼职教师,各村(社区)从本村致富能人中选聘3名兼职教师,确保“农民夜校”至少有6名相对固定、素质较高的教师。全乡建立“农民夜校”师资库,对热门课程和急需紧缺教师实行联聘联用,统筹聘用,打捆使用。各党支部书记、联系单位主要负责人、驻村帮扶工作组干部和第一书记要带头上讲台,并定期组织专兼职教师送教下基层,多渠道满足“农民夜校”师资需要。
(五)教材设置。坚持“系列化立题、项目化运作、社会化协作”教材开发机制,围绕道德法治、基层治理、文明新风、感恩教育等公共科目,重点抓好政策法规、公共知识、农业技术和先进典型等类别教材建设。用好县级教材资源库纸质教材,统筹乡村图书室资源建立乡村两级教材资源库,形成资源共享。县级教材资源库纸质教材不少于50种,音像教材不少于20小时;乡村级教材资源库纸质教材不少于20种。重点围绕省委、市委、县委、乡党委重大决策部署,集合本村发展规划、脱贫规划和群众实际需要,优先配好脱贫攻坚专门师资,大力开发脱贫攻坚专用教材,切实满足贫困群众脱贫致富需要。
(六)教学方式。按照“需求导向、分类施教、注重实效”原则,每年对农村群众进行全覆盖培训,贫困村夜校要对贫困群众开展针对性强的脱贫培训,确保有条件的贫困户普遍掌握1至2项实用技能。结合群众素质、农时农事、民族民俗等实际,灵活采取专题讲座、案例分析、分组讨论等方式开展教学,对外出务工、居住分散、文化程度较低的群众采取远程教学、上门送学、结对帮学等办法,不断提高群众参学率和满意度。贫困村“农民夜校”要更加注重学用结合,采取体验教学、实践锻炼、先学带后学等方式促进贫困群众学以致用,引导大家将学习成果体现在转变观念、移风易俗、发家致富上。
(七)管理机制。立足“因材施教、务求实效”原则,建立健全培训需求调研、培训信息预告、培训学时管理、培训效果评估等制度,原则上各村(社区)“农民夜校”平均每月开展集中学习2至3次,每次不少于2小时。建立健全“农民夜校”学校建设、教学培训、活动开展、日常管理等工作台账,不断提高“农民夜校”教学管理规范化和制度化水平。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村、社区要切实履行“农民夜校”建设职责,建立健全沟通协调机制,定期向乡党委、政府上报建设情况,乡党政办、农业中心定期督促检查通报。各村社区要大力宣传开办“农民夜校”的重大意义、工作措施和学用成果,努力营造人人知晓、
农民夜校教学工作计划如何写 农民夜校工作实施方案(五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