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要写心得体会范文 听课要写心得体会范文嘛(八篇)
学习中的快乐,产生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深入。世上所有的人都是喜欢学习的,只是学习的方法和内容不同而已。我们如何才能写得一篇优质的心得体会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有关听课要写心得体会范文一
一、教师语言有魅力。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就能抓住学生的心。高老师的语言时而亲切和蔼,时而激情四射,引领孩子们走进《巨人的花园》里,陪同他们畅游在美妙的童话故事里。在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示范中,学生知道了用低沉的语调来读荒凉的花园;用轻快高兴的语调来读美丽的花园。我想这就是教师魅力语言感染的效果吧!
二、处理、把握教材的方法十分独到
高老师对教材的处理和把握有其独到之处。她先让学生从整体感知:巨人的花园留给你一个怎样的印象?而后从词语入手,让学生找到分别写花园荒凉的词语和花园美丽的词语。这篇课文的四字词语特别多,教师通过一遍遍读,想像画面,使学生既理解了词义,又感悟了文本意境。接着通过一个贯穿前后的问题“巨人的花园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引导学生体会巨人对待孩子们的不同态度。在老师巧妙的诱导下,学生感悟到童话所带来的启示。
三、评价语言的收获
高老师评价学生的语言是那么贴切、适时、到位,我记下了这些美丽的语言:没关系,学习就是从不会到会;通过看看,听听,生活中就会学习;你最聪明,会听就是会学习;会发现就是会学习这些激励的语言没有任何浮夸之气,听起来顺耳、自然,连我都觉得内心深受鼓舞、激励,别说孩子了,在以后自己的课堂上,也要让我的学生感受到这样的语言。
听了课回来之后,我也尝试着上了一节汇报课,也是《巨人的花园》,虽然效果距离预期的要差,但我也让我的学生感受到了我们彼此课堂里的激情飞扬。这次听课学习对我自己是一次提高,也是促进,在以后的日常教学中,我会
努力上好每一节课,向身边的优秀教师学习。
有关听课要写心得体会范文二
课前谈话:
1、组织学生整理学具。
2、老师喜欢同学们眼睛看着我。很好,都看着我啦。还记得我吗?记得我什么?
来介绍一下自己?“五一小学”这个校名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
3、老师有个习惯,每堂课前都讲个小故事,叫做“小故事,大智慧”。上课之前,讲个小故事。曹冲称象的故事知道吗?本来是想知道大象的重量,结果去称石头的重量,这是为什么呀?干嘛不直接称大象啊?大象的重量在当时的条件下很难称得出来,所以曹冲通过称同样重量的石头,就可以称出大象的重量了。……
评:用小故事的形式,课前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为后面学生的探究提供了思维基础。如果说《圆的面积》一课,探索“圆的面积”相关知识是课堂的一条明线,那么体验、反思、改进“转化”这一思想方法便是一条贯穿整课的暗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认识圆面积。
1、出示圆形纸片,这是什么?
今天我们来学习圆的面积。板书课题。
2、请大家想一想,什么是圆的面积?
请生上台指出来。揭示: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就是圆的面积。
评: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简洁清晰。
二、经历圆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
(一)起
1、启发思考:怎么求圆的面积,在大脑中检索一下,咱以前要研究一种什么新的东西,都用的是哪些方法?(把它变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学生以三角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为例说明)
2、那么圆形能不能转变成其它图形?小组合作商量商量,试试看。
小组合作(估计每一小组发到的学具有:8开铅画纸一张、蓝色圆形纸片若干、剪刀一把、双面胶一个、直尺等)
3、小组代表上台展示方法:
(1)组1:我们把圆平均分成4个扇形。这样,其中一个扇形的面积乘以4,就可以求出圆的面积。
师:有什么问题?
生1:扇形面积不会算。
生2:看成三角形。
师:行不行?为什么?但是还是比较接近的,对不对?
评:这种方法在以往《圆的面积》的教学设计中很少出现,后面的环节中经过学生的探索,也能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而且比较容易理解。我们为什么没有注意到这种方法?据麻老师课后讲,设计这节课之前,曾做过前测,发现学生在面对解决圆的面积这个问题时,脑子里不是一片空白的,有些孩子自然而然地就会把圆片进行对折(这是儿童生活经验作用下的原发思维),发现和三角形类似。因此,麻老师对这种方法有了一些预设。看来,要想克服我们教学设计中的一些盲点,一方面要提升自己的数学素养,另一方面也要走近学生,尊重学生的一些原发的思维。
(2)组2:我们把圆平均分成4个扇形,再剪下来,拼成一个类似于平行四边形的图形。
师:怎么样?为什么说是类似于平行四边形?还是有点接近的噢!
评:没注意到老师有否引导学生关注——面积是否发生变化。转化的前提条件是问题的本质没有发生变化。如果没有提到,那么为什么不在这里点出。
4、回顾小结:
两种方法,一种折一折,折成三角形的方法;一种是剪一剪拼一拼,把图形变成平行四边形的方法。
有什么共同特点啊?(都是把圆形变成了其它的图形。)
(二)承
1、这两种方法变化后的图形尽管目前还不能直接看作学过的图形,不过还是很有价值的。我们继续研究下去看看。
2、小组合作选择上面的其中一种方法继续研究下去。
3、小组代表上台展示研究成果:
(1)组1:我们用第一种方法继续折,折成16份,每份就更像三角形啦。
师:为什么要折成16份?
组1:折得的份数越多,就越像三角形了。
师:那么怎么样折会更像三角形呢?
生:再折下去
师:好折吗?那老师就用电脑帮大家折吧。
课件演示16等分、32等分,并不断问:分——像三角形吗?能更像吗?——再分
从视觉上看,就更像三角形了。把眼睛闭上,想像分的份数128份、256份,就……能想像到吗?
师又重复演示从四等分到32等分的过程。
引导观察:这个三角形的底是——这条圆弧。高是——圆的半径。
这个三角形的面积会求吗?(底*高/2)那么这个圆的面积能求吗?
评:操作、演示、追问、想像、贯通,层次分明。不过,为什么会越来越像三角形?看着32等分的扇形,学生能理解为什么最后可以把得到的这个扇形看作三角形吗?要知道这时候的圆弧弧度还是比较明显的。我想,第一要引导学生注意随着等分的份数增加,得到的扇形的圆弧,逐渐在变直,所谓化曲为直;第二要点出,当等分的份数无限地多下去,那么最后得到的扇形也就无限地接近三角形。
(2)组2:我们用第二种方法,把圆片平均分成八份,剪下来拼在一起就像平行四边形了。
另一组展示平均分成16分,更象了。
师将学生作品一起展示在黑板上。问:如果要比它还接近平行四边形,怎么办?
师课件演示32等分,拼成平行四边形。64份、128份。
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来越像……。按这样等分下去,会变成长方形。
评:不知是听课时没注意,还是麻老师没有点出。按这样等分下去,最后还是平行四边形,只不过,如果把其中的一份再等分成两份,放在两头,整个拼成的图形才会变成长方形。其次,为什么一定要变成长方形呢?平行四边形不也挺好的吗?高与圆半径的对应也不会太难嘛。
4、回顾小结。
(三)合
1、我们已经把圆转化成了已经学过的图形,数学不仅仅只停留在操作上,你们能不能在刚才的基础上,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吗?
师提供给学生辅助用纸(纸上印有圆一个、转化后图形各一个),生尝试推导公式。
2、反馈:
生1:讲述利用转化成长方形的方法,推导圆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
师在其讲完后问:(1)长和圆的什么有关系(2)宽呢?(3)面积怎么计算?
听明白了吗?再指生讲,原生配合在屏幕上指。
师:把圆转换成长方形,面积是相等的。这样求长方形的面积,也就求出了圆的面积。
师再讲解圆的面积推导过程,板书过程,告诉学生面积的表示方法:s。
生2:讲述折成三角形的方法,提出公式:(c÷32×r÷2)×32。
师:除以32是什么意思?
生2:如果等分成32份,那么得到的三角形的底就是圆周长的32分之一。所以用周长除以32。
师:为什么除以2?
生2:求的是三角形的面积。
师:乘32又是怎么回事?
生2:整个圆有32份。
师表扬鼓励之后,问:式子有点烦,能不能改进一下呢?
生4:c=2∏r,乘2除2抵消。
师:也得到∏r2。那么如果是等分64份呢?128份呢?
生:也是会抵消掉,结果也是∏r2。
3、看来,不管是哪种方法,不管是几等分,圆的面积计算方法都是——∏r2。
三、巩固练习
1、那么求一个圆的面积得知道什么条件?告知学生黑板上的圆片半径是10厘米,让学生自己动手去计算。反馈校对。
2、如果知道圆的直径或周长,我们怎么计算面积呢?时间关系,留到下节课
听课要写心得体会范文 听课要写心得体会范文嘛(八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