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乡心得体会 荷塘月色的心得体会(七篇)
当我们备受启迪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那么我们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得体会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关于荷塘乡心得体会一
回顾课堂效果,我反思如下:
阅读文化经典的目的是获得审美体验,即欣赏美进而创造美,那么教师的课堂教学就应以此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我本着这样的思想设计本堂课,出发点是可取,但课堂效果并没有达到我理想的要求,这点引起了我进一步的思考:怎样引导学生进行审美体验效果更好?我想可以从以下方面改进:
1、情感诵读,激发审美情感
诵读教学是早已被几千年的教育史验证了的优秀的传统教学方法,它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的情感、心灵熏陶感染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通过情感诵读,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推动情感体验、促使情感升华,课堂阅读教学就不会再气氛沉闷,而是进入到声情并茂、起伏跌宕的趣味性境界。
情感诵读,首先必须建立在对文章理解的基础上。其次,诵读不仅要用声去读,更要用心去读。将优美的语言转化为形象、转化为意境,这样就会达到在诵读中生情、在诵读中传情的阅读境界,这样的诵读才称得上“美读”。再次,诵读不仅需要老师范读,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读,而且诵读方式应当多样化。老师的范读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感情的把握;学生的自读、小组读、齐读等形式不一的诵读可以使他们在与作者、教师、同学的互动交流中生发独特的情感体验与生命感悟。
在本堂课上,我设计了教师范读、学生自读、学生赏读、品味回读等形式的诵读,首先感觉还是读的不够,尤其是赏析第二部分时读的甚少;其次缺少齐读形式的设计,冲淡了学生的激情,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弱课堂的活跃氛围。
2、莫让方法限制学生的审美思维空间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散文的经典之作,其清新的语言、灵巧的构思、写景状物的高超技艺让人叹服。于是我想在赏析“月下荷塘”与“塘上月色”的美景中让学生领略到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魅力和动词的精心妙用。带着这样的功利心态,我先引导学生赏析一处优美的写景句子,让学生领悟到赏析句子的方法,然后要求学生用这样的方法赏析自己所喜欢的写景句子。受我讲的方法的限制,学生的思维局限在对句子的理解上,而非对美景的欣赏上,所以他们也没发现美,更不用说读出美来了。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阅读教学要“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不把学生框住,他才能生长出思想的花朵。
在最初设计这堂课时,我设计的面较广、知识点相对较多,经组内讨论,面对我校普通班层次的学生,面面俱到就等于走马观花,并不会有实际效果。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在修辞与动词的妙用以及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这两个方面上。经过课堂检验,少而精的设计更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
在新课改下,合作学习是学生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学生在自主学习难以解决问题的前提下才有必要进行合作学习,因此对于合作学习所讨论的问题的设计既要有一定的深度又要有讨论的价值。由于本次在多媒体教室上课,座位的安排和教室有所不同,打乱了合作小组,有一组成员由于缺少领导组织者而未能参与讨论,使得本堂课的合作学习效果受到影响。这都是教师的疏忽,像这样的情况可以按照小组来安排座次。
教学设计是否科学,教学评价是否合理性以及课堂生成的驾驭力、师生活动的融洽度无不是教师素养的体现,而语文教师良好的语文素养往往在教学上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语文教师对语文内容的感受、领悟、解读,深深打上了其精神世界独一无二的烙印,所以,一位出色的语文教师应当是学生心灵的引领者、呵护者,是学生干渴心田的浇灌者。他应该借助文章去完成一次又一次心灵与心灵的对话、碰撞、激荡。我深感自身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在课堂语言的凝练度、课堂点评的精当度、课堂时间的掌控力等方面都有待提高,我会虚心向组内教师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学无止境,每次公开课都是助我成长的阶梯,我会以此自我鞭策,力争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关于荷塘乡心得体会二
如何上好朗读课是我们这一学期探讨和践行的微课题,很荣幸胡主任给我执教朗读课的机会。如何定位朗读课,语文朗读课和语文阅读课有何区别?如何让学生在朗读中进入情境进而体会作者的情感?这些始终是我不断思考的问题。
我之所以选择《荷塘月色》作为自己的朗读教学试水课,是因为根据教学进度,我们正好进行到散文单元教学,《荷塘月色》是散文中的名篇,语言优美,特别适合朗读。之前曾经上过诗歌朗读课,诗歌朗读情感充沛、热烈,或慷慨激昂,如《将进酒》;或委婉哀怨,如《声声慢》。而《荷塘月色》悲喜的情感起伏不大,偏于舒缓、低沉的“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情感该如何拿捏?学生把握起来实有难度。
为此我大胆尝试,在前两课时已理清了文章思路且把握了作者的情感基础上,把朗读教学放在第三课时进行“美读”展示,这样是更利于诵读?事实证明这样设置的效果还是不错的。课后,大家对我的课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我收获颇多:
在学习《荷塘月色》之后,结合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感觉朗读能唤醒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朗读更能使学生与作者的情感共鸣,学生能够在情感朗读中进入情境、感受到美。因此,在教学时,着力指导朗读至关重要:一要把握好朗读的语速、节奏、重音、停连、语气、语调、音高的强弱的变化等;二要注意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或喜或悲,或慷慨激昂或舒缓低沉……为此,我着实了下了一番功夫,课前对课文的每句话仔细琢磨、推敲;对每一位诵读学生进行指导、点评。例如:“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曲曲折折”是说荷塘的总体形状是不规则的,“田田”是形容荷叶相连、一望无际、充满视野,“亭亭”是形容荷花高而美的情态,这些叠词需要强调、重读,要读得稍慢,适当拖音。又如:“j层层的叶子中间,j零星的点缀些白花,j有袅娜的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j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读“叶子”句时,重在反映它高而美的特点,不要把感情处理得太浓。读“花”时感情色彩开始加重,“羞涩”一词应极力反映出情态。由于句子形式比较整齐,要读得灵活些,有适当的变化,“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朗读时可用升调,语速稍快,“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要用降调,语速变缓,变轻,变柔,读出美感。还有一些对比比较明显的句子,比如“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又像是画在荷叶上的”。前一句读时要控制音量,要低、弱,读出阴森感;后者读时声音要变高,变强,读出欣喜感。另外文中还有很多动词用得绝佳,需要重读、强调,比如“画”、“泻”、“笼”等,总之,像这样一篇美文,朗读时值得我们仔细推敲、认真揣摩,如此方能读出味道,读出美感。令人欣慰的是经过我的指导和学生的刻苦练习,学生进步很快,大多数都读得不错,我也得到了些许的安慰。
指导学生朗读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这是我们思考的问题。《荷塘月色》这样优美的文章,学生充满情感地美读,读中感受美,仿佛看到月下荷塘的美景,那该是怎样的一种审美体验啊!我常常问学生:“你读得投入吗?你感觉到美了吗?你享受其中了吗?”所以,我认为只要学生读出情感了,能够在朗读中体会到语言文字的精妙,感受到美,并且享受其中,这就达到了朗读的目标。哪怕是个别的句子读得并不是很好,我们也不必求全责备,以免打消了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当然,正确引导是关键。
1、朗读目标要明确具体。初读、品读、美读,每一个朗读层次的要求都不一样,要具体、可操作、让每一位学生都明确朗读目标,有层次感,不急于求成,一开始就要求美读,要循序渐进;具体到课堂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要目标具体化,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知道该做什么,达到什么标准,才能真正实现课堂高效。
2、朗读形式可多样化。这一节课我主要采用的是小组推荐朗读的形式,如小组齐读、全班朗读、模读、跟读、比赛读……今后的朗读教学中,根据具体的文章的特点,我会进一步尝试多种朗读形式,力争让更多的学生都能获得朗读的机会。
3、关于听读:课堂时间有限,展示朗读的同学有限,有一部分同学只是听读,如何让这一部分学生集中注意力,指导学生有效听读,从听读中获得审美体验,在听读前明确要求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这是我思考和下一步努力的目标。
总之,我认为朗读能激发学生的情趣,培养学生的语感,锻炼学生的思维,获得审美体验。朗读对学生的影响不是一时的,而是终生的。今后,我会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朗读机会,与学生一起在朗读中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心灵,与他们一起同歌同悲,同喜同怒。让朗读永驻语文课堂吧!
关于荷塘乡心得体会三
《荷塘月色》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课书第一册第1单元的第1篇课文。本册书现代文阅读共三个单元,每单元不分文体组织课文,但围绕培养学生理解、分析现代文的能力,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揣摩语言。它是阅读理解分析现代文的基础。
《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朱自清先生借月夜荷塘美景抒发情怀。文中所写的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所写的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作者的高明之处是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了物境之美。之所以能如此巧妙,归功于传神的动词,巧妙的叠词,以及通感等修辞。传统语文数学仅把课文当作学习的对象是不恰当的,正确的认识应是把课文当作借鉴的范例,因此不必面面俱到而应抓住最突出的特色,精研细思,从而积累知识,培养能力。所以本课的学习重点我拟定于领悟作者复杂
荷塘乡心得体会 荷塘月色的心得体会(七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