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文化心得体会和感想 对联文化心得体会和感想怎么写(8篇)
当我们备受启迪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优质的心得体会该怎么样去写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得体会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主题对联文化心得体会和感想一
我还记得王安石的《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首诗写的就是过年时人们贴对联的情景。
据历史记载,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就有过年悬挂桃符在左右门、驱鬼避邪的习俗。到了五代,人们开始将对联写在桃木上。宋代以后,过年挂对联的做法相当普遍。到了明代,人们开始用红纸代替桃符。而后,文人学士把题对联当成雅事。清代以后,贴对联的做法十分盛行,也出现了许多名联佳对。
古老的贴对联习俗,在琼海乡下依然盛行。过年时,琼海家家户户都贴对联。今年春节,我自告奋勇,帮爷爷挑选了三副对联。在大门口,我选的对联是:迎新春万事如意贺佳节百福临门。横批是:春满人间。在爷爷奶奶的屋门口,我选的对联是: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横批是:吉星高照。在叔叔门口,我选的对联是: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广茂达三江。横批是:年年有余。
贴对联时,我把对联分出上下联(按照上下联最后一个字的平仄区分——仄声为上联,平声为下联),涂上浆糊。爷爷搬来一把梯子,我把对联递给他。他爬上梯子,把对联贴到门框上。我站在一边,为爷爷扶梯,还帮他看贴得正不正。等我们把对联全部贴好,已经花了半个多小时了。
但我们的劳动没有白费。贴了对联后,整个院子变得喜气洋洋、春意盎然,洋溢着新年的欢乐气氛。
怪不得春节贴对联的习俗从古代流传到现在呢!
我爱贴对联!我喜欢过春节!
主题对联文化心得体会和感想二
莫笑我老朽无能,许个愿试试;
哪怕你多财善贾,不烧香瞧瞧。
莫笑我庙小神小,不来烧香试试;
休仗你权大势大,如要做恶瞧瞧。
南亩北畴,我老汉时不时要去几次;
上村下里,尔乡民年对年才来一回。
(解放前一土地庙)
婆婆莫擦摩登红,谨防特务打主意;
公公要留络腮胡,免得保长抓壮丁。
(青楼边一土地庙)
这一街全都卖笑,
我二老从不出声。
(一贡品照单全收的土地庙)
黄酒白酒都不论,
公鸡母鸡只要肥。
二、工整土地庙对联
五行土地厚
三方地道深
神恩赐大地
厚德载群生
人生土是根
命存地为本
百灵滋景祚
万土庆维新
是有守土之责
知为开山之神
合天德而行化雨
本地利以宰生成
种玉原因土德厚
生金本为地恩深
土因其厚才为地
山即不高也有神
保此方风调雨顺
佑斯地物阜民康
功落成首先谢土
事告竣尤须安神
诚敬有神室家庆
尊严在位衣食丰
山神有感山川应
土地无私地物丰
三、巧妙土地庙对联
上联:位列上中下
下联:才分天地人
上联:山神山人敬
下联:土地土民尊
上联:庙小神通大
下联:山高日月明
上联:在深山修身养性
下联:出古洞济世扬名
上联:多少有点神气
下联:大小是个官儿
上联:乡里鼓儿乡里打
下联:当坊土地当坊灵
上联:土可生白玉
下联:地内出黄金
上联:土能生万物
下联:地可发千祥
上联:土地堂前坐
下联:保佑全家人
上联:公公十分公道
下联:婆婆一片婆心
上联:到处云山到处佛
下联:当坊土地当坊灵
上联:望望事态摇摇手
下联:看看人心点点头
上联:土发黄金宝
下联:地生白玉珍
上联:噫,天下事,天下事
下联:咳,世间人,世间人
上联:壶水锺灵花邑开气运
下联:山挺瑞巧绣斧破天荒
上联:土能生金是福德
下联:地可载物为正神
上联:福而有德千秋祀
下联:正则为神万世尊
上联:福建福人崇福德
下联:正心正意祀正神
上联:公老矣有德而尊
下联:神灵哉不威自畏
上联:白发长存今古
下联:黄衣永震乾坤
上联:施善缘普济乡邻
下联:烧香客百事顺心
上联:牛鬼蛇神
下联:板门弄斧
主题对联文化心得体会和感想三
一、有关对联的知识
1、什么是对联?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对联的基本句式来自骈文和律诗。但是律诗或骈文中的对仗句,只有在脱离律诗或骈文而独立存在时,才能称为对联。
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杂联(包括谐趣联……)等。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
2、对联的特点
对联的特点是既要有“对”,又要有“联”。形式上成对成双,彼此相“对”;上下文的内容互相照应,紧密联系。一幅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必须结构完整统一,语言鲜明简练。对联的特点具体如下:
⑴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⑵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这主要是为了音韵和谐,错落起伏,悦耳动听,铿锵有力。例如: 云带钟声穿树去
平仄平平平仄仄
月移塔影过江来
仄平仄仄仄平平
⑶词性相对,位置相同。
对联文化心得体会和感想 对联文化心得体会和感想怎么写(8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