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服饰博物馆实践心得体会精选 服饰博物馆实践心得体会精选图片(七篇)

来源:互联网作者:editor2024-02-032

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服饰博物馆实践心得体会精选一

1. 湖北省博物馆一级文物400余件,主要有:

2. 战国时期的越王勾剑,1965年在江陵望山1号墓出土,被誉为越王青铜剑之首。

3. 战国时期的曾侯乙编钟,1978年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编钟共65件,总重2500多公斤。

4. 战国时期的曾侯乙编磬,1978年随县曾侯乙墓出土,共32件,上面刻有乐律文字。

5. 战国时期的青铜尊盘,1978年随县曾侯乙墓出土,酒器,尊盘口沿的镂空附饰采用熔模铸造工艺制成。

6. 战国时期青铜器鹿角立鹤,1978年随州曾侯乙墓出土,它是一种想象中的吉祥物。

7. 商代前期玉质仪仗器大玉戈,1974年黄陂盘龙城李家嘴三号墓出土。

8. 商代打击乐器铜鼓,1977年崇阳白霓出土,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皮鼓形铜鼓。

另有商朝的陶鸡、大圆鼎,战国时期的虎座鸟架鼓、十六节龙凤佩、金盏,南北朝的青瓷莲花尊,唐朝的乐俑,明朝的金凤冠等一级文物。

【编钟陈列馆】

编钟馆是湖北省博物馆中集“展览厅”和“音乐厅”于一体的专馆,由《曾侯乙墓出土文物陈列》展厅和古代乐器演奏厅组成。展厅陈列着曾侯乙幕出土文物中遴选出的400余件各类精品。演奏厅与展厅以连廊相接,可以容纳200位听众。

曾侯乙墓于1978年2月出土,经过发掘、整理,共出土文物一万余件,是我国考古史上的重大发现,为东周考古学提供了新的实例,全面展示了我国先秦时期高超的音乐水平,并为科学研究和工艺美术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例。目前在编钟馆展厅中陈列的主要有以下一些文物:

1.主棺、陪葬棺、狗棺 主棺包括一具内棺、一具外棺。内棺由巨型木材制成的葬器,出土时重达两吨半,上有红色底漆盒黄、金、灰、黑色漆绘制的各种花纹图案。外棺长3.2米,宽2.1米,高2.19米,重达七吨半。棺身由十根工字形铜立架嵌十块木板构成,固定于地板四周的铜框上,棺盖四周有十二个铜钮,棺底有十个圆形的铜足。四周绘有红色、金黄色装饰花纹,内壁为素面红漆。另有较小的陪葬棺两具、狗棺一具。

2.鹿角立鹤 由鹿角、鹤身、翅膀等组合而成的一件青铜器珍品,各部位乃分别单独铸成再合铸在一起,代表了当时高超的青铜器铸造水平。出土时,位于主棺的东面,头向南方,表示两层含义:一者为死者守灵,驱除鬼怪;二者护送灵魂升天。

3.铜盥缶 盥洗用的储水器,采用铸镶法形成了红铜花纹,周身镶有绿松石,铸造工艺极富特色。所谓铸镶法,简明地说是将预先铸造成形的红铜纹饰,经修整后置于青铜器的铸形内,然后合范浇铸青铜液而成型。可使红铜花纹与青铜器体紧密相连,十分牢固,但因红铜的熔点高于青铜,所以对铸造红铜纹饰的设备及陶范的技术要求极高。

4.鉴缶 曾侯乙墓中精美的青铜礼器,是古代用以冰(温)酒的器具。通高63.3厘米,边长62厘米,重170公斤。整座器皿由内外两件器物构成;外部为鉴,鉴内置一尊缶。鉴镂孔盖中的方孔套住缶的口沿,缶的底部有三个穿眼的圆足,鉴底部有三个弯形栓钩插入缶底部的圆足。中间一个倒钩装有活动栓,插入圆足后即自动倒下,钩住缶的底部。使用时,尊缶内装酒。由于鉴与缶之间有空隙,冬天放入热水可以温酒,成了“保温瓶”;而夏天放入冰块则可起到冷却作用,同时防止酒酸,是名副其实的“大冰箱”。

5.九鼎八簋 “鼎”是古代用于烹煮肉食和盛贮肉类器具,三足两耳;“簋”是用来盛放黍、稷、粱、稻等饭食的器皿,类似现今的大碗。战国时期,“鼎”与“簋”是配合用的,是天子祭祀的“锅、” “碗”。曾侯乙的“九鼎八簋”,一套17件,均为国家一级文物,是我国战国时期青铜冶铸技术发展至巅峰的代表作。铜鼎铸造非常精致,每只通高35.6厘米,口径45.7厘米,重20公斤。周身铸满纹饰;还铸有四只铜虎,造型生动逼真

6.尊盘 尊是盛酒器,盘一般作水器用,二者合为一器,尊内盛掺有香草汁的酒,祭祀时酌以献尸,宾礼时酌以饮客。曾侯乙墓中的尊高33.1厘米,口宽62厘米,盘高24厘米,宽57.6厘米,深12厘米。尊敞口,呈喇叭状,宽厚的外沿翻折,下垂,上饰蟠虺透空花纹。尊颈部饰蕉叶形蟠虺纹,蕉叶向上舒展,与颈顶微微外张的弧线相搭配,和谐又统一。在尊颈与腹之间加饰四条圆雕豹形兽,躯体由透雕的蟠螭纹构成,兽沿尊颈向上攀爬,回首吐舌。尊腹、高足皆饰细密的蟠虺纹,其上加饰高浮雕虬龙四条,层次丰富,主次分明。盘直壁平底,四龙形蹄足口沿上附有四只方耳,皆饰蟠虺纹,与尊口风格相同。四耳下各有两条扁形镂空夔龙,龙首下垂。四龙之间各有一圆雕式蟠龙,首伏于口沿,与盘腹蟠虺纹相互呼应,从而突破了满饰蟠螭纹常有的滞塞、僵硬感。出土时尊置于盘内,两件器物放在一起浑然一体。整套器物纹饰繁缛,其精巧达到先秦青铜器的极点。尤其是器上镂空装饰系用失蜡法铸造,即先用一种容易雕刻的蜡,按照绘就的复杂图案,精心雕刻成蜡质“尊盘”,形成“模”。然后以特制的泥浆包住它,待泥浆干燥后进行烘焙,令其坚固,同时令蜡熔化流失,得到“范”。最后将青铜溶液注入“范”中,铸成“尊盘”。这一发现,证实了在二千四百年前的战国早期,中国的失蜡法铸造技术已经达到极高的水准。

7.金器 曾侯乙墓中出土了金盏、漏匕、器盖、金杯、金带钩等九件。其中金盏中2156克,是先秦金器中最大最重的一件,制作精美。盖上饰有蟠螭纹、陶纹、云纹等,器口沿下饰有蟠螭纹,三足作倒置的凤首。出土时盏内置有镂孔漏匕一件,重50克。金带钩是古代的服饰配件,共四件,含金量达92%-93%。

8.玉器 曾侯乙墓中出土玉器及水晶、玻璃、紫晶等饰品共528件,主要出自主棺内。玉器之作精美,采用平调雕、浮雕、透雕等雕刻技法,种类有壁、璜、玦、珮、串饰等,玉质为白玉、碧玉、青玉等,纹饰以云纹、谷纹、双龙纹为主。

9.漆器 曾侯乙墓共出土漆器230件,展厅中陈列有少数经过脱水处理的原件,其他漆器均为复制品。

10.乐器 曾侯乙墓中出土乐器共8种,125件。弹拨乐器类有五弦琴、十弦琴、瑟等,其中五弦琴和十弦琴在我国均为首次发现;吹奏乐器6件,包括笙、排箫、横吹竹管等;打击乐器编磬、编钟。其中最引人瞩目的当属编钟和编磬。

编钟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打击乐器。曾侯乙编钟有钮钟19件,甬钟45件,外加楚王送的鎛钟1件,共65件。每件钮钟都有铭文,共两千八百字,内容除甬钟正面各有“曾侯乙乍时”五字外,其余全是乐律学的内容。甬钟都是长甬,有鼻,下层的甬钟,错嵌红铜花纹,其余各部分的纹饰则是浮雕的蟠螭纹。编钟总重2500多公斤,钟架长7.48米,宽3.35米,高2.73米。横梁两端装饰有浮雕及透雕龙纹或花瓣形纹饰的青铜套。中间下层横梁各有三个佩剑铜人,分别用头和手承托重量。在中部还各有一铜柱承托横梁以加固。曾侯乙编钟在铸造工艺上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据析,65件铜钟都是用陶范分范合铸而成,花纹用模具翻制。金属成分配比合理,编钟外形尺寸规范,以及预热铸型、延期脱范、利用铸型和金属余热进行均匀退火、改善金属组织、淬火、回火工艺调整音频等工艺手段使编钟音响效果令人称奇。编钟演奏时,以小槌或木棒敲打而鸣,音色清脆洪亮,优雅而柔美。据有关声学的研究,这套编钟的音阶结构与现代的七声音阶相同,而且还有变化音,有完整的半音阶。它不仅包含有中国古代的宫、商、角、徵、羽五声,而且还有变宫、变徵。七个音之间还有五个中间音,因此形成了完整的十二音律。整架编钟的音域达到了五个半八度,其中三个半八度十二半音齐备,可以旋宫转调演奏各种乐曲。

编磬源于我国新石器时代。当时人们在劳动中发现石头磕碰产生的声音也可以越而动人。经过数百年的演变,这种石头逐渐成为宫廷乐器。曾侯乙编磬共有32块,由石灰石和大理石磨制而成。出土时磬片多已破碎。专家通过测音复制出全套编磬。磬架为青铜制,以两个错金纹长颈怪兽为座,上面放置两根饰有错金花纹,两端作透雕龙形的圆杆为横梁。磬架保存良好,提供了编磬排列悬挂的信息。编磬上刻有有关乐律的铭文,是研究音乐史的珍贵资料。编钟展厅里陈列的是编磬的复制品,磬架为原件。整套编磬的音域为三个半八度,最小的一件是最高音,相当于钢琴上的最高音。编钟音域为五个半八度,缺两个半八度,编磬为三个半八度,正好弥补了编钟高音区不足的缺陷。我国古代把编钟和编磬合奏称为“金石之声”、“金声玉振”。

【楚文化馆】

楚文化是中国先秦时期的一个区域文化,湖北被誉为楚文化的“摇篮”。从上世纪50年代起,湖北发掘了一批古代遗址和墓葬,获得许多重要的考古发现。特别是上世纪6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对江陵楚都纪南城、江陵望山、沙冢、雨台山及枣阳九连墩等楚墓,以及黄石铜绿山古矿冶遗址等进行了成功发掘,出土了数十万计的文物。 楚文化馆是我国第一个全面反映楚文化辉煌成就的专题陈列馆,馆内以文物为主,辅以模型,展出了400余件文物珍品(以楚文物为主),分别以“开疆拓 土。

关于服饰博物馆实践心得体会精选二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是以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为基础,以秦始皇陵遗址公园为依托的一座大型遗址博物院。同时,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也是以秦始皇陵及其背景环境为主体,基于考古遗址本体及其环境的保护与展示,融合了教育、科研、游览、休闲等多项功能的公共文化空间。

秦始皇陵布局缜密、规模宏富,具有重大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目前在秦始皇陵陵区已发现各类陪葬坑、陪葬墓等600余处。1961年,秦始皇帝陵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秦始皇帝陵(含兵马俑坑)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秦兵马俑坑发现于1974年,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二十世纪考古史上的伟大发现之一”。三个兵马俑坑成品字形排列,总面积2万多平方米,坑内放置与真人真马一般大小的陶俑、陶马7000余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兵马俑的塑造,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而创作,艺术手法细腻、明快,陶俑装束、神态各异。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时代特征。俑坑内出土的青铜兵器有剑、铍、矛、戈、戟、殳、弩机以及大量的箭镞等。大部分兵器历经两千多年依然锋刃锐利,表明当时已经有了很高的冶金技术。1980年,在秦始皇陵西侧,还出土了两乘大型彩绘铜车马,每乘车前驾有四马,车上各有一御官俑。铜车马造型逼真,装饰华美,大量使用金银为饰品和构件,制作非常精巧,被誉为“青铜之冠”。

在秦兵马俑陪葬坑遗址上建立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1979年正式开放,主要参观点包括秦兵马俑一、二、三号坑、铜车马陈列厅及相关临时展览。至今已接待中外观众近7000万人次,其中包括近200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秦兵马俑先后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0多个城市展出,海外观众超过20xx万人次。秦兵马俑每到一处就引起当地轰动,已成为增进国际间政治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20xx年10月1日,占地3386亩位于秦始皇陵核心区的秦始皇陵遗址公园正式对外开放,主要参观点包括秦始皇陵封土、已探明的主要建筑遗址、陪葬坑等。秦始皇陵遗址公园的对外开放标志着我国又一处大遗址保护工程的建成。既是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传播中华优秀文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举措,又是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带动社会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有效途径。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20xx年9月30日,9901、0006陪葬坑陈列厅正式对外开放。0006陪葬坑位于秦陵内城以内,封土西南,20xx年发现。面积约410平方米,出土彩绘文官俑8件,御手俑4件,铜钺4件,木车遗迹一乘,殉葬的活马约20匹。9901陪葬坑位于秦陵内外城之间,封土东南,1999年发现。面积约800平方米,1999年5月8日至6月15日,对陪葬坑的中部进行试掘,试掘64平方米,在中部棚木之上出土青铜大鼎一件,重212公斤,口径71厘米,高61厘米,在北部过洞中出土11件彩绘百戏俑。出土的陶俑,不着铠甲、不穿战袍,上身赤裸,下身着裳。姿态各异,风格、服饰、装束等都与一二三号陪葬坑出土的兵马俑迥然不同。有学者认为这批陶俑的原型可能是象征着秦代宫廷娱乐活动。20xx年6月3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秦陵博物院又启动了9901陪葬坑和秦陵部分建筑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

这两个陈列厅展厅建成后,9901陪葬坑的考古发掘工作将在展厅内继续开展,并使其与保护、展示相结合,为观众提供更为真切的参观感受。0006陪葬坑则进行原址展示,带给观众真实的展览效果。同时,通过陈列在展厅内的典型文物、图片和文字说明,以及相应的讲解导览服务等,向观众全面展示这两个遗址坑的文化内涵,强化秦陵遗址公园的社会教育功能,发挥秦陵博物院在公众服务和先进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秦始皇陵遗址公园及9901、0006陪葬坑陈列厅与已开放多年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同为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组成部分,共同构成了秦陵文物事业发展的基础。

关于服饰博物馆实践心得体会精选三

甲方: (定作方)

甲方: (承揽方)

经双方友好协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相关规定,就甲方向乙方定作服饰的相关事宜,达成本合同。

一、定作物

服装名称 款式 面料名称 计量单位 单价 金额 备注

二、面料、辅料质量标准和要求

三、服装款式特点和制作要求

四、服饰质量标准和验收方法

五、量体时间

本合同生效之日起 天内,在约定的时间内乙方派人到甲方进行量体。

六、配套及包装要求

七、结算方式和付款期限

八、交货期限、地点、方式

乙方应当在量体完成之后 天内交货。交货地点为甲方办公地点。运费由乙方承担。

九、异议

如果甲方对乙方提交的服饰在数量、质量、款式等方面有异议,应当在收到该等服饰之日起15天内提出。乙方应当在10天之内作出答复并提出解决办法。

十、违约责任

1、甲方逾期付款,应当根据本合同总金额,按日万分之三的比例支付违约金。

2、乙方逾期交货,应当根据本合同总金额,按日万分之三的比例支付违约金。

3、因甲方原因致使乙方不能按约定时间完成量体工作,乙方的交货时间顺延。

十一、未尽事宜,双方协商解决。如因本合同履行发生争议,双方均可向法院提起诉讼。

十二、本合同一式 份,各方各执 份,双方签字或盖章后生效。

甲方: 乙方: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关于服饰博物馆实践心得体会精选四

湖北省博物馆地处武昌东湖之滨,1953年筹建,1963年3月定为现名,是湖北省文物及标本的主要收藏、宣传和研究机构,馆名未董必武同志题写。经过近年的扩建、新建,现已有编钟陈列馆(1999年2月)、楚文化馆(20xx年12月27日)对外开放,另有综合馆正在建设之中。三馆呈“品”字形排列,均为高台阶、宽屋檐、“覆斗”式大坡面屋顶的楚建筑风格。其中编钟馆陈列面积为2400平方米,楚文化馆陈列面积2880平方米,预计综合馆陈列面积为2.4万平方米。湖北省博物馆馆藏文物丰富,近20万件藏品以出土文物为主,器类主要有陶、瓷器,青铜器,漆木器,简牍、兵器、古乐器、金玉器,古代字画,古钱币等。这些文物中有不少是举世瞩目的稀有珍品和重要的科学资料。其中如新石器时代京山屈家岭文化的蛋壳彩陶纺轮;天门石家河文化的玉人、玉鹰;盘龙城商代遗址和墓葬出土的大玉戈及铜鼎、铜钺;随县战国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青铜器群及16节透雕龙凤玉佩、28宿天文图像衣箱;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代法律文书竹简等,都具有极高和极重要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1. 湖北省博物馆一级文物400余件,主要有:

2. 战国时期的越王勾剑,1965年在江陵望山1号墓出土,被誉为越王青铜剑之首。

3. 战国时期的曾侯乙编钟,1978年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编钟共65件,总重2500多公斤。

4. 战国时期的曾侯乙编磬,1978年随县曾侯乙墓出土,共32件,上面刻有乐律文字。

5. 战国时期的青铜尊盘,1978年随县曾侯乙墓出土,酒器

服饰博物馆实践心得体会精选 服饰博物馆实践心得体会精选图片(七篇)

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那么你知...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