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读后感汇总 看完读后感(7篇)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读后感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写好一篇读后感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最新看见读后感汇总一
《看见》也算是当年比较火的一本书,地位大概类似于当年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一般。在没有读之前,我一直把它想象成一本鸡汤书,直到今年意外发现它的评分竟然高达8.8分,才下定决心要把它买回来读读看
初看书名,“看见”,总觉得透漏出一股话没说完的劲。读完之后,我慢慢体会到了柴静对“看见”这两个字的理解,以及希望表达的含义。
不是听到、感到、觉得等等,而是看见。这两个字代表了客观、独立性以及真实,保持对真相的追求,而不只是浅显的评判,尽管这条道路是崎岖以及充满矛盾的。
文中所选的众多案例,从普通人的视角来看,已经不存在太多还值得被发掘或发现的新闻价值,是早已能够盖棺定论的事情。但是柴静从更深层次的角度出发,揭示了事件之后被普罗大众所忽视的细节,像剥洋葱般不断揭开事件的真相。
用我在文中给我印象最强烈的三段话作为本次的读书小结吧:
一、保持对不同论述的警惕,才能保持自己的独立性。探索就是要不断相信,不断怀疑,不断幻灭,不断摧毁,不断重建,为的就是避免成为偏见的附庸。或者说,煽动各种偏见互殴,从而取得平衡,这就是我所理解的“探索”
二、这本书中,我没有刻意选择标志性事件,也没有描绘历史的雄心,在大量的新闻报道里,我只选择了留给我强烈生命印象的人,因为工作原因,我恰好与这些人相遇。他们是流淌的,从我心腹深处的石坝上满溢出来,坚硬的成见和模式被一遍遍冲刷,摇摇欲坠,土崩瓦解。这种摇晃时危险的,但思想的本质就是不安。我试着尽可能诚实的写下这不断犯错、不断推翻、不断疑问、不断重建的事实和因果,一个国家由人构成,一个人也由无数他人构成,你想如何报道一个国家,就要如何报道自己
三、采访不是用来评判,只是用来了解;不用来改变世界,只用来认识世界。
最新看见读后感汇总二
眼前的黑不是黑,你说的白是什么白,人们说的天空蓝,是我记忆中那团白云背后的蓝天,我望向你的脸,却只能看见一片虚无,是不是上帝在我眼前遮住了帘,忘了掀开……
——题记
夜有点深,风有点凉,清风吹拂起窗帘的一角,也吹走我心头积压许久的烦躁、郁闷,我抬起头,眼光离开手中的书,思绪开始漂浮——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会去看什么,我能看见什么?
比如此刻,我在看我手中妈妈送给我的这本书,绿色封面充满着生命的色彩,“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八个大字黑白分明。
书中的那位不屈服于命运的女子说:
第一天,我要透过“灵魂之窗”看到那些鼓励我生活下去的善良、温厚与心怀感动的人们。
第二天,我要在黎明起身,去看黑夜变成白昼的动人奇迹。
第三天,我将在当前的日常生活中度过,到为生活而奔忙的人们经常去的地方,去体验他们的快乐、忧伤、感动与善良。
我不需要用“假如”一词,我自有眼睛,可以去看,那么我又能看见什么?
我仿佛看见一个孤独无助的影子,在角落中默默落泪。她看不见,她听不见,她埋怨着这个世界,悲怨地发泄着怒气,因为她不能像普通孩子那样欢乐。
我仿佛看见沙利文老师翩然而来,点亮了烛火,照亮了海伦那曾经漆黑一片的空间,带来了叫做“光明”与“希望”的种子,撒播在海伦的心田。
于是,我看见一个比谁都渴望光明的人,站在自然里,看蓝的天,看白的云,看绿的草,看粉的花,渴望与翩跹的蝴蝶共舞,与嬉戏的蜜蜂追逐……
我看见一只搏击风浪的海燕,当命运的风雨向她袭来,她擦干眼泪,在风风雨雨中顽强地坚持着,不屈于自身的缺陷,超越自己,超越极限。
命运痛伤吻我,我回报以歌。这就是海伦·凯勒。
在87年无光、无声的时间里,海伦凭着一颗不屈不挠的心,用双手读出了美妙的文字,听到了天籁之音,“看见”了这个多彩的世界,还用双手填满了一个个本应空虚的生命……
合上书页,我嗅到了小雏菊的清香。微闭双眼,我听到了热爱生命的旋律。
我终于明白,上帝不是忘了掀开眼前的帘,而是希望借这层帘,让我们更清楚地看见世界。
最新看见读后感汇总三
让人时而悲伤,时而欢笑,激动、喜悦、难过、神伤,一心都沉浸在那片遥远又熟悉的黄土地。《平凡的世界》,一本那样平凡而真实的书,只是讲那黄土高原上一个不起眼的双水村的小寨,没有惊天动地的撕杀,只是在默默的诉说里倾诉着融融的亲情,没有荡气回肠的情节,只是在那个年代那个环境里娓娓诉说着平凡的世界里平凡人们平凡而又特殊的人生,没有轰轰烈烈的感情的海誓山盟,只是把爱的种种用那峡北风情徐徐道来,可是却能让我们热血沸腾。《平凡的世界》里全是那些我们所熟悉的情节,双水村、垭子口,黄源县,以及那些窖洞,普通的人平凡的世界,一种温馨瞬间袭来,无形中己温暖了我们的心。
整个故事是以少平的出场而展开的,伴随着饥饿与贫穷,为了馒头,为了学费,甚至为了尊严,为了生存下去。他们的贫穷不是我们这些现代人所能理解的,我们无法想象出生活在黄土地上的少平一家,为了修一个能遮风挡雨的新窑,为了给让少平和兰香有学上,为了给少安找到媳妇,为了给老人治病,应对着那一片片田地时内心的汹涌与期待,粮食的收成,决定了一家人所有的幸福,粮食的事,却是天说了算,而他们早已习惯了天不肯多给的同情。不停地等,不停地盼,一次次的充满期望看着一望无际的田地,不断的毫无保留的付出,只为了能离贫穷,远一点点。
其中穿插了各种交错复杂的感情故事:少平与红梅的懵懂,与晓霞的感情杯具,少安与润叶类似兄妹的爱恋,润叶对向前的职责,金波对蒙古姑娘的罗曼蒂克……这些感情背后的悲伤与无奈,让人感觉好沉重。
为什么爱,要被赋予那么多的职责和意义呢。但他们又是幸运的,不放手润叶,少安又怎能收获到淳朴的农村感情呢;不放手过去,田润叶的曲折感情也不会以美满的婚姻结束;金波的草原恋歌感情,虽以遗憾结束但他最终还是了结心愿;田润生一生默默无闻,却为了爱不怕家人的反对,不怕周围人的眼光,最终获得了一份超凡脱俗的感情;少平与晓霞最终虽生死两隔,但爱永远在,他们在一齐时的那份超越物质世俗心心相印的烂漫感情永远活在少平心中。
最让我感动的是润叶和李向前的感人肺腑的感情经历:阴差阳错润叶和她不爱的李向前完了婚,婚后关系不和,两地分居,但当李向前因得不到润叶的爱而酗酒出车祸锯掉腿时,润叶再也不能无动于衷了,她毅然负起了妻子的职责,去医院侍奉他,照顾他,他们的感情从这开始开花结果了。这是一种什么感情他们之间并没有什么烂漫的故事,但这却是一种伟大高尚的感情,是归于平凡却踏实的感情,李向前虽然失去了一条腿,但他最终得到了真爱,我们怎能不为之感动和钦佩呢
小说着墨最重的是孙少平,这是一位对苦难有着深切的认识,对生活有着深邃的理解,对精神世界有着深刻追求的人。我们能够看见少平上高中读书的劲头,回家种田的精力,建窑烧砖的拼命,以及之后到外面去挖煤,再到矿山的从不放弃,但他从没叫过一句苦,从没喊过一声累,他不是超人,瘦弱的肩膀也有压垮的时候,也想放弃退缩之后一了百了,
看见读后感汇总 看完读后感(7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