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服务质量的心得体会如何写 铁路服务质量工作总结(六篇)
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心得体会对于我们是非常有帮助的,可是应该怎么写心得体会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对于铁路服务质量的心得体会如何写一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而梦想就是我们生活激情的来源,让我们知道中国梦,让我们敢于追梦,可这个梦要如何实现呢?其实中国梦就是我们一个个百姓梦组成的,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实现一个属于自己的梦想,我们的中国梦也就实现了。而我们的百姓梦如何实现呢?我想我们不需要轰轰烈烈,只需要仰望梦想,脚踏实地,一个脚印一个脚印的走去,在自己的岗位上平凡而又不平凡的奋斗就能实现。
在我身边就有着这样的人。梁炳乾,石沪车队的一名普通列车员,可是他却有着骄人的成绩,自从开展背规比武,他场场几乎都参加,虽然刚开始的成绩不是很好,可是他仍然不放弃,下班回家路上在背规,值乘休息的时候在背规,甚至在睡觉之前都要让别人提问他一
些自己当天背过的东西。我们问他这样值得吗?而他只是笑一笑,跟我们寒暄几句便继续背了。就这样他在背规比武中脱颖而出,成为了种子选手,在他的梦的路上又迈出了一大步。
万丈高楼平地起,靠的是坚实的根基。我的车长,他也许算不上是一位老车长。但从入路到现在,他在车长这个岗位上为我们做着最坚实的根基,在跟他学习的时候,他用自己的行动教会我很多,记得刚刚到班组的时候,很不适应,面对一个陌生的班组,陌生的面孔,很不适应,但他,和我聊工作,生活,让我更快的融入的这个新的集体,而且车长无论遇到什么样的突发情况都是第一个赶到事发车厢,在这三年中,他处理过的特殊情况真是太多太多,同时他也一次一次的教授着我们如何处理这些情况,耐心的教导着我们这些年轻的组员,每次出乘做的同样的事情,说无数次同样的话,但他却自得其乐,从不生气,总是以一个长辈的经验来告诉我们,他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把我们平平安安带回家,把我们培养成才。
我们所从事的工作,其实并不复杂,也许在别人看来很简单,作为乘务员的我,也许只是在车厢中收拾一下垃圾,接待一下旅客,但殊不知,这每个动作与笑容中都融入了我们的梦。
入路快三年了,渐渐的在平凡的岗位上,我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梦想,在工作中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努力学好各项工作技能,为旅客服务时,谨记礼貌十字用语,落实首问首诉负责制,让旅客有一个愉快的旅途,把旅客平安送回家。这就是我的梦,没有背规梦的骄人成绩,也没有老车长培养成才梦的伟大,可是我愿意为之努力,把我的青春在这个乘务员的岗位上发挥到淋漓尽致。
记得梁启超曾经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我觉得这里的少年指的就是我们新时期的共青团员,我们努力学习,积极向党的路线看齐,从各种的方式中来完成我们的铁路梦,为我们伟大的中国梦添一笔彩。
虽然我们的梦很渺小,可是只要努力,也许就会在渺小中变得伟大。我们的这些梦与兴路强国梦比起来是一粒一粒微尘。可是正是这一粒一粒的微尘组成了我们的兴路强国,让我们的中国梦,铁路梦在金字塔上发出耀眼的光。
对于铁路服务质量的心得体会如何写二
今天我上了一节语文公开课。执教的内容是小学语文第十册人教版教材《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记叙了青藏铁路建设者们在地理环境极度恶劣的高原冻土区“风火山”上开凿隧道时不畏艰难,依靠惊人的智慧与力量克服了重重艰难与困苦,最终胜利打通“风火山”隧道的事情。课文以“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个句子为行文线索,体现了铁路建设者们昂扬的斗志﹑十足的信心与坚定的决心,歌颂了西部建设者们的吃苦耐劳﹑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科学创新精神!
我把这篇教材作这样处理,因为这篇教材虽为略读课文,但篇幅较长,语句含义深刻,文中出现许多值得推敲的四字词语。文章思想不仅具有对人心的鼓舞作用,而且具有一定的政治意义。“青藏铁路是一条怎样的铁路?”这个问题,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把课文语句读通顺,大体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学生通过预习,已经了解了青藏铁路是一条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冻土区铁路。而且还知道了青藏铁路是西部开发的标志性工程,这条铁路给西部人民带来了福音。这为学习下文打下了夯实的基础。教学重点是解决“铁路建设者们遇到了哪些困难?”与“建设者们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这两个问题并且体会这些铁路建设者们的精神品质。难点是“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句话为何在课文中反复出现四次?每次出现有什么不同的含义?
我公开课执教的内容时。根据学校大力推行的“成功教学法”理念,我精心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思路:首先实行“先学后教”的教学原则,提前一天布置学生自学课文内容,了解以下几个问题:
(1)铁路建设者们遇到了哪些困难?
(2)建设者们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
(3)你从上面两个问题中体会到了铁路建设者们身上具备哪些精神品质?
(4)找出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进行理解感悟。
(5)“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为何在文中反复出现四次?每次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每次分别具有什么含义?
第二步进行“查学”环节,以自学时提出的5个问题为线索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过程。采取的措施是先找会的同学来说答案,然后老师相机进行板书,不会的同学在课堂上进行学习掌握。学生会的不教,只教学生不会的。会的学生可不教,不会的学生一定要教会。并且当堂进行反馈,对后进生进行指名答问,如果后进生都掌握了,说明这些问题都得到了决解,课堂教学也就取得了实效。这节课中的教学亮点在于学生自学比较成功,前面四个问题迎刃而解,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思维异常活跃,答问特别积极踊跃,声音响亮清晰,见解独到新颖。我本人今天的状态也比较好,能够积极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恰到好处地对学生进行引导点拨,准确及时地掌握学生的学情,让“查学”与“量学”措施起到了实质性作用在课堂上体现了极强的可操作性。在学生的感悟体会中揭示出铁路建设者们可贵的精神品质之后,我适时地播放了《天路》这首高亢而振奋人心的歌曲。教学效果让学生入情入境,让课堂教学最终达到了高潮。
遗憾的是教学当中也出现了一些处理不当的地方,有的地方没有讲到爱恰当之处,望各位领导,老师提出宝贵意见!
对于铁路服务质量的心得体会如何写三
前几天,在网上新闻时,无意间看到“中国铁路”发布的一条微博—“新时代·铁路榜样|于本蕃:海拔4800米的天路守护者”。因为自己曾有幸去过一次西藏,所以对关于西藏的文章比较感兴趣,看到“天路”“海拔4800米”字眼就点开详细看了这篇文章。
在于本蕃面前,我是那样的渺小、卑微,我去玩了20天,而他却整整坚守了12年;对照反思自己的工作,跟他至少还有一座港珠澳大桥的距离。深思许久,应该向于本蕃学习。
两年前,因为对“天路”的向往,曾独自进藏,沿途经过海拔最高的地方是拉萨市的米拉山(海拔5013米),虽然我没有高原反应,但是身边好多人都出现了呼吸困难、头晕、恶心的情况,有句俗话是这样说的,在高原上,得了感冒,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给你下了病危通知书。在乘坐火车返程的时候,经过唐古拉山口时已是凌晨,外面漆黑一片,只能隐隐约约看到不远处静静矗立、略显孤独的“小山包”,未能亲眼看见、领略念青唐古拉的威严,而于本蕃就是在这平均海拔超过4800米的雪域高原坚守了12年。
于本蕃是新时代铁路榜样,是青藏铁路集团公司格尔木工务段望昆线养护车间副主任,他的日常工作是对格拉段线路进行检查、维护及抢修,看似简单,但为了完成工作,他必须克服高寒缺氧,挑战体能极限,还常常面临生命危险。
凡世之所贵,必贵乎其难。
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地处世界第三极的生命禁区核心地带,含氧量仅为平原地区的45%,年平均气温为零下5摄氏度,极端气温常在零下40摄氏度左右。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进行检查、维护、抢修作业,日复一日,他坚持了12个年头,难!
高原冻土地带线路维护是世界性难题,因温差造成的冻土消融和膨胀会对线路安全造成影响。于本蕃选择采取徒步检查测量的方式,准确掌握了青藏铁路格拉段冻土变化规律。检查时,他每隔50米就俯下身子目测检查,平均每个工作日检查近10公里高海拔冻土区段,12年走行距离达2.16万公里,难!
在工作的12年里,他经历过无数次极端恶劣天气挑战,多次面临生命危险。但是对于本蕃来说,险情就是命令,虽然知道作业很危险,但还是得去,因为他把线路安全、旅客安全看得更加重要。其中有一次他晕倒了,感觉有一双“大手”紧紧掩住他的口鼻,双眼迷离,嘴唇乌黑发紫,用微微颤抖的声音说:“我没事,不要管我,快上线路看看雪情,千万别影响行车”。他真正做到了把旅客的安全放在自己的安全之上,难!
志之坚也,不在胜人,而在自胜。
“我是党员,又是车间干部,多干点是应该的。”这是20__年3月,在一处抢修现场,职工劝他多休息一会,他对职工所说的话,而那时他的脸已经被冻得黑紫红肿。也许只有对自己的工作极度热爱,对党的理想信念足够坚定,把行车安全、旅客安全放在忍受寒冷、缺氧这些身体痛苦之上,他才能如此轻松的说出这句话。他已经完全战胜了自己,直面险情,我相信在他们处理完之后,心中一定有一种强烈的自豪感。
“条件虽苦不言苦,格拉线上写忠诚”,这是于本蕃的座右铭,这朴实的话语中体现的是对青藏铁路安全畅通的责任。
对于格拉线,他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情感,我不得而知,但是我知道的是这里面一定有责任和热爱。或许工作本来就是一个人三观(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体现,不分内容,只有态度。
他参加工作的那一年,青藏铁路全线开通,至今已安全运行12年,而川藏铁路又即将开工建设,将会有更多铁路人,更多于本蕃奉献在进藏铁路的建设维护岗位,发扬“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是他们的艰苦付出,才有了我们今天的便捷出行,在此,真挚的向他们说一声“铁路人,你们幸苦了。”
对于铁路服务质量的心得体会如何写四
在为期两天的实习中,我们观看了有关铁路建设的视频教程,指导教师又给我们进行了讲解,令我们掌握了一些有关铁路工程的基础知识。
1、铁路的发展
世界第一条铁路出现在1825年,以机动车牵引车列在轨道上行驶于城市之间以输送货物或旅客的运输方式在英国出现。1825年以前,也曾有过马拉车在轨道上行驶或把蒸汽机装在车辆上以驱动车辆在道路上行驶,但是这些都并非铁路运输方式。百余年来,铁路技术已有很大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开创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和新发展时期。
1825-1850年为铁路发展的开创时期。这个时期正值产业革命后期,钢铁工业、机器制造业等已达到一定水平,同时工业发展又有原材料和产品的输送问题需要解决。这样,促使铁路迅速地兴起。1825年英国建成第一条铁路后,美国、德国等相继开始修建铁路。到1850年止,世界上有19个国家建成铁路并开始营业。
1850-1900年为铁路的发展时期。这个时期内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成铁路并开始营业。在这个时期工业先进的国家的铁路已渐具规模,俄国修建的西伯利亚铁路和美国开发西部修建的铁路,都长达数千公里。此外,这个时期在铁路建筑技术和铁路机车制造技术方面也获得了新的发展,如铁路隧道开凿技术方面,1872-1881年建成的圣哥达隧道,长15公里,首次采用上导坑先拱后墙法施工;在铁路机车制造方面,蒸汽机车的性能日趋完善,同时电力机车和内燃机车先后于1879年和1892年研制成功。
1900-1950年是铁路发展的成熟时期。这个时期内,又有28个国家和地区建成铁路并开始营业。这些新建铁路大部分建在非洲和中东地区,而且大多建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在这个时期内,一些国家因公路和航空等运输方式与铁路开展剧烈竞争,促使铁路提高了行车速度和改进了铁路客、货运输的服务设施,开始采用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来代替落后的蒸汽机车。但由于铁路运输难以同公路运输的方便和航空运输的快速相竞争,逐渐出现萧条景象,如美国在1920-1950年拆除9万多公里铁路。
1950年至今为铁路的新发展时期。这个时期原来是殖民地的国家纷纷独立,取得了修建铁路的自主权。铁路的技术改造也获得
铁路服务质量的心得体会如何写 铁路服务质量工作总结(六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