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准备舞蹈心得体会简短 参加舞蹈的心得体会(9篇)

来源:互联网作者:editor2024-01-314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那么我们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最新准备舞蹈心得体会简短一

摘要:云舞隶属“字舞”范畴, 是古时百姓祈雨仪式中的舞蹈。安徽现存云舞保留下来较为完善的有郎溪县的“姚村云舞”、休宁县的“云舞”与潜山县的“十二月花神”.为了探寻云舞的历史渊源及其发展脉络, 实地考察并采访了传承人, 现场记录表演仪式全过程, 并查阅当地现存史料, 比较三地的云舞表演形式, 归纳了云舞在当地山区的存在价值。

关键词:云舞; 类型; 舞蹈; 渊源;

安徽民间云舞是一种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舞蹈形式, 舞蹈目的是祈求上苍降雨沐浴大地万物, 以实现庄稼茂盛、五谷丰登的愿景。安徽境内现存云舞一支分布于徽州地区 (现为黄山市) 休宁县海阳、万安、五城等村镇, 舞蹈名曰“云端舞”, 又称“扯云端”“舞云端”;另一支分布于郎溪县姚村乡, 舞蹈名曰“云舞”.二者同属舞蹈中的“字舞”范畴。

云舞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 是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提炼加工而成的。云舞的发祥地是典型的山区, 如姚村乡石佛山, 其巅有“石佛撑云”之美景, 一年四季云雾缭绕, 人居其间如入仙境。山里人长期体会着这种出门抬头见云彩的生活, 于是有人用竹片和硬纸扎成云朵状玩具供孩童玩耍。众孩童手执“云朵”, 追逐蹦跳, 嬉戏舞蹈, 便有了云舞的雏形。当地民间艺人从中获得创作灵感, 创作出独树一帜的舞蹈。起初的云舞仅仅作为龙灯、马灯的伴舞, 后逐渐发展成能在广场和舞台上独立表演的一种舞蹈艺术。

关于云舞的起源, 当地流传着一个故事:一年久旱不雨, 庄稼干枯似火烧, 人畜饮水困难, 大旱之灾让人们苦不堪言。一日, 石佛山上空挂满乌云, 人们喜出望外, 男女老少奔走相告, 汇集在一齐仰望天空。忽然人群中一长者站出道:“雷公将要大发慈悲赐雨, 凡人要有举措接应!”应对异相, 有人效仿“天狗食月”, 于是男人们手持盆钵不停敲打, 女人们则手持用竹片做成的云朵绕场欢跳, 随敲打盆钵的节奏边歌边舞。刹时, 一道闪电雷声轰鸣, 大雨果真落降人间。当年庄稼丰收, 饱受久旱之苦的人们振奋不已。从此, 百姓把龙从云中盘游以兆丰年吉祥, 采用跑云玩灯的形式意会之以示纪念。[1]

这一形式在当地有深广的民众基础。据记载, “祈求雷公场面, 进香求拜天神, 渴望风调雨顺, 人民扎龙为嬉, 以兆丰年”的民间舞龙活动在南宋时期就已流行。如姚村每年的农历七月三十是石佛山庙会节, 方圆百里数万百姓纷纷前往石佛山敬香拜佛, 祈求上天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随着时代的变迁, 古老的跑云灯形式得到变更, 此刻的云舞就是在跑云灯基础上不断提炼、反复加工升华而成的, 无论表演形式还是主题资料, 既有民间传统古典口味, 又有从不一样角度进行的艺术表现形式创新。

安徽云舞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的丘陵地带。虽然沿江有充足的水源, 但丘陵山区无法靠天然水源灌溉, 当地的农耕主要靠自然降雨解决。由此, 在长江沿岸的丘陵地带, 按地域与当地风俗划分, 由西向东依次是姚村云舞、休宁云舞、潜山云舞。

1. 姚村云舞

当地民间艺人从生活实践中获得创作灵感, 创作出独树一帜的舞蹈, 后逐渐发展成能在广场和舞台上独立表演的一种舞蹈艺术。据老艺人回忆, 独立出来的云舞仍沿袭原有跑灯的活动习惯, 由该乡群众自发组成的云灯会负责人召集, 筹措经费、排练指导。会首由云灯会推荐地方有才艺且德高望众的老艺人担任。除夕试灯焚香放鞭炮, 演练跑云阵式, 做好春节玩灯的准备。正月初五正式开灯, 会首率领出灯队伍首先前往石佛山大庙及山庙朝拜, 敬香祭祖, 求天神赐恩赐福;之后回到古戏楼进行一年的首场演出;随后便到周围各村庄送灯贴, 表示贺春, 通常称“送灯”.那里的百姓通常有接灯的习惯, 家家户户都事先准备好糕团、糖果, 齐放鞭炮迎接。跑云灯进入自家堂屋绕行一圈, 象征着“云灯进堂, 人丁兴旺”.

随着时代发展, 云舞歌舞的演出没有了昔日那种带着大地温度的“庄重”与“繁华”, 主要是参加各种表演和比赛, 失去了诸多前奏与后缀。云舞, 顾名思义, 以跑云为主, “云”的编排是重中之重。这其间不知经过多少代艺人之手不断被改善, 但其基本形态数百年来一向坚持[2].

表演人数根据场地大小、实到跑云的多少确定。一般为二十一人, 其中跑云者十六人。两人各持一云片, 云片系马粪纸做架, 再彩绘云形。男女各半, 男的头扎白毛巾, 穿白布短褂, 白灯笼裤, 代表白云;女的穿彩绸褂裤, 腰围绣花兜兜, 代表彩色云朵。穿花跑四角或摆字亮相, 犹如天女散花, 舞姿造型优美。另五人为捧花主角, 一般由容貌姣好的少女组成。她们的衣着与跑云女相同, 道具则为花篮。篮内插满鲜花和五谷, 象征着吉祥美满、五谷丰登。尾声, 舞者用手中的“云朵”排成汉字造型。一声锣响, 在三秒钟之内排成一个字。舞步轻盈欢畅, 舞姿翩翩柔美, 往来穿梭, 忽如祥云轻移, 恰似福祉降临。

根据实际情景和主题不一样, 又可贯穿不一样资料于其中。如在云片背面写上不一样资料的文字, 由演员手持列出, 进一步突出演出宣传的主题或明确其纪念意义。云片大小规格不一,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小朋友加入了表演队伍, 其云片尺寸变小, 龙灯、马灯、花篮皆相应缩小。整个舞蹈过程中, “云”的形态千变万化、多姿多彩, 暗合节奏的进程, 阴云、乌云、墨云、彤云、祥云、彩云等皆有展现。

云舞的热烈高潮之处, 穿插龙灯马灯表演, 有游龙穿云之势、深蛟潜海之威, 更有翻江倒海之猛烈和龙争虎斗之雄壮。全程演出舞中有歌, 以歌伴舞, 集歌、舞、吹打乐于一体。锣鼓在云舞过程中的使用, 使得演出场景更加浓重热闹, 烘托了气氛。演出过程中的锣鼓采用长套和快番两种节奏, 将龙灯、狮子、旱船、锣的各种打法相结合, 同时用戏剧中的锣鼓点, 联合组成了一个较完整的联曲锣鼓套路。演出时色彩浓郁的民间唢呐、清脆的笛声及二胡均由司鼓指挥, 时快时慢, 伴奏交替交换, 渲染舞蹈欢乐气氛。云舞表演场面宏阔热烈, 动静相衔, 完美融合。伴奏多为打击乐和唢呐曲牌两种, 热闹纷呈。当前, 云舞的舞蹈部分已基本定型, 适宜演出, 效果受到肯定。但唱词及唱和部分还处于脱节状态。当然, 此刻少了古代祈求降雨的场合, 那种祈求雷公赐雨的经道语 (上天神灵, 为我黎民, 风调雨顺, 五谷丰登) 已几乎失传[3].

2. 休宁云舞

休宁县境内流行的云端舞都由民间的一种叫“灯棚”的戏班表演。每到一地, 白天舞狮舞叉, 舞水流星、火流星, 舞刀枪棍棒, 并表演其他歌舞、杂耍、武术;晚上则演一些徽昆小戏, 如:《大财神》《万花》《跳加官》等。为了吸引观众, 不论白天和晚上, 演出前都喜用云端舞造成欢快气氛, 以招揽观众。

云端舞在流传过程中构成两种表演形式:秀阳乡钗坑村用云片表演;五城区洪里乡唐川村及万安区潜阜乡里余村用云旗表演。一人执大旗翻筋斗领队, 8~12人执小旗变化各种队形图案。

云端舞队形变化复杂, 技巧较高, 要经过长时光训练方能胜任表演。表演者均为贫家男性少年, 拜民间的昆曲、徽剧老艺人为师, 在冬季农闲时排练。新春佳节、喜期吉日在本村演出, 或应邀到外村, 近则本乡, 远则百十里之外。邀请者管吃而无工钱, 仅有灯棚中出名的艺人才能得到少量报酬。灯棚是临时聚集的半职业性民间艺术团体, 洪里乡唐川村的胡永平 (1906年生) 曾带班至江西婺源、浙江开化等地演出, 受到群众称赞。云端舞带有很强的竞技性, 群众常以能否表演该舞及演技优劣作为衡量班社技艺高低的标准, 所以表演者总是想方设法年年创新。

据秀阳乡钗坑村舞狮班艺人金阿荣 (1916年生) 、巴富贵 (1921年生) 及唐川村老艺人胡永年 (1892年生) 介绍, 清同治年间, 徽班已趋向衰退。一些身怀绝技的徽戏艺人离散异乡, 走向农村教艺。较大的村庄青年人多, 财力雄厚, 就演出一些大戏;有的村庄人少力弱, 只能演一些小戏或折子戏。云端舞备受一些交通闭塞、文化落后、资金不足的乡村欢迎, 因而一时光在休宁流传开来。休宁境内能演此舞的班社最多时有20多个。但到民国三十年 (1941年) 时, 仅存少数戏班表演此舞。1952年, 钗坑班、唐川班及其他班恢复演出。1953年休宁县业余民间艺术会演时, 钗坑村戏班表演的云端舞获奖, 之后又参加过芜湖专区业余民间艺术会演, 之后再未演出。

云端舞的音乐结构为徽、昆腔曲牌体, 歌词浅显易懂, 感情流畅, 唱法工整对称, 为七字句或十字句。伴奏乐器以徽胡为主, 配以笛子和琐呐 (当地称“大清”) .打击乐器音色较低沉、浑厚, 有时光杂使用京锣, 产生出欢快、喧闹的交响特色, 具有浓厚的乡土风味和生活气息。

3. 潜山“十二月

准备舞蹈心得体会简短 参加舞蹈的心得体会(9篇)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那么我们写心得...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