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语文课例心得体会及收获 语文优秀课例观摩课心得体会(5篇)

来源:互联网作者:editor2024-02-011

当我们备受启迪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可是却无从下手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推荐语文课例心得体会及收获一

本着培养学生兴趣及特长、张扬学生个性的教学理念, 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综合实践能力,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创新型人才,促进第一课堂的教学,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阅读和写作的热情,掌握一定的阅读、写作及口语交际的知识和技巧,极大限度地尽快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和语文能力。

第一、选材贴近校园、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第二、传授趣味性、知识性、人文性和文学性相结合。 第三、活动内容紧扣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第四、以小组为单位集体进行心得交流,老师做指导。

利用课余时间,大胆实践,充分自主交流并接受教师指导。

梁波 王怀林 常箐 王娅 余晓露

依据语文学科特点及教学目标,努力加强课后管理,发展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从而丰富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根据高一年级学生的特点,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特制定高一语文兴趣小组活动计划,安排如下:

(一)活动队伍组织及活动时间

学生采取自行报名方式 ,兴趣小组具体活动有:演讲朗诵小组、课外写作小组、语法及修辞研究小组、古诗词阅读小组、古文典籍阅读小组,活动时间定在每周的星期六下午第二、三两节课。

(二)活动具体时间及内容

第一、二周 迎接教师节诗歌朗诵比赛

第三、四周 书法比赛

第五、六周 成语接龙

第七、八周 名著阅读

第九、十周 诗词背诵竞赛

第十一、十二周 修改病句比赛

第十三、十四周 讲故事比赛

第十五、十六周 语文学习感悟

第十七、十八周 散文诵读

第十九、二十周 春联大比拼

(三)指导老师名单:

丁睿 汪伟国 赵旻 唐海燕 江月富 王士贵 孙开清 王名志 裘玉霞 郭海霞 蔡丽萍 徐亚峰韦前进 程月梅 四、活动措施

1.成立语文活动兴趣小组和训练指导小组。

2.兴趣小组活动应制订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科学详细的活动方案,包括指导内容、课时安排、辅导老师安排等。

3. 语文兴趣小组活动原则上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视各班具体情况灵活统一安排。

4.班级每学期参加一次校级语文竞赛,检验一学期语文兴趣小组活动成果。参加县及以上语文竞赛的学生必须经过校级竞赛选拔。

5.每学期末各语文兴趣小组活动负责人上交一份活动总结,便于交流,提供借鉴。

6.训练指导小组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对各兴趣小组的活动检查,督促兴趣小组正常规范地开展活动。

通过本学期的这次兴趣小组活动,我相信一定能让各班小组内的每位学生在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综合实践能力方面等都有一个大的提高,并在各个方面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

推荐语文课例心得体会及收获二

一、指导思想

为落实课标提出的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和第二学段(3-4年级)“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的要求,帮助学生形成丰厚的文化积淀,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生活与学习习惯,从而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和综合学习能力的可持续发展,现制定三年级学生阅读活动计划。

二、阅读目标

核心目标“让书籍走进生活,让阅读成为习惯。”

1.让好书伴随学生成长,扩大知识层面,培养语感,积累个性语言,提高写作能力,为其终生发展奠基。

2.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3.培养良好的读书、思维、表达习惯,提高阅读、鉴赏能力。

4.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科学的价值观,学会学习、学会生活。

三、时间安排:

1.读书指导时间:每周五阅读课,教师作相应阅读指导。

2.分散读书时间:中午到校,上课之前自由阅读。

3.双休日:在家阅读不少于1.5小时。

4.每天晚上:阅读20—30分钟。

5.课后零星时间。

6.集中读书时间:放长假期间,配合教师进行专门的阅读。

四、活动措施:

1.每个学生根据自己个人情况制定适合自己的读书计划,目标要切合实际,不要好高骛远。

2.教师根据学生年龄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思想内容健康、语言文字优美、有益学生身心发展的书目来推荐。本学期推荐书目:《夏洛的网》《草房子》《爱的教育》《中华上下五千年》《西游记》《窗边的小豆豆》《安徒生童话》《伊索寓言》。

3.每周一荐:每周都要有同学选读一篇好文章,向其他学生推荐,利用阅读课上5到10分钟时间读给全班同学听。

4.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朗读比赛,一人朗读,其余学生认真倾听,听后并指出优缺点,老师做出最后的评价。读书笔记展览,根据学生的读书笔记评出评出“读书之星”,并在班级评比栏中公示。

5.组建语文兴趣小组:学习委员、课代表牵头负责收集学生文章,或读给大家或订成小册子。

6.期末进行读书总结交流会,交流本学期自己的心得体会。

推荐语文课例心得体会及收获三

【教材分析】

《秋天的怀念》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叙事散文。本单元以“亲情”为话题,兼顾古今,兼顾中外,意在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使之得到多方面的教益。《秋天的怀念》是一篇充满人性哲理的散文,作者以朴实含蓄的文字和真挚细腻的感情,表现了母爱的无私、深沉与宽容,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对自己生活经历、情感变化的回顾与反思。作者在懊悔、歉疚中表达了对母爱迟到的领悟,也表明自己在母爱的感召下变得更加成熟和坚强。

【学情分析】

描写母爱的文章不胜枚举,浓浓亲情总能唤醒学生心底温柔的情愫。学生受阅历的影响,容易浅层次地阅读母爱,无法深刻地理解本文中母爱的内涵。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选择适宜的教学视角,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深处,读出作者对母亲的感念之情及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体会人物形象。

2、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3、体悟作者在字里行间蕴涵的深沉与无私的母爱。

教程与方法:

通过品读细节,体会母爱的厚重与宽容。

通过合作探究,习得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感恩之情,学会感受爱,表达爱,反思爱,并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信念。

【教学重点】

1、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2、学习本文塑造人物的方法,体味人物丰富的内心情感。

【教学难点】

体悟作者在字里行间蕴涵的深沉与无私的母爱。

【课 型】新授课

【教材准备】ppt课件

【教学方法】朗读法、启发式教学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营造学习氛围

1、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你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已不在你的心外。 ——王阳明

2、破题质疑

齐读课题,预设质疑:文题“秋天的怀念”在怀念谁?为什么怀念?又为什么会在秋天怀念呢?

二、初读课文,感知质疑。

1、自读课文,将不理解的字词和感受深的句子做上不同的标记。

预设:

瘫痪 憔悴 淡雅

脾气 整宿 深沉

砸碎 敏感 高洁

捶打 诀别 烂漫

暴怒无常 絮絮叨叨 泼泼洒洒

①指名读,你发现竖着的每组词有什么规律?

②每组词都可以读出一个画面,一个情节,一个故事。请带着想象读出来。

③结合上面词语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预设:本文讲述了双腿瘫痪后的“我”内心极其痛苦、焦虑,失去理性,随意发脾气,母亲用体谅、宽容、无私默默忍受着我的坏情绪,用自己的生命来呵护“我”,安慰“我”,直到生命的尽头。我在母爱有感召和影响下,变得坚强勇敢,要好好地活儿。

三、研读课文,探究释疑

1、关于看花

合作探究一:本文以“看花”为线索展开叙事和议论,文章共三次写到看花,其背景和结果有什么不同?

预设:重点点拨第三次看菊花,体会文章的主旨及借景抒情手法的运用。

2、关于母亲

合作探究二:本文用含蓄质朴的语言表达了母爱的深沉与厚重,试从文中找出描写母亲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的语句,请结合上下文作具体分析。

预设:用删除法分析“悄悄”、“偷偷”的表达效果。

a、“……母亲就悄悄儿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儿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儿地出去了。”(课件)

b、调整后——“……母亲就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她比我还敏感。她又出去了。”

归结塑造人物的方法。

3、关于“我”

合作探究三:“我”的暴怒无常有哪些具体表现?体悟“我”对母爱的顿悟与反思。

分组合作,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突破教学重难点。

四、 迁移拓展,对话心灵

又是一年菊花开,你又来看花了。假如你是史铁生,漫步在烂漫的菊花丛中,你最想对母亲或自己说些什么呢?请结合文意,用诗意的语言表达。

五、回读课文,延读小结

1、学了这篇文章,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请再次朗读课文,提出不懂或有争议的问题,咱们一起交流、解决。

2、延读升华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中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六、推荐阅读

史铁生的作品:《我与地坛》和《病隙碎笔》

教师寄语:让我们拥有如花的心情,好好活着!让日子像花儿一样一朵一朵地绽放!

【板书设计】略

【教学反思】

这样细雨绵绵的日子,是最适合上《秋天的怀念》的。只是史铁生怀念和思考的是母亲和人生,而现在的我,怀念和反思的则是这堂刚刚谢幕的课。

自我评价

一、抓住文本特质,体现语文课程的性质

语文是一门运用语言文字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是其基本特征。《秋天的怀念》是一篇充满人性哲理的文学作品,作者以朴实含蓄的文字和真挚细腻的感情,展现了母爱的深沉与厚重,表达了自己对母爱的顿悟及对人生新的思考,从而乐观坚强地迎接人生的风雨。这堂课我以“看花”为线索贯穿始终,通过引用明哲学家王阳明的话导入——梳理文章三次看花,理清文章线索——迁移拓展,对话心话——以花作结,寄语美好生活。为了实现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我把积累词语,体会借景抒情手法的运用及归结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作为知识与能力训练点,帮助学生习得阅读方法。此外,我通过对资料链接和迁移拓展引导学生树立坚强乐观的信念,勇敢地面对人生的挫折,从新的角度思考爱和人生,从而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二、合作探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我以学生现有的阅读水平为支点,设计了三个层面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一步步走进文本深处。第一个层面是在让学生破题质疑,带着问题进入文本,在此基础上进行释疑、探究、归结。第二层面是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感受,自主地选择探究的内容,并归结方法。比如对关于看花,关于“我”和关于母亲三个问题的探究,让学生在合作、交流、分享中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情感,突破教学重、难点。第三个层面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对话自己或母亲,使其情感受到熏陶,深刻地理解文本的主旨。

三、读品结合,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

《秋天的怀念》出现在鄂教版六年级上册,翼教版五年级下册,则本文则出现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应该怎样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呢?王荣生教授说:“一堂好的语文课,其主要标志是教学内容正确并使学生获得有益的启示。”因此,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阅读层面,将体会借景抒情手法的作用及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作为教学重点,将体会“我”对母爱的顿悟及反思,树立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作为教学难点。我以读为主线,以“看花”、“我”、“母亲”三个关键词为课眼,通过齐课、自由读、范课、跳读、择读等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品,在品中悟,读品结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洋溢的情感及文字背后的深意。

教学反思

1、对话还可以更充分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教科书编者与文本之间平等对话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关注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生与生之间的对话较多,而我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不够充分和透彻,比如对母爱的顿悟及反省有时未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

2、预设还可以更全面

《秋天的怀念》作为一篇经典散文,值得精讲的地方很多,且学生受阅读水平和阅历的影响,对文本的质疑和解读也不同。在教学中,我对文本的预设还不够充分和全面,翻转课堂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对课堂的生成点还不能做到游刃有余。

课堂重建

1、努力地实现平等对话

提升自己解读文本的能力与素养,多角度立体化地解读人物,提高文本解读的深度、厚度、温度,与学生、教科书编者与文本之间实行真正的平等对话,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与共鸣。

2、努力让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

精彩的生成源于全面而充分的预设。在教学中,要提高自己对课堂的驾驭和应变能力,抓住课堂的生成点,让课堂在生成中变得灵动而有活力,让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

教学,即生长。感谢史铁生为我上了生动的一课,感谢这次预赛,又让我经历了一次历练与生长。我也要像烂漫的菊花一样,在语文教学的天地里顽强地生长,努力地绽放!

推荐语文课例心得体会及收获四

《小露珠》是苏教版语文第五册一篇优美的童话。写了小露珠由形成到消失的过程以及小动物和植物对小露珠的喜爱,赞扬了小露珠的美丽、可爱以及大自然的和谐、融洽。本文融科学知识、优美语言、思想启迪于一体,有利于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操。本文语言精当优美,生动形象,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范例,要通过学习使学生不仅感受小露珠的可爱,更要感悟作者是怎样用语言来表现小露珠的可爱的,因此我根据教材的特色,立足教材,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1.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性

通过扮演小青蛙、小蟋蟀、小蝴蝶与小露珠打招呼,辅助以声情并茂的图片,提炼出青蛙的“蹦”、小蟋蟀的“爬”、蝴蝶的“落”,随之引导学生能否用别的词替换其中的动词。因为学生日常生活中很清楚以上动物的生活习性,学生立即回答出不能替换的理由,进而也就明白了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性,并指导学生在以后的习作中加以运用。

2.充分利用学生资源,展开想象、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在教学第2——5自然段时,最后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除了文中这三种小动物,大自然中还有哪些小动物喜欢小露珠,愿意跟小露珠打招呼?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跟小露珠打招呼,表达对小露珠的赞美。

3.抓住关键词句,品读课文。

课文的第六自然段写小露珠美化、滋润了植物。教学时,抓住“格外精神”这个词以及相应的中心句子,让学生由句子感悟到植物为什么喜欢小露珠。还有抓住“金黄的向日葵,碧绿的白杨树,紫红的喇叭花,还有数不尽的鲜花嫩草,都像俊俏的小姑娘戴上了美丽的珠宝”等词句进行对比练习,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技巧。

4、利用文本资源,有效进行课堂整合。

课文第7自然段讲了小露珠的消失,而第1自然段写了小露珠的形成。为了能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小露珠的形成与消失,我大胆创新,抓住一个问题,还有哪些句子写了植物喜欢小露珠呢?从第6自然段直插第7自然段,并把两个自然段进行了整合,合二为一并适当插入动画,让学生直观的感受,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然,由于时间有限,我准备的也不是特别充分。所以在教学中还存在很多不足。课后,我仔细地对自己进行了反思,各位评课教师也提出了针对性的意见,让我获益匪浅。例如,在教学2—5自然段中,指导学生朗读很不到位,学生气氛比较沉闷,没有给足学生朗读的空间。在学生回答错了以后,没有进行针对性的指导。第6自然段在设计时总感觉有些欠缺,但总找不出原因。经各位教师一评,我恍然顿悟。原来自己在设计时找出了重点句子,但是没有利用多媒体出示出来,再加上自己由于紧张,忘记了总结本自然段的内容,所以使人感觉到很散乱,没有中心。

总之,本节课我以读书训练为经,以语言训练为纬,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参与学习过程,让学生饶有兴趣地说、演、评、读,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发展性和创造性。

推荐语文课例心得体会及收获五

这一学期以来,围绕新课改的要求,本人进行了大胆地摸索和尝试。在这个过程中,有“破冰”的抵触,有行进的迷茫,有模仿的失误,还有感到一些成效的喜悦。说到课改过程,可说“酸甜苦辣咸”五味皆有。在此,本人对自己这一学期来的课改作一个小结与反思。

一、课改中的一点体会:

1 、精心准备教具、学案和课件,做一个有备而战,不打无准备之仗的语文教师。语文与其他学科比较,它更要求教师在上课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要上好语文课,平时积累重要,临场发挥重要,而在课前了解课标、了解教材、了解学生,收集上课所需的相关资料,确定重点、难点和教法并制作课件。

2、走进课堂,精神饱满、面带微笑,普通话流畅,讲话有激情,做一个能感染学生的语文教师。只有师生都有充沛的精力和饱满的激情,语文课堂才会有生机、有活力。

3、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切忌面面俱到,做一个能有所侧重、有的放矢的语文教师。在学案设计中,抓住重点难点非常关键,千万不能只求以求面面俱到。

4、变学生客体为主体,做一个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意识、不断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语文教师。学生的语文能力包括识记、理解、运用、赏析四个层面。学生的参与包括课内参与和课外参与。课外的参与包括预习、复习、完成练习,也可以收集某主题的歌曲、收集名言、看书、记日记、记读书笔记、收集公益广告等。课内参与包括记课堂笔记、提出问题、回答问题、默看课文、朗读课文、复述大意,也可以唱歌、背诗(文)、讲故事、讲笑话、做游戏、口头作文、表演短剧、进行辩论等等。没有学生的参与,就无法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语文课堂是枯燥乏味的课堂。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才能把课真正上活;才能使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新课程理念得到实现;才能夯实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基本功;才能提高学生识记,理解、运用和赏析的综合能力。为此,我在语文课堂做过以下尝试——

读:默读、朗读,慢读、快读,单读、齐读,多人串读、学生或师生交替读、分角色读。读是常用而又实用的一种方式。抽学生读自己的作文也是不错的方法。这方法既可以让学生作文前有一点压力,把作文写通顺、写准确、写生动从而提高写的能力,又可以提高学生读的能力。

表演:演课堂短剧对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胆识和表演,表现能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很有帮助。课堂上学生表演《唐雎不辱使命》、《我的叔叔于勒》、《范进中举》,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5、关心学生,关心每一个学生,做一个把“教育公平”落实在每一节语文课的语文教师。有的学生性格内向,有的学生有点自卑,有的学生总坐在教室里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因为传统的应试教育使许多教师常常把“学习优秀的学生”当成课堂的宠儿,而“后进生”则只好坐冷板凳。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有“教育平等”,我们应给每一个学生锻炼的机会:每人介绍一下自己或自己的亲人、自己的家乡,每人读一句、一段课文,每人说一个比喻句、拟人句,每人说一个名人、一句名言,每人说一句成语、一句诗,每人讲一个短故事,每人出一个作文题……有时一节课就可以使许多学生甚至全班学生都有机会说一说、唱一唱,练一练自己的胆子,展示一下自己的知识能力,从而做到“为了一切学生”。

6、注重教书、更重育人,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做一个努力集严父、慈母、良师、益友的优秀品质于一身的语文教师。由于学科的特殊性,语文教师对学生如何做人这方面的影响,甚至比学生家长、学生的班主任对学生的影响更大。每一节语文课都可能有德育目标、有德育渗透,只有既教书又育人,充分运用赏识教育,真正关心每一个学生,充分体现语文科“以人为本”的特点,让学生在语文课堂如沐春风,使学生打好语文基础,提高语文能力的同时,又知道怎样做人——的语文教师,才是最棒的语文老师,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为了学生的一切”。

二、课堂教学注意问题

1、教材。教材是课堂教学的蓝本,“探究”不仅是学生的探究,也包括教师自身对教材的探究和挖掘,如何挖掘好教材的深层内涵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前提,千万不能课文还未读懂,就找来课外知识以拓展学生的知识。教师须知知识的迁移不是“见异思迁”,向课外延伸应有“度”的限制,很多时候,将延伸的内容作为课外作业完成,会更有收获。

2、教法。任何一种课堂形式(包括电教媒体的运用)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学活动要防止公式化、程式化:如有的课堂讨论或呆板单一,或信马由缰,或在枝节问题上争论不休;有的一节课则完全用鼠标代替粉笔,用录音代替教材等,这样的教学方法冲淡了语文教学的实际任务,难免有“做秀之嫌”。

3、师生关系。我们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但更不可忽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只有教师适时介入,进行必要的点拨归纳,对文本作最后的拓展,才能将探究引向深入,也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深层探究的兴趣,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和正确的观点。

三、课堂教学避免误区

1、不能让语文课变成朦胧诗,即阅读文章不求甚解笼而统之,了解大意即可。

2、不能将语文阅读变成警句摘读,即让学生只找出自己认为最精彩、最感人的语句,任意阐述缘由即可。

四、课堂教学建议

1、把预习、导读、复习、练习都纳入课堂。教师指引,让每个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去实践,教师的主导作用则画龙点睛地突显在学生思维受阻时给与指导和解决,使整个学习过程能把握重点,易化难点,激发疑点,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还可以让师生始终聚焦于教材,同时也节省了大量课内外学习语文的时间,以便组织指导学生进行更多的课外阅读。

2、要把握好课堂讨论。在近几年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常见“你觉得哪里写得最精彩”,“文章的哪里令你最感动”等问题,这些问题本身提得很好,但我们在设计这些环节时常常忽略了目的性:你想让学生通过回答这些问题得到什么?是对写作手法的了解?还是对内在含义的领悟?学生应该从哪个角度,用什么方法和思路去阐明“精彩”、“感动”的缘由呢?漫无目的的提问,随意的回答,只是在做低效劳动。因此,课堂上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要有明确的目的,此外教师面对学生的讨论时要注意适时调控。

3、朗读教学中要授之以“渔”。朗读是品味文章的一个重要手段,好的朗读是建立在了解文章内容、揣摩文章语言和体会文章情感基础之上的,这些基础,只是反复朗读或空泛地评价朗读的好坏都是无效劳动。多问几个“这里应该怎样读”, “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语调来读” ,“为什么要这样读”等,这样在教会了学生朗读的方法的同时也能让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文章的情感,可谓一举两得。

以上是我们在语文课改中的点滴感悟,从中不难发现,实行课改并非只是教学方法的转变,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思想、观念、方法等各方面的内容,它要求教师必须有一个脱胎换骨的转变,而转变的唯一途径就是钻研新课程标准,并在学习的过程中结合实践,不断反思,不断更新,不断突破,这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课改教师。

语文课例心得体会及收获 语文优秀课例观摩课心得体会(5篇)

当我们备受启迪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