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苑心得体会和感想 知青旧居感想(6篇)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最新心得体会范文大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描写知青苑心得体会和感想一
1969年1月13日,习近平所在的北京八一学校的二十多名知识青年与其他学校知青同乘一列火车奔赴延安农村。到梁家河的共十五人。本书第一部分是同来北京知青讲述的生产、生活细节,如雷平生、雷榕生兄弟二人、陶海粟,戴明等人,其中雷平生、戴明与习近平同住一口窑洞;第二部分是村民说,主要是村支书梁玉明、石春阳,村民王宪平、房东张卫庞、吕侯生、刘金莲等人回忆习近平在村上吃饭、住宿、日常生活、上山劳动的情景,也可以说是百姓眼里的近平;第三部分是各界说,主要是《山花文学报》主编曹谷溪、文安驿公社知青专干刘明升、公社党委书记的杨世忠等人讲述习近平入党、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期间的工作交往情况。全书广泛采访,点滴记录,从不同侧面和角度诠释了总书记的成长之路。
(一)扎根群众的深厚情感
1969年1月13日,不满16周岁的习近平来到梁家河,一呆就是七年,感悟最深的还是当地老百姓的生活、吃饭问题。知青雷平生说,在山上吃饭的时候,近平曾用自己的玉米团子和老乡换他们的糠团子。一起劳动的老乡夸奖说“近平肯吃苦,嘴一满不细”。有时候,近平感到饿得顶不住,又打开老乡的那个饭包,想再拿两块糠团子吃两口,结果发现他换给老乡的玉米团子他们放着都没动。近平就问春妈:“你们咋都不吃玉米团子?”春妈就坦白地回答说:“你们给的这玉米团子是真粮食,窑里男人与孩子受苦(意为劳动)更重,要给他们留着吃。”这件事给近平触动非常大,老乡生活实在是太艰苦了。在之后的日子里,越来越多地了解到当时农村的落后和穷苦生活的艰辛,对他们很同情,也激发了为他们做实事的志愿。支书梁玉明看到近平是个好后生,干活肯吃苦,为人正派,就主动提出让近平当支书,整个梁家河的村民没有把这些知青当外人。梁家河老百姓的真挚情感,激励和鼓舞了习近平在这里扎根的信心和决心,“我要在这里呆下去”。读到这里,不由想起十九大报告的主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共产党人的初心就是为人民群众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结合2020年实现全面实现脱贫任务的庄严承诺,我想这一承诺的历史基础也应与梁家河的时代缩影有关。
(二)脚踏实地的干事精神
在其位,谋其政。习近平当上村党支部书记前,开始也是一个普通的知青,一起同来的知青都陆续思谋回城或者考虑端上公家饭碗的时候,他因自己“黑帮分子”的成分,不敢也不可能去想自己的出路。在这样的心境下,书中写到,写了10次的入党申请书却没有回音,甚至是梁玉明要到公社党委去问时,他说“我知道这批不了。”在赵家河社教过程中,他带领村民打坝地。在梁家河他主要做了四件事:一是打坝,扩大庄稼地面积;二是办沼气,解决村民照明和柴火问题;三是在村里办起了铁业社和供销社;四是扫盲教育班。这些在今天看来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在当时对普普通通的老百姓而言却都是天大的事。正如《平凡的世界》中地委书记田福军所说“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要让黄塬的百姓能吃上黄面馍馍”。书中曹谷溪讲到这样一个细节。“有一年,一个干部下乡在农民家里吃派饭。面条煮进锅里,突然无柴可烧,连牛粪、羊粪都没有了,那女人赶快脱下自己的布鞋置入灶火口,用力紧拉风箱,终于煮熟了锅中的面条。”这是何等的悲壮和感人。这个故事在今天看来比较荒唐,但又谁能够想象其中所包含的辛酸和泪水。正因为陕北七年的知青生活,才有了总书记后来治国理政的理念根源,即《习近平谈执政理念》一文中透露的,“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
(三)持之以恒的读书情结
众多村民回忆在文安驿公社的院子里接北京知青时,有两个看起来不起眼的小箱子,怎么那么沉,还有村民开玩笑说:“这里面装的怕是金元宝吧”,扛回村里才知道这两个箱子是习近平的,原来里面装的都是书。村民梁玉明说“他在梁家河待了7年,我就没见他离开书本,没见他放弃过读书。”雷平生讲到“近平读过的外国名著非常多。他来农村时带了苏联作家肖霍洛夫的《静静的顿河》,这个大部头著作四卷本,我们几个分开看。《战争与和平》、《一九一八》、《悲惨世界》等,都是近平非常喜欢的人文色彩很浓的名著。”结合近几年总书记在访问俄罗斯、法国、德国、英国等国家时,都曾提到他所读过的这些国家的优秀文学作品。正所谓厚积薄发,知识在于积累。知青戴明说:“近平碰到喜欢看的书,就要把书看完;遇到不懂的事情,就要仔细研究透彻。现在想起来,一个十五六岁的小伙子,同龄人都跑出去玩耍,他还饿着肚子坐得住,能塌下心来看书、阅读、思考,确实需要一定的定力,需要很强的求知欲和上进心”,于是就有为看一本《浮士德》,跑了三十多里路去借的故事。再看看我们今天有这么好的读书环境,却还有几人在静下心来读书,顿时觉得自己内心惭愧,还是应该抓紧时间多读几本好书吧,在学习中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文化修养,在不断攫取知识的过程中滋养精神、洗礼心灵、升华思想。
(四)重情重义的人格品质
知青雷平生说,近平从刘金莲家搬到知青窑时,我见张卫庞坐在一块石头上笑,手里拿着一个针线包,上面绣着“娘的心”三个字,这是近平的妈妈齐心阿姨在他插队离京时送给他的针线包。同样张卫庞回忆到,近平给我的棉被和大衣,在那个缺衣少穿的年代,我都用旧了。唯独那个针线包,我一直珍藏着。我就觉得近平是我的亲人,就想留着这个针线包,留个念想。我保存了38年,直到2013年才捐给了县里,交给国家保管。这个普普通通的针线包,凝聚着一个母亲对儿子多少的深情厚谊啊,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可以说是习近平身上最为宝贵的物品。为回报在张卫庞家的住宿照顾之情,一个十七岁的少年把自己最心爱的物品送给了张卫庞,这是何等的情谊啊!同样,吕侯生也讲到,1994年他得了骨髓炎,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给习近平写了一封信,让他没想到的是近平直接就寄来了500块钱路费,让到福建去治病。接到这个汇款,感动地眼泪都快流下来了。之后离开梁家河到福州治疗,他心里觉得不安,问起医疗费的事,近平说:“侯生,给你治病,花多少钱我都愿意。”其实他心里清楚,近平的工资不高,也没多少积蓄,大多都是彭丽媛老师的钱。知恩图报,不忘本,这就是一个人的真性情所在。梁玉明回忆到,近平上大学走的那天,没有任何人组织,我们村的男女老少一大早都到近平的窑洞门口,准备送他。近平起床后,一推开窑洞门,先是吃了一惊,接下来非常感动,他说“我没想到大家这么早都来送我!”,全村的群众一起把他送到了文安驿公社,最后梁玉明和10多个社员一直步行把近平送到延川县城。依依惜别,热泪送行,于是才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这张珍贵的照片。朴素的情怀,真挚的友谊,不需要渲染,不需要张扬,就在乡亲们自发的行动里,嘘寒问暖的话语中。
(五)公道正派的治村理念
书中写道,近平“说话公道,办事正派,大家都信服他”。作者在延川县赵家河村采访时,与村里上了年纪的农民聊天。他们说,近平开会和其他干部不一样,其他干部开会,基本上没有人听,每次开会都乱哄哄地开始,稀里糊涂地结束。唯独近平开会,他讲话的时候大家都静悄悄地听,积极参与讨论。我问:“这是为什么呢?”一个老汉说:“近平一满(陕北方言,从来,全部的意思)不说空话,不说大话。他说的,都是我们想说的心里话;他做的,都是我们想做的贴心事情。所以我们都愿意听他讲话。”在梁家河支书担任期间,面对村民家长里短的争吵,婆婆***生活琐事,他带领村民制定了村规民约,并实地抓好落实。正所谓“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也反映出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为我们今天的执法理念和群众路线也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总书记执政后曾经讲道“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我获益终身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也正如他在《不求“官”有多大,但求无愧于民》一文中写道“当干部的,不能老想着自己的升迁,莫道昆明池水浅,一个干部,无论处在什么位置,只要心系百姓,都可以做出一番事业来。”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在当年那个缺衣少穿的年代,一个窝头或是一碗稀饭弥足珍贵,唯有经历才会懂得珍惜,这段真实的生活经历则成为总书记之后人生中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没有一个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总书记正是在这七年的生活中,学会了怎样系好人生的第一粒纽扣,那就是心系百姓,树立“为民情怀”,不考虑个人荣辱与前途,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在广阔的农村干出了一番事业。我想,这就是所谓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描写知青苑心得体会和感想二
人的一生被划分成了很多的阶段,每个人在不同阶段经历的差异成就不同的人生轨迹。青年是一个人成长的黄金时期,这意味着青年时期的经历跟人一生的成长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为我们再现了青年习近平扎根陕北黄土高原,七年来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情同手足、血肉相连、鱼水交融的青春面貌。本书通过访谈生动描绘了青年习近平树立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和植根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
作为新时代成长的青年人,品读此书能够从小故事中读出大道理,从口述史中洞察大时代,从真情怀中感受大担当,从奋斗史中汲取大智慧。
毋庸置疑,本书意义非凡,对青年来说更为意义深远。它是当代青年人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鲜活教材,也是当代青年人励志成才的重要典范,还是当代青年人绽放青春光芒的党史宝典,更是当代青年人汲取真理光辉的精神宝藏。
艰苦奋斗磨砺七载
1969年,从北京同乘一列火车去插队的知青,大多数人在插队一到两年内都陆陆续续离开了,而习近平在陕北一待就是七年。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何毅亭在书中提到,习近平是“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万事万物都有一个发展过程,每个人也都有一个历练和成长过程,虽然没有“天生伟大”这一说,但习近平七年来经历的恶劣的自然条件、繁重的生活劳动、严酷的政治考验、巨大的心理压力,磨炼了其坚毅刚强的意志品质、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和勇于担当的品格风范。“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先贤的这句话在习总书记身上得到了完美的印证。
实事求是干在实处
习近平在梁家河村不到两年时间内,办沼气、办铁业社、办磨坊、种烤烟、办代销店,打井、搞河桥治理、打5大块坝地等。对无所事事的人来说,两年时间很漫长,但若想在两年内做出这么多大事实事,两年时间又实在太短。每件事情都不是特别大事,但是把所有事情集中起来就有很大很显著的效果。习近平在梁家河村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之前村子里从未有过的事,每一件事都是便民惠民的事,每一件事都是身体力行、苦干实干做出来的事。充分体现了青年习近平苦干实干精神和勇于担当精神。习近平在艰苦时期的苦干实干,为百姓做实事,
知青苑心得体会和感想 知青旧居感想(6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