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实践心得体会和感想 感悟梅州作文(8篇)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最新心得体会范文大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描写梅州实践心得体会和感想一
前面就是是由香港嘉应商会永远荣誉会长曾宪梓先生捐建的山门,碉龙画风,极其华丽。因因为寺院大多数居于山林之中,故又称山门殿,现已成为专门名词,即使在平原也称山门。因有空门(中)、无相门(东)、无作门(西)象征三解脱,所以又称三门。
再往前走几十个阶梯,便可以看到寺前的草坪上有两棵柏树,一生一死,一枯一荣,这就是灵光寺三绝中的一绝——生死树,当地人也叫它“爱情树、夫妻树、神树”,也被誉为“广东宝树的生死柏”生者高约30米,枝繁叶茂,傲然挺立;死的那棵高约27米,虽无半片叶子,但却铁骨铮铮,直指长空,枯而不朽。这两棵柏树是潘了拳在建圣寿寺之前栽种的,至今已经有1100多年了。死的那棵已经死了300多年,却与生的那株几乎同样高大,前几年,珠江电影制片厂曾拍过一部电影《生死树》,就是以这两株树为背景。
来到灵光寺门口大家可以看到门匾上的“灵光寺”三字便是由梅鼎所写的,下面嵌有一副对联“阴那开山第一祖,灵光古刹不二门”。如果大家有兴趣也可以琢磨琢磨!进入寺门,是四大天王殿,大家可以看到上面挂着的是清康熙嘉应州举人陈鹗荐所题的匾“顶外无山”,还有佛檐下的“空中有月”。
大家现在看到的是弥勒佛,据佛教说法,他是释迦牟尼的法定接班人,不过,他要在“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后才能降临人世,所以,弥勒佛是我们人间崇拜的“未来佛”。而且当他出世的时候便会佛光普照、五谷丰登,百姓都很期待他的降临。在我国,弥勒佛的形象来源于一个布袋和尚。唐末五代的梁朝,浙江的奉化有一位和尚名叫“契此”他长得矮矮胖胖,肚子特别大。平时他疯疯癫癫,常常背一个布袋,面带笑容的四处化缘,又常常示人凶吉,还十分灵验,所以有很多百姓信仰他,人们都称他为布袋和尚。临终时,他说了一句偈语:“弥勒真弥勒,分身百千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因此,人们认为布袋和尚就是弥勒佛的化身。我们现在看到的弥勒佛,大耳垂肩,横额方面,一副细眉善目的笑模样。正因为他整天欢天喜地的迎接大家,世人一见就会觉得“皆大欢喜”,所以我们中国在建寺庙的时候,都喜欢吧弥勒佛像放到前面。
弥勒佛两边的是四大天王像。据佛教说法,四大天王各持一方,护国安民、扬善除恶。大家看,南方增长天王手持剑,东方持国天王手持琵琶,北方多闻天王手持伞,西方广目天王手持蛇,分别象征风调雨顺,代表了人们想要国泰民安的心愿。
来到后面的屏风,我们看到的是佛教护法天神韦驮。据佛教传说,韦驮以善走如著称,佛祖圆寂后,有邪魔把佛祖的遗骨偷走了,是韦驮奋力追回,所以,他被认为能驱除邪魔,保护佛法。这尊韦驮头像威风凛凛,手持降魔金刚杵。其实韦驮的不同姿势对于行者僧有不同的含义,如果是双手合掌捧杵,则表示寺庙欢迎挂单和尚,可以让他们白吃白住。而如果是像这尊一样握杵拄地,则表示这个寺庙是不欢迎挂单和尚的。
寺里最壮观的主殿大雄宝殿,大雄宝殿是佛教举行仪式的主要场所。在古印度佛教徒都尊称释迦牟尼为“大雄”,意为他像大勇士一样无所畏惧,所以大雄宝殿供奉的主尊佛像是释迦牟尼。现在我们看到的三尊佛像,中间那位就是释迦牟尼,他坐在莲台上,显得出淤泥而不染,十分圣洁;头部后面的是摩尼镜,象征智慧和光明。左边这位手托小塔的佛祖是东方琉璃世界教主,叫做“清灾消炎药佛师”;右边这位手托莲台的佛祖是西方极乐世界教主,叫做“阿弥陀佛”。在大雄宝殿里,供奉着横三世佛,在横三世佛面前还供奉一尊身穿黄袍的道人,他就是灵光寺的开山祖师爷潘了拳,法号叫惭愧祖师。说起这位开山祖师,还有一段故事。潘了拳是福建沙县人,出生时便握拳不张,故潘父给他取名潘拳。
三个月后,来了一位高僧,见到小潘拳便十分喜爱,在他的左手上写了个了字,神奇的是,写完后小潘拳的手就张开了,为了感谢这位高僧,就把儿子的名字改为潘了拳。高僧在临行前对潘父说:“一定要好生照料此儿,长大后必成佛祖”,说完就不见了。果真如他所言,潘了拳十多岁的时候便云游四方,一天来到大埔莲花山脉遥望阴那山主峰,形似五指拿云,觉得这个地方跟自己很有缘分,于是决定不再云游,在此开山建茅。潘了拳为当地百姓做了很多好事实事,他想用更多的时间为百姓祈福消灾,不过七七四十九岁就圆寂了,心生内疚,自号惭愧,于是后人尊称他为惭愧祖师。
大雄宝殿里经常香烟鼎盛,但不管任何情况下,都没有香烟薰人,是什么原因呢?传说是因为殿顶的藻井所起的作用。这个藻井,是用1000多块精制的长方木构成的螺旋形藻井,俗称为菠萝顶,结构巧妙奇特,是寺庙建筑艺术的杰作。在我国这样的菠萝顶仅有两处,另一个是北京天坛的方形藻井。这个菠萝顶妙就妙在它会把大殿内的香烟及时吸到殿顶迅速排出,而不会使殿内游人被烟呛着。这就是我们灵光寺的“二绝”。
那么第三绝是什么呢?大家请看,在大雄宝殿后面山上绿树繁荫,但大殿屋顶上却没有一片树叶,这究竟是什么原因?请大家好好想想,相信你们会想出很好的理由来。
接下来,我们参观的'是十八罗汉堂。我国在晚唐和五代时期,多以十六罗汉为主,北宋后才开始盛行十八罗汉。那么多出来的这两位是哪两位罗汉呢?一般民俗的说法是降龙和伏虎罗汉,他们都是释迦牟尼的亲传弟子,佛祖圆寂时特意嘱咐让他们不入涅槃,永驻人间,弘扬佛法。
与十八罗汉堂相对应的就是二十四诸天堂,他们是掌管日月星辰、水火、风雨雷电等的天神,他们的法器和兵器都是神通广大的象征。据有关部门考证,我国的诸天神像在宋代以后才有,而且他们的形象是摹仿我国封建王朝百官的。灵光寺除了所介绍的这些殿宇外,还有金刚殿、观音阁、钟鼓楼、经堂、客堂、斋堂等。此外灵光寺还有不少的传说,例如:五色雀、片生熟鱼、无笃石螺等,其中无笃是客家话,意思是没有尾巴,这些传说都给灵光寺增添了一层神秘感。
在此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还可以亲眼目睹灵光寺三绝。相信不久的将来这座古老而神秘的寺庙一定会绽放出更耀眼的光芒,更加吸引游人前来参拜、游览!
描写梅州实践心得体会和感想二
在岭南山区客家人聚居的村子里,人们随处可看到许多风格独具、古朴典雅的客家民居建筑:围龙屋、走马楼、四角楼等,其中以客家围龙屋存世最多,也最为著名,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之为最具中国民居特色的建筑物之一。
客家围龙屋最早建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客家人采用中原汉族建筑工艺中最先进的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技艺,在丘陵地带或斜坡地段建造围龙屋。主体结构为“一进三厅两厢一围”。普通围龙屋占8亩、10亩,大的占地30 亩以上。一座围龙屋就是一座客家人巨大的堡垒。屋内卧室、厨房、大小厅堂及水井、猪圈、鸡窝、厕所、仓库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是中国封建自给自足生活的典型缩影。
客家围龙屋是客家民居的典型代表。梅州客家围龙屋那一座座罗圈式的围龙屋稳坐山脚下,随着山脚地势参差,朝向各异,一字形排开,犹如一群刚获得丰收的老农自得地坐在田头,把酒话桑麻。一般来说,客家围龙屋都是绕着水塘倚山而建。于是在梅州客家围龙屋等乡村,你常常可以见到几十座围龙屋错落有致地、成网状分布在池塘边--此为风水师所说的“网状风水”。网能打鱼,而鱼在中国文化里常有吉利、富余、多子多孙之意。 围龙屋的整体布局是一个大园型,在整体造型上,围龙屋就是一个太极图。
客家围龙屋的特点:
以土楼、围龙屋、殿堂式围屋为代表的客家传统民居,类型不一,风格有异。然而,其坚固性,安全性,封闭性,以及合族聚居性,则是它们突出的共同特点。
1.坚固性:现在的福建、广东梅州一带的圆形、方形土楼,一般都有200-320xx年乃至500-620xx年的历史。它们历经风雨洗刷,强烈地震,台风袭击,至今安然无恙,巍然屹立在丛山峻岭之中。
2.安全性:历史上,客家本是中原汉人,他们南迁至闽粤赣边区山区后,为防止土著和盗匪的打劫及猛兽的袭击,他们建造的土楼、围屋,皆防范严密,甚为安全。
3.封闭性:客家民居,不论土楼还是围屋,五凤楼,里面的每一个房间,厅堂,天井,都以走廊,巷道,楼梯相通,住户生活方便。然而,它们对外则是全封闭的。土楼一般只开一个正门一个后门,或一个正门两个侧门,围屋,围龙屋的各横屋,半环形围屋,皆设有门楼。万一有盗匪打劫,只要把门一关,便封闭得严严实实的。
4.合族聚居性:客家土楼,围龙屋,五凤楼等,一般都规模庞大。永定“承启楼”有300多个房间,面积5376平方米。“遗经楼”有五层楼,面积10336平方米,光是厅堂便有51个。难怪日本一位建筑学教授看了永定土楼后写道:“这动人的客家土楼,与其说是一幢庞大的住宅,不如说是一座小城市”。
看过"
描写梅州实践心得体会和感想三
亲爱的团友们:
你们好!
我是你们今天导游,我们所处的位置是梅州千佛塔寺。
千佛铁塔铸于南汉大宝八年(公元965年),当年坐镇在本邑的修慧寺中,清代州官又将其迁于齐州寺中(这两古寺早已湮没)。千佛铁塔共七层,高4.2米,底宽1.6米,四方形,塔身铸有千佛,故名千佛塔。
千佛铁塔日久损毁,清末本邑爱国诗人黄遵宪搜集铁塔残片,收藏于人境庐,作千佛塔歌并序,以纪其事。1935年始,由梅县县长彭精一与黄任寰师长将铁塔移于东山岭上,建八角亭保护。由于时代变迁,铁塔被围在钢铁厂内,遭受污染,损毁日重,加于游人不便瞻观,舆论纷纷呼吁加以保护。
1989年冬,明慧法师应梅州佛教协会邀请,从韶关云门寺回归乡梓,在当年远照法师发起筹建的普同塔院,协助弘扬佛法及扩建道场。
1990年春节,由明慧法师发起,在众缘支持下,择普同塔院后莲花山头,兴建九层花岗石塔,保护文物。这一善举,得到当地政府及社会贤达的响应,旋即得到省文物部门的批准“同意迁建,经费自筹”。
同年7月,由市、县、区各级有关领导,佛门大德佛源大和尚、圆彻法师、海内外护法善信成立千佛塔筹委会,由明慧法师负责,积极筹集资金,足迹遍及海内外,得到到华侨、港澳乡贤热心支持,佛教居士纷纷前来义务工作。
1991年12月3日,
梅州实践心得体会和感想 感悟梅州作文(8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