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后启示范文 启示应用文范文(三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关于年后启示范文一
你好!
此时是一年前的自己给一年后的自己写信,一年,一个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时间,在整条生命的长河里,它不过是汇成长流的一个小分支,但在现实中,却又显得遥遥无期。谁也无法预知一年后的人和事将是何种状态,但我们可以竭尽所能的改变。
一年后的自己就面临中考,这种感觉很像张爱玲说的,如同坐火车般的心情,开始觉得那火车很慢很远,后来却被它的速度和力量震住了,期待中又有些惶恐。我们是在铁轨旁捡着石子奔跑跳跃,在夏日的阳光下眯着眼睛笑的不懂人情事故的孩子,而终于,有一趟火车需要自己去等待。所以我希望当时的自己能平静,顺利的踏上这辆直达终点的火车,不要留下遗憾,不要苦苦等待了这么久,却白白让火车在眼前呼啸而过,而能踏上火车的唯一车票就是奔跑,一路向前奔跑,一路飞奔后,你会发现终有一辆火车为你量身定做的,终点是葵花花田,不可一世的微笑着,笑出繁华而朴素的美,我在此岸,画嘴角上扬的向日葵,等待到站。
一年后,希望自己能够变得沉稳理智,不要再如孩子般大大咧咧的为人处事,尽量少一些让父母为自己操心劳累的事,他们已为自己操劳了大半辈子,看着他们消逝的黑发,不知去向的青春,不知何时挤满双眼的皱纹,还忍心再补上一些伤口吗?你还不嫌他们苍老吗?尚且陌生人都狠不下心来,作为他们的女儿,你割舍得下吗?所以,学会把心与性格都放得沉稳、理智一些,因为那些年少的岁月已离我们而去,十四五岁的年龄,也应该懂得肩负起自己身上的责任,为自己,也为父母。
我不知道,一年后的自己能否做到,但我会竭尽所能往心中的方向靠近,希望自己好好度过这一年,让它成为我生命中最艰难但同时也最美丽的时光,不要让一切爱我的人和我爱的人失望,好好把握住这一年,人生没有重来,也没有“stop”,毕竟,在这个尴尬的年代里,在自己这个唯唯诺诺的年岁中,感受不到青春的张扬,如影随形的只是青春的热泪盈眶!
此致
敬礼
一年后的自己
关于年后启示范文二
十年后的我可能是一位画家。
背上背着大大的、通往另一个世界的画板,还带着那一使用就活蹦乱跳的画具,我独自穿行在大街小巷里,迈着轻快的脚步,连微风也为我送来了好心境。啊,今日天气真好!我不由感叹。
的确。阳光明媚,晴空万里。不只是我,这样的天气,连与我擦肩而过的许多形形色色的路人,脸上也露出了愉快的笑容。
我一面与着经过我身边的一两个熟人打招呼,一面轻车熟路地朝着目的地走去。路上的风景很好,穿过了一条条绿意盎然的小巷,再拐了个弯,我最之后到了目的地。
出此刻眼前的是一座已有些陈旧的老房子,前院的围墙上爬满了嫩青色的藤蔓,大片大片的,充满生机。这时,从院子里走出了一个老人,他的脸上布满了岁月的刻痕,佝偻着腰,脚步也变得年迈了。看见他,我很高兴:“张伯!”老人闻声而来,朝我笑了一下,想向我走过来,而后又似乎想起了什么似的,走到院子门口便停住了。他靠在门边,和蔼地对我说:“能够画了。”
我愣了一下,而后便连忙拿出画具,架好画板,停在院门外开始认真地画起素描……
生活是一幅幅流光溢彩的画页,如果十年后的我成为了一位画家,那我必须要把那些精彩的画面给画下来,尽自我的绵薄之力去美化人们的生活,为许许多多的人作画,留下他们的完美。
我明白,十年后的自我谁也说不准,也许会从事自我最喜欢的、或是不喜欢的职业。可是,怎样都好,要实现它们,就必须从此刻起开始努力。
关于年后启示范文三
【赏析】《论语·学而》。交:交往。这句话的意思是对朋友说话靠得住,有信用。换句话说,是人与人交往,要守信用。只有你信任别人,别人才会不怀疑你,这样才能做真正的朋友。汉朝有个叫范式的人年轻时在太学求学,与汝南张劭是同窗好友。两人同时离开太学返乡,范式对张劭说:“两年后我将到你家拜见你的父母,看看你的孩子。”于是约好了日期。当约好的日期快到的时候,张劭把这件事情告诉他母亲,请母亲准备酒菜招待范式。母亲问:“你们分别已经两年了,相隔千里,你就那么认真地相信他吗?”张劭回答:“范式是一个讲信用的人,他一定不会违约的。”母亲说:“如果真的是这样,那我就为你酿酒。”到了约好的那日,范式果然来到。大家一起饮酒,尽欢而别。如果一个人连起码的“信”字都做不到,还有谁愿意和你相处呢?人人都诚实守信,那我们的朋友就越来越多。俗话说,朋友多了路好走,因为朋友让你的路变得越来越宽。而一个人没有信用,就是有才能、有学问,却得不到人们的信任,终将无用武之地。
【赏析】《管子·枢言》。结:关键。这句话告诉人们,诚信对于一个人是非常重要的。有这样一个小故事:一个人要过河背了七个背囊,里面分别装的是:美貌、金钱、荣誉、诚信、机敏、健康、才学。渡船不可能风平浪静,刹那间,风起浪涌,上下颠簸,险象环生。但船小,负载重,人必须丢掉一个背囊,才可以安全到达人生的彼岸。人左右为难,想了好久,他决定丢掉“诚信”这个包袱。其实这个人不知道,与美貌、金钱、荣誉、机敏、健康、才学相比,诚信才真正是一个人安身立命最重要的本钱。因为一旦落花流水春去也,美貌、机敏、健康都会随之而逝,金钱、荣誉更是身外之物,而缺乏诚信的才学又算得了什么?有才无德历来被人鄙视。我们从古以来就一直重视诚信。“一言九鼎”,将人出口之言比之于鼎,“一诺千金”,是说人的承诺,重于千金,这都是告诫人出言应慎重,一旦出口,就如射出之箭,就不能更改,而要身体力行,践行承诺;“修辞立诚”,是说读书人,说话,写文章,要以诚为主,才能打动人;“言必信,行必果”,是说一个人做事,既然说了,就必须做到,“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也是这个意思;“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其实既是对讲诚信之人的鼓励,更是对诚实之人的一种褒奖。只要讲诚信,用心做事,不欺人,也不自欺,尽管历尽艰难,坎坷不断,终会拨开乌云见昭日,走向成功。
【赏析】宋·苏轼《杂说·送张琥》。博观:指大量看书,了解事物。约取:指少量的慢慢的拿出来。
广泛阅读,多了解古今中外的人和事,把其中好的部分牢牢记住;积累了大量的知识材料,到需要用时便可以很自如恰当地选择运用。形容只有准备充足才能办好事情。也就是说,只有经过长时间有准备的积累,才会大有可为。这句话以简明扼要的言语,说出“博观”与“约取”,“厚积”与“薄发”之间的关系。二者之间相互关联。一个人要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有用的知识,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先要博览群书,胸中要有群山万壑,才可以游目骋怀,舍取游刃有余。唐代大诗人杜甫就以自己诗歌创作的切身体验,得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感悟,也说明了博观积累之重要。试想,一个人胸无点墨,需要的时候,从什么地方去取呢;同时,一个人要想在很短的时间之内,表现自己的才能,获得别人的认可,必须要经历一个长时间的积累。长时间的积累,多方面的积累。长时间的积累,多方面的积累,才可以保证自己需要之时可以随意提取。这还告诫那些急于求成的人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要靠一个人的耐心和毅力,一天一天的积累,一天一天的用功,这个过程必定会经历很多寂寞和苦难,甚至对自己选择的怀疑,但“机遇只偏爱那些有准备的头脑”,当一旦有施展才华的机会,你就会对自己曾经付出的艰辛劳动无怨无悔。
【赏析】明·洪应明《菜根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应该有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不可有害人之心,但要有防人之意。要想害人并不一定是谋害性命,或是谋人钱财,或是挡人前程或是背后算计,或是落井下石等等,不一而足,要想害人,往往是相互之间有某种利益瓜葛。面对别人的成就,或出于羡慕,或出于忌妒,于是萌生害人之心。其实,这种人心胸是非常狭窄的。正常的相处之道,就是为别人的成功而高兴,为别人的失意而忧虑,并给予真诚的祝福或鼓励,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君子。这样,也许会多一个朋友。当然,人事纷繁,俗话说,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与各种各样的人交往之时,还是要具有一定的防范意识。有些人和你亲近,可能是真正想和你成为朋友,但有的人和你亲近,就可能认为你有利可图。他虚情假意,和你套近乎,你很可能会上当受骗,不仅自己蒙受损失,还会为自己识人大意而后悔不已。有这么一个父亲和儿子的故事:父亲是美国的一个富翁。有一天,这个富翁的儿子爬到一面墙上往下跳,富翁张开双臂在下面等着接住他的儿子,可是当他的儿子跳下去的时候,这个富翁却闪身躲开了。富翁的儿子摔在地上,一边哭一边很困惑地看着父亲,不知道父亲为什么要这么做。这时候富翁跟儿子说:“我让你摔了这一跤,是为了让你学到一课:这个世界上就连父亲有时也未必信得过,何况是其他陌生人!”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不轻信别人尤其是陌生人,应该是一种合理的防范,本来无可厚非。如果这种疑心发展成为一种太过敏感而近乎神经质的心理,就会成为很难医治的心病。
【赏析】《荀子·劝学》。蓬:蓬草。麻:丛麻。这句话的大意是说蓬草在丛麻中生长,不用扶持就会长得直;白色的细沙混在黑色的泥土中,也会随之变黑。
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他学识渊博,在继承传统的儒家的“仁”、“义”学说的基础上,提出“礼”重视“礼”对整个社会的规范作用。他提出与孟子“性善”论截然相反的“性恶”论认为人性易为“恶”,而“善”是可以通过后天环境的影响和教化学习形成的。他重视环境对人的影响,在《荀子·劝学》中指出:“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生长在麻丛中的蓬草,不用人扶持,自然会长的很直;混合在黑色泥沙中的白沙,也会变得与黑土一样黑。这句话启示我们,生活环境对人的成长有巨大的影响。“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比喻良好的生活环境会使人健康地成长,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比喻好人生活在污浊的环境里也会变坏。环境对人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孟母为了孟子有一个好的成长环境,就曾三迁其家。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家长要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就得给孩子创造一个健康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培养良好的品行。不仅如此,在结交朋友方面,家长也要提醒小孩,要洁身自好,与品行良好的人做朋友。
【赏析】《老子·第三十三章》。能够认识别人的人是智慧的人,能够理解自己的人是高明的人。这句话,重在阐述个人修养的问题。老子提出了极高的修养标准:“知人”、“自知”。在日常生活中,知人与自知都是很难办到的。关于知人,有这样一个故事:一次,柏拉图问老师苏格拉底:“东格拉底这人很不怎么样!”苏格拉底问:“这话怎么说?”柏拉图说:“他老是挑剔你的学说,并且不喜欢你的扁鼻子。”苏格拉底笑了笑,说:“可我倒觉得,他这人很不错。”柏拉图问:“你怎么会这样认为呢?”苏格拉底说:“他对他的母亲很孝顺,每天都照顾得非常周到;他对他的老师十分尊敬,从来没有对老师不恭的行为;他对朋友很真诚,常常当面指出别人的弱点,帮助改正;他对孩子很友善,经常和孩子们一起做游戏,他对穷人富有同情和怜悯,有一次,我亲眼看见他搜出身上最后一个铜板,丢进了乞丐的帽子里… …”“但是,他对你却不那么尊敬啊!”柏拉图说。“孩子,问题就在这里,”苏格拉底站起身来,慈爱地抚摸着柏拉图的肩头,说,“一个人如果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看待别人,常常会把人看错。所以,我看人,从来不看他对我如何。”聪明的苏格拉底就是一个善于知人的典范。其实,一个聪明的人,能正确认识别人,也意味着对自己有清楚地认识。不只是认识自己的缺点,重要的是认识自己的优点,战胜自己的弱点;在自我完善的过程中,创造出自身价值。自知之明固然重要,但正确认识别人也很重要,只有认识了别人,才能做到以人为镜,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使自我更加完善。
【赏析】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津》。这首诗的全文是:“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即是说,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终身为之奋斗,往往是年轻时开始努力,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未能理解知识的真谛,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躬行实践。这是陆游的一首教子诗,写给他的小儿子,告诉他做学问的道理。首句是对古人刻苦做学问精神的赞扬,即一个人要竭尽全力地学习;次句是说做学问的艰难。只有从少年开始,养成良好习惯,打好扎实基础,并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最后才能有所成就。否则只能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是陆游以自己刻苦学习的精神及做学问的艰难来告诫自己的儿子: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最后两句,也是全诗的关键句子,进一步指出实践经验的重要性。“纸上得来指的是书本知识。”“绝知此事”,指的是真正把握事物的道理。“躬行”就是指亲自去实践。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做学问,固然很重要但仅此还不够,因为那只是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能否符合此时此地的情况,还有待实践去检验。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这首诗以思想和哲理取胜,使我们在理性的思辩中得到教益。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想观察竹子的构造,拿了把椅子和书、纸笔终日坐在竹子面前,呆呆地看了七天七夜,最后因为头疼失败告终,那是因为他只去冥想,而没有去解剖竹子的缘故。
【赏析】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阿宝》。喜欢读书的人,往往提笔就能写出漂亮的文章,这是因为在阅读的过程中,会不知不觉的学习别人的行文思路和优美的词藻,对一项技艺痴迷的人,并孜孜不倦地学习,他的技术一定是非常精良的。这已被很多卓有成就的人证明。唐代的杜甫在《奉赠韦左丞二十二韵》曾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他写这首诗的时候,,正是他困守长安十年期间。这句诗既是介绍自己的才学,也是勤奋学习,刻苦写作的经验之谈,下笔如有神,方知读万卷书是有用的。前句写读书之苦,后句写作文之乐。诗人的经验,乃苦中得来、乐中觉来。读书很多,拿笔写文章就像有神仙帮助一样卓有成效。书看多了,可以通过比较,了解和掌握写作的方法,因而容易写的流畅。广泛阅读,认真品味,是提高写作能力的一种有效办法,应该提倡。所以,这两句诗深刻地说明了学习的苦乐相应的道理,也成为勉励后人的名言。古今中外很多成功人士的人生经历,都是说明:但凡痴迷某一件事,并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他一定会有所收获,正所谓水到渠成、厚积薄发;反之,一个人如果对什么事都是一知半解或半途而废,那他永远无法体会到进入佳境的妙处,更不用说有成功的收获了。
【赏析】明·方孝孺《逊志斋集·慎斋箴》。一个人持身行事常常成于慎重,而败于放纵自己。即使是学习,也要有足够的定力才能抵抗外来的诱惑。作为一个官员,则应该像范仲淹一样,随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要只顾满足个人欲望,任性而为,而应随时以一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态度去谨慎行事,而不是随意的放纵自己。为人要保持高洁的品行,创立一番大事业,而在这个过程中往往因为审慎行事而获得成功,因为放纵形骸而导致失败。审慎不是一味压抑个性,谨小慎微,宿手宿脚,放纵也不等于恢复自我,自我价值的实现需要体现在与他人相处之中。不要以为是小事就过于放纵自己,岂不知,如不防微杜渐,那么,自己辛苦所获一旦失去,那才是一种真正的痛苦。很多人做事之时容易麻痹大意,结果往往南辕北辙、缘木求鱼,事与愿违,既实现不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反而弄得身败名裂。所以,汉代陆贾在《新语·慎微》中说:“大名垂于万世者,必须行之与纤微之事。”陈后主名叫陈叔宝,是个完全不懂国事,只知道喝酒享乐的人。他大兴土木,造起了三座豪华的阁楼,让他的宠妃们住在里面。他手下的宰相江总、尚书孔范等,都是一伙腐朽堕落的文人。陈后主和宠妃经常在宫里举行宴酒,宴会的时候,让他们一起参加。大家通宵达旦的喝酒赋诗,你唱他和,还把他们的诗配上曲子,挑选了一千多个宫女,为他们演唱。最终,陈后主穷奢极侈,导致了国家的败亡。
【赏析】宋·辛弃疾《清玉案·元夕》。这句话的意思是:在人群里寻他多少回了,总也找不到,猛一回头,却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的地方。清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将这一句词与另外两句连成一起,这样说道:“古今之成大事业者,毕经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化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王国维所引几句诗,原来是描绘一种心境,他将其挑练出来,排在一起,化出另外一种意境,昭示着一个人如果若要想取得成功,必须经过几种艰苦的磨砺。古今凡是有大作为的人,必须经过这样三种境界:先是身处劣境,立志高远,心志不衰,勇于攀登,勤于探索;二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不畏千辛万苦,勇往直前,敢于牺牲;三是经过艰苦探求,豁然有所领悟,最终拔云见月,实现目标,终于取得成功。历数古今中外诸多成功人士,大多历经这三种境界。上面所引之句,就是比喻研究学问,追求真理,经过下苦功夫,千百次的寻求探讨突然有所领悟,有了突破,最终学有所成。人生无常,世事难料,任何事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因此,我们应该明白,做事不能急于求成,只要坚定信念,终会实现自己的理想。但是,如果稍有挫折,就失去信心,进而一蹶不振,最后碌碌无为,岂不是人生一大悲哀?当我们经历“山穷水复疑无路”的困惑后,终会等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时刻来临。
【赏析】《庄子·外篇·山木》。君子志同道合,不图私利,彼此间的交情像水一样清淡而源远流长;小人因利苟合,相互笼络,彼此间的交情像甜酒一样甜蜜,但是,这种交情不能持久,终归会因为争权夺利而破裂。因为君子有高尚的情操,所以他们的交情淡得像水一样。这里的“淡若水”不是说君子间的感情淡得像水一样,而是指君子之间的交往不带任何功利之心,他们的交往纯属友谊,却长久而亲切。而小人之间的交往,包含着浓重的功利之心,他们把友谊建立在互相利用的基础上,表面上看起来“甘若醴”,如果对方满足不了功利的需求时,关系就很容易断绝,他们之间存在的只是利益。所以,与人交往,要找君子,不要找小人。建立在道义基础上的友谊表面上虽然平淡,思想感情却可以互相沟通,经得起世态炎凉的考验。建立在金钱物质上的交往表面上虽然亲密,实际上却多是尔虞我诈,相互倾轧。有识之士交朋友宁愿取其平淡而持久,不愿取其甜蜜而多变。《礼记》中也说,“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意思是一样的。君子相交不用矫揉造作和虚假的言辞来装饰自己,不故作姿态,如两水相合,虽淡,却能汇成江河,相辅相成。而小人之交以虚假的言辞来遮掩自己,巧言令色,故作亲切之态,如两种醴酒相合,虽浓,但久而必坏。
【赏析】明·陈继儒《幽窗小记》。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为人做事能视宠辱如花开花落般平常,才能不惊;视职位去留如云卷云舒般变幻,才能无意。一副对联,寥寥数语,却深刻道出了人生对事对物、对名对利应有的的态度:得之不喜、失之不忧、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这样才可能心境平和、淡泊自然。然而社会的进步造成了人与自然的日夜分离,人类以牺牲自然为代价,其结果便是陷入世俗的泥淖而无法自拔,追逐于外在的礼法与物欲而不知什么是真正的美。金钱的诱惑、权利的纷争,宦海的沉浮让人殚心竭虑。是非、成败、得失让人或喜、或悲、或惊、或诧、或忧、或惧,一旦所欲难以实现,一旦所想难以成功,一旦希望落空成了幻影,就会失落、失意、乃至失志。正如赵朴初同志遗作中写道:“生亦欣然、死亦无憾。花落还开,水流不断。我兮何有。谁欤安息。明月清风,不劳牵挂。”如芒在背,就要释怀重负,一定要明确自己的生存价值,由来功名输勋烈,心中无私天地宽。若心中无过多的私欲,又怎会患得患失呢?二要认清自己所走的路,得之不喜,失之不忧,不要过分在意得失,不要过分看重成败,不要过分在乎别人对你的看法。这便是一种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的达观、崇高的精神境界,只有做到了这些,我们才能达观进取,笑看人生。
年后启示范文 启示应用文范文(三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