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遗址心得体会范文 总结抗战遗址保护的经验(8篇)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得一篇好的心得体会吗?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最新抗战遗址心得体会范文一
大家好。
时间如白驹过隙。距离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已经72年了。整整72年,中国这片古老的东方土地上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追思72年前的日子,是所有中国人民都不愿提及的一段苦难,然而,正如国防大学教授金一南所讲的那样,苦难有时候也许正是辉煌。
是的,72年前的今天,中国以牺牲3500万人口的巨大代价换来了日本侵略者规规矩矩的坐到了桌子上来,向世界宣告投降。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将中国拖入了一个苦难的深渊,一个地狱的深渊,一个不堪回忆的深渊。作为后来人的我们,站在历史的门槛上,回望这段历史,纪念这次胜利,不禁感慨万千,泪流满面。但是正如同志讲的那样,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强调牢记历史并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今天我们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7周年,更应该铭记和传承的是那段中国人民英勇抗争史诗中凝聚和传承下来的民族精神。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我时时在心里叩问。有些精神,你很难用言语总结,但是他就是有一种力量让你我热泪盈眶,充满力量。是的,这是一种磅礴的力量。抗日战争,那雄伟瑰丽的抗争图景,每当展开之时,总像积蓄已久的瀑布,直下银河冲入九天。无论是在正面战场还是敌后战场,无论是国民党军还是八路军、新四军,无论是军人战士还是普通百姓,都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妆点了每一寸山河每一分土地。一次次会战、一次次冲锋、一次次围城、一次次呐喊、一次次奇袭,一次次浴血奋战、一次次同归于尽、一次次弹尽粮绝、一次次英勇牺牲。在为民族独立而进行的艰苦卓绝斗争中牺牲的,有数以百计的将军,更有数以万计的黎民百姓。还记得吗?在异国他乡,在71年前的缅甸野人山山区丛林,面对日军的追击堵截,一支英雄的部队,国民革命军陆军第200师官兵在师长戴安澜的带领下,跋山涉水,艰苦奋战,最终戴师长在突围中不幸腹部中弹,壮烈殉国。他在写给自己妻子的遗书中写道: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为国战死,事极光荣。为国家战死沙场是一件极为荣耀的事,这就是中国军人的不朽的铮铮铁骨。当满是血迹的灵衣覆盖着戴安澜师长的遗体到达昆明时,数十万百姓自发在街道两旁躬身迎接,迎接自己的英雄回家。毛泽东同志听闻戴师长殉国的消息后,亲笔为他写诗,“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周恩来为他题写挽词:黄埔之英,民族之雄。像戴安澜一样牺牲在战争前线的还有很多很多,不仅有国民党的将军,更有我共产党的英雄。天才的战术大师左权将军,在抗击数倍于自己的日军进攻中,为了保护八路军总部机关成功转移,不幸牺牲,甚至都没来得及留下一句话。那些为了国家民族未来,远赴异国他乡的远征军将士更是所有中国抗战军人的光辉代表。缅甸野人山,留下了多少英灵的尸骨,后有追兵,前无去路。有的部队为了成功突围,不得不把老弱伤残的战士留了下来,让他们自力更生,听天由命。有些战士面对敌人的包围堵截,坚决不投降,最终选择集体自焚,英勇牺牲。几十人啊,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在离祖国仅仅几十公里的边境上,销毁了一切武器车辆后,浇满汽油,向自己点火,将自己对祖国对人民的忠诚化作了那熊熊燃烧的大火,化作了那他们身体凝聚而成的一缕缕青烟,飘也要飘会家园的上空。
这是一种什么精神?这不正是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最好诠释吗?这不正是中华民族头可断而身不可屈,命可无而气不可绝的精神的最有力注脚吗?正是这种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支撑起了这个民族在一次次苦难、一回回屈辱中奋起抗争,永不言败。正如主席讲的那样,正是这种精神,激励了全体中华儿女众志成城、共御外侮,为民族而战,为祖国而战,为尊严而战,汇聚起气势磅礴的力量;正是这种精神,激励了中国人民抱定了“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的决心,抱定了血战到底、抗战到底的信念,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爱国主义篇章;正是这种精神,激励了中华民族有了同侵略者血战到底的气概,有了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了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今年,正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之年,国内利益调整、矛盾凸显,外部环境表面平静、暗流汹涌。正如国歌提醒国人的那句真言一样,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面对改革阻力、面对矛盾困难,每一名中华儿女,都应该传承起抗日战争中英雄前辈们用生命和鲜血铸就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质,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勤勉工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我想,这应当是我们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7周年的应有之义。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最新抗战遗址心得体会范文二
谢晋元团长带领八百名英勇孤军死守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掩护五十万名中国军队撤退,上海保卫战一役,彻底粉碎了日本"三月亡华"迷梦。
继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卢沟桥战起,八月十三日即展开了中日首场大型会战——"淞沪会战"。当时的上海是东亚最大港埠,又是我国经济文化交通第一要地,租界林立,华洋杂处,所以,中国最高统帅蒋介石委员长决定在上海向国际显示中国抗战的决心。
淞沪会战的主战场方圆可是几十公里,日军先后增援三十万兵力,双方三个月的血战,死伤超过五十万人,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惨烈程度,被国际媒体形容为"血肉磨坊"。
战争相持至十月底,日军登陆杭州湾,大上海全部陷于敌火包围之中,中国统帅部以拖延时间之战略目的已达,为从长远计,决作战略上之转移。二十六日下命五十万国军退出上海战场。谢晋元团长奉命守闸北继续作战,负起掩护大军撤退的艰巨任务。
谢晋元,广东蕉岭县人,黄埔军校四期学生,他临危受命,率兵转守苏州河北岸,并选定四行仓库为据点,单线作战,带领八百名官兵誓死奋守,孤军为了证明决心,大家都预立遗嘱,交人带出,以明心志。四行仓库实际是金城、盐业、中南、大陆等四个银行的联合栈库,位于苏州河北岸,仓库楼高六层,建筑坚固,为闸北一带最高、最大的一座建筑物。
十月二十七日清晨,日军发觉我军全线撤退,立即跟踪追击。日军在闸北正向前搜索之际,不料忽被四行仓库屋顶之弹雨扫射,日军一时人仰马翻,乱成一片,此时日军尚不知弹雨从何而来。之后发现四行仓库内留有国军,于是对仓库实行三面夹攻,双方冲锋肉搏,战况激烈。谢晋元团长亲率下属于四行仓库外布阵迎战,痛歼日军,杀敌无数。
一时全闸北各地之敌军,分路向四行仓库集中围攻,其中有敌军二十余人,在苏州河畔夹攻,这时有一位在六楼守望的壮士看见,立即全身缚满手榴弹,突由六楼平台对准敌人跃下,一个大炸弹自天而降轰然爆炸,烟硝飞扬中,二十余敌兵化为泥灰肉酱,而我壮士亦血肉横飞,忠勇殉国。隔岸民众看到这一幕,一方面固然鼓掌称快,但也为这个英勇壮士痛哭流涕。
上海
抗战遗址心得体会范文 总结抗战遗址保护的经验(8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