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习惯 阅读的方法有哪些(7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有关阅读的习惯一
大家好!
每次翻开《纳兰词》,总觉得那个能说会道、天资聪慧、博览群书的纳兰容若正站在我面前,给我讲述他一生的坎坷曲折,在三十一年的短暂人生成就不平凡的生命传奇。
《纳兰词》改变我的心性。正值青春年少的我,往往会因学习、朋友、家庭、社会环境等因素焦躁不已。这时,我找出《纳兰词》细细品读,自会感觉丝丝清凉之意向我袭来,这不是自然界的风,却能迅速、透彻地吹灭我心中那些所有的不满火焰。
“相逢不语,一朵芙蓉秋雨。小晕红潮,斜溜鬟心只凤翘。”写的妃子是容若扮成小喇嘛进宫,看望青梅竹马的表妹,两人只能远远地对望一眼,这一眼却包含了深深地相思情。看到这,我的心情渐渐平静,我与书也融为了一体。
《纳兰词》改变我的认识。“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这是纳兰容若很著名的《浣溪沙》。“当时只道是寻常”,我的第一认识以为容若说的这件事非常寻常,不必深究,但当往后看注释深入观察后发现,容若想表达的是惋惜没有珍惜过去,所以都是错过后,方才知道要珍惜。我不由得联想到现在流行的一句话,“不要等到失去了才知道珍惜。”不仅是情,人、时间、机会等等亦是如此。
《纳兰词》改变我的阅读习惯。历代诗词无数, 却常使你不清楚它到底要表达什么,说不清诗人到底在讲什么,如李商隐的“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而容若的名句却是另一种风格,直抒胸臆,脱口而出,平淡如话,著名后世学者王国维对容若的评价极高:“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有如此优秀的诗人之作,我能不改善我的阅读习惯吗?
合上《纳兰词》,你会感叹这位拥有世间惆怅的男子,也会感叹三百年来倾倒无数后人的的传奇。书犹药也,我想,《纳兰词》总能给我、你、他带来生活别样的理解。
有关阅读的习惯二
玫瑰树根 阅读答案
地下同地上一样,有生命,有一群懂得爱和憎的生物。
有一天,细流遇到玫瑰树根,说了下面的一番话:“树根邻居,像你这么丑,我从来没有见过呢。看来你想模仿蚯蚓,但是没有学会它优美圆润的动作,只学会了喝我的汁液。我一碰上你就被你喝掉一半。丑八怪,你说,你这是干什么?
卑贱的树根说:“不错,细流兄弟,在你的眼里我当然没有模样。长期和泥土接触,使我浑身灰黑;过度劳累,使我变了形。正如变形的工人胳臂一样。我也是工人,我替我身体见到阳光的延伸部分干活,我从你那里吸取了汁液,就是输送给她的,让她新鲜娇艳。你离开以后,我就到地下深处寻找维持生命的汁液。细流兄弟,总有一天,你会到太阳照耀的地方。那时候,你去看看我在日光下的部分是多么美丽。”
细流并不相信。但是出于谨慎,没有做声,暗忖道:等着瞧吧!
当他颤动着的身躯逐渐长大,到了亮光下的时候,他干的第一件事是去寻找树根所说的延伸部分。
天哪!他看到了什么啊?
到处是一派明媚的春光。树根扎下去的地方,一枝玫瑰把土地装点得分外美丽;沉甸甸的花朵挂在枝头,在空中散发出甜香和一种幽秘的魅力。
成渠的`流水沉思着流过鲜花盛开的草地:“天那!想不到丑陋的树根竟然延伸出美丽!”
1、本文赞颂了玫瑰树根什么精神?(3分)
答:赞颂了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精神。(限定10个字以内)
2、下面的说法与这篇短文所抒发的情感相符的一项是( )(3分)
a、细流在故事中充当了一个反面角色,人们在对树根表示敬意的同时,对细流充满了厌恶之情。
b、树根有那样的顽强精神,应该到地面上来,更充分地显示它存在的价值。
c、这些枯黄笨拙的树根,在这黑暗和腐朽的环境中,支持着地面上的生命之美,那正是他们的骄傲
d、树根为树枝为花朵供应了充足的水分,固然可敬,但也实在太可惜了他的一生。
3、读本文,想一想,在大地之上,也应有懂得爱和憎的生物,请举出一例,用生动的语言,赞颂它的精神。(4分)
参考答案:
1、默默无闻、甘于奉献。(2分)
2、c(3分)
3、(3分)扣住精神,例举“落叶”等生物,如举例不在“生物”范围内适当扣分。
有关阅读的习惯三
初中时听说刘庆义的《世说新语》,直到大学才通读了一遍,读之不忍释卷,深深地被这本书吸引,一桩桩小故事,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如行林荫道上姹紫嫣红令人目不暇接。此刻又重新从市图书馆借了本来看,如同老友相见,分外亲切。孔子说:述而不作,这述又何尝不是作王夫之主张“六经注我”,也就是用自我的话语体系去阐释六经,旧瓶装新酒,经典著作就是一张皮,每个人都在上头衍生出许多毛毛来,西方有谚: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世说新语·文学篇》中所谓“文学”是指文章学术,辞学修养,也包括人生态、处事原则。这一时期文学雅士们以清谈为主要资料,以辩论为主要方式,对佛、道、玄学进行了融合理解。这当中所体现的包容和学术研究精神,值得我们用心研究,用心学习。
阅读《世说新语·文学篇》,更多的感触是古人的那种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学习氛围。其中让我感触颇深的一段记载是说郑玄的故事。
“郑玄家奴婢皆读书。尝使一婢,不称旨,将挞之。方自陈说,玄怒,使人曳箸泥中。须臾,复有一婢来,问曰:‘胡为乎泥中’答曰:‘薄言往槊,逢彼之怒’”。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郑玄家的佣人都喜欢读书。有一次,郑玄觉得他的奴婢干事不称心,准备用“家法”惩罚。这位婢女认为自我冤枉,想加以解释说明;但恰逢此时郑玄盛怒,于是就叫人把她拽到院中的泥地里。这时,恰好另外一位婢女走来,见此而问:你为什么站在泥地里她问话时引用了《诗经·邶风·式微》中的“胡为乎泥中”一句。被斥责的这位回答时则引用了《诗经·邶风·柏舟》中的“薄言往槊,逢彼之怒”,用来解释说:我本来是要向他(郑玄)说明清楚的,谁知正好赶在他生气的火头上。
那里且不论郑玄的不论是非的火爆脾气,郑玄家里的学习氛围更是让人叹服,虽是“婢女”,却能那么娴熟地引经据典,且诙谐隽永、恰如其分。说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缘故吧,可是想到更多文人的事迹时,又不尽然,那里让人更多的是感受到郑玄为学成就之高,连家里的佣人也极富文化修养,郑玄的学术修养更是让人钦佩。这又不禁让人想
阅读的习惯 阅读的方法有哪些(7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