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旅游心得体会和感想 甘肃旅游心得(九篇)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优质的心得体会该怎么样去写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关于兰州旅游心得体会和感想一
西固是兰州市的西大门,总面积385平方公里,总人口30.9万人,黄河横贯全境,是古丝绸之路著名的商埠重镇。
交通通讯便利—境内兰新、兰青、包兰、陇海铁路,西兰、兰新、甘青、兰包公路交汇为商品大集散的理想之地。有高速公路直达机场,航空线路已开辟50余条。邮电通讯设备齐全,总装机量3.7万门,可直拨国内20xx多个城市和世界230多个国家、地区。
自然资源丰富——境内土地肥沃,气候宜人,水能富集,设施配套。区内火电厂、水电厂总装机容量48万千瓦,还有待开发河口峡、柴家峡电站。已建成粮食、蔬菜、瓜果、蛋奶、药材、渔业等十大基地。有近4万亩的十大坪台,均通电上水。
区内产驰名国内外的软儿梨、百合、红枣、山楂、草莓、洋葱等,种植面积达7000亩。传统的甜醅、酿皮、灰豆、牛肉拉面等饮食文化令人回味无穷。
工业发达——西固是个大型石化工业基地,素有“西北高原化工城”美誉,已形成石油、化工、机械、冶金四大支柱产业为主体,电力、化学、冶炼、建材、仪表、轻纺、建材、制药、核能源等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区内有中央和省、市属大、中型企业146家。
兰化、兰炼为国家大型企业,高品位产品和先进技术已辐射到全国各省市及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
科技力量雄厚。西固为全国20个星火技术密集区之一,有10多个科研机构,拥有科技人才2万多名。全区科技意识浓厚,地企合作密切,科研成果转化快。
西固人民热忱欢迎国内外有识之士来这里作客,搞投资开发,把西固建成繁荣、富裕、文明、开放的新型现代化城市。西固,必将像一颗璀璨的新星在大西北升起。
兰州位于中国陆域版图的几何中心,地处黄河上游,位于东经102.30-104.30,北纬35.51-38之间。气候属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1.2℃,年均降水量327毫米,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是比较理想的人居和创业之地。
关于兰州旅游心得体会和感想二
夜听黄河浪涛声声,朝望白塔丽影巍巍。位于青山之颠、静卧白云怀中的兰州碑林,美的令人赞叹!她有一种壮美,一种秀美,一种独具内涵而汇聚千年历史沧桑的美。
晴天看碑林,无疑看到了兰州的黄鹤楼。隔河远望,于万千绿树衬托下的碑林,显得威严庄重,雄伟壮观,仿古重檐、金碧辉煌的主体建筑草圣阁和群山呼应,将人文的魅力加之于自然,勾引起无数游客好奇的心,使他们想探究那座富丽堂皇的建筑里面藏着的东西。
晨曦中的碑林,带着淡然的朝气和希望。在朝霞的辉映下,其轮廓有着剪纸般的艺术效果,有些怀旧有些峥嵘。而在夕阳留恋的目光里,碑林的气质是内敛的,情怀是温热的,尽管她的心中汹涌着万千故事,埋藏着万千感慨,一任它们在岁月中隐隐绰绰。
当蒙蒙细雨笼罩了金城,轻轻为兰州点染上江南风情时,站在黄河南岸远眺碑林,蓦然间有一种穿越时空的错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历史的沧桑巨变,在兰州碑林的胸怀里腾挪跌宕,从大地湾文化开始,8020xx年的岁月,碑林在细细咀嚼细细回味。
走进碑林,那一刻心是神圣的,目光处于仰望。
兰州碑林的院落极其安静。
没有喧哗和热闹,院内恣意生长的青草与古朴的石子路营造出的清幽,仿佛将人带到了草圣张芝——这个当年以“一笔书”而名满天下的甘肃敦煌郡人练字、洗砚的池边。那种感受是:洗砚池边,树开墨梅,虽无色彩,却清气宜人。
以上,或许都是碑林静态的美。实际上,透过碑林与草圣阁紧相连的东、西碑廊、碑轩,观看那一块块用笔墨、雕刻所创作出历史画卷时,展示出的则是历史长河的翻滚,千军万马的奔腾,是伟人的大气凛然,是诗人的潇洒俊逸……是站在每一块碑后鲜活的历史人物与你的对话,是每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对你的呼唤。正所谓:“无言石碑诉说千古沧桑,有形墨迹凝固意境韵律”。
碑林的最美,正在于翰墨流芳,正在于海不扬波。
博大精深的中国书法作品熔进了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碑林影壁上所记载的一切都令人遐想:如果你是诗人,必然会张开想象的翅膀,飞越叠叠关山,去看数千年前的大漠落日;如果你是哲学家,必然会用怀疑的态度,缜密的思维去审视和考证先贤的说法,是否近乎真理?如果你是书法家,必然会在那些充满了灵性,或者洒脱不羁,或者庄重威严的行笔中陶醉或者感动;如果你是历史学家,必然会顺着历史的脉搏清晰地追忆……
如果你只是一个普通的人,那么,你必然会知道,原来甘肃这块大地是这样的了不起:从梁浩、李世民、李白、邹应龙、王了望……到安维俊、刘尔炘……,或至尊,或文臣武将,或诗人墨客,竟然都是陇上英才!你也必然会知道,毛泽东与孙中山这样的世纪伟人,也曾留足迹于陇上或示手札于陇上!你也必然会知道,林则徐、左宗棠、张大千……这些近现代名士,书法大家曾亲临陇上,赋诗挥毫!你还必然会知道,今人赵朴初、季羡林、启功等,作为学界巨人,书坛泰斗,在耄耋之年,为碑林题名、题词……你必然还会知道,淳化阁帖、秦汉简牍,敦煌写经作为甘肃文化的瑰宝,现在是碑林的镇馆之宝……
“万山不隔中秋月,千年复见黄河清”。甘肃虽然地处西陲,关山阻隔,但是皎洁的中秋之月,毫无偏见,依然将其清辉洒满陇原大地。滚滚黄河,在历史的轮回终有清澈之日,不会永远浑浊下去。回顾甘肃的发展,有过辉煌,有过失落,但今日,碑林以新的姿态对她的历史进行着阐述……
兰州碑林,美丽如斯,以窗口的样子,把几千年来风云变换的甘肃以及陇原大地上的动人故事向外播撒,播撒……
关于兰州旅游心得体会和感想三
兰州百合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学名为“lilum davidi var unicdor cotton”因其地下茎 块由数十瓣鳞片相叠抱合,有百片合成之意而得名。百合是一种有较高营养保健 价值的蔬菜,有极高的食用价值。“兰州百合”含糖量高,粗纤维少,肉质细腻,还含有其它有益成分。喜半荫条件,耐荫性 较强。但各生育期对光照要求不同,前期和中期喜光照,尤其是现蕾开花期。如光线过弱,花蕾易脱落,但怕高温强光照。百合为长日照植物 ,延长日照 能提前开花,日照不足或缩短,则延迟开花。
百合为百合科 百合属中能形成鳞茎的栽培种群,多年生宿根 草本植物,味道美,又名野百合 、喇叭筒 、山百合 、药百合 、家百合等。百合在欧美各国主要作为花卉栽培,而我国栽培百合主要采收其鳞茎作为食用或药用。
百合原产亚洲东部的温带地区,中国、日本、及朝鲜野生百合 分布甚广。我国是野生百合资源分布最广的国家,从云贵高原到长白山区,到处都有它的踪迹,遍及南北26个省、自治区垂直分布在海拔200—3200米之间。中国有关百合的最早记载见于宋代罗愿 的《尔雅翼 》。书中说番韭就是百合蒜,并说:“百合蒜,根小者如大蒜,大者如惋,数十片相累,状如白莲花 ,故名百合花 ,言百片合成也。”关于百合之名,李时珍 说:“百合之根,以众瓣合成也。或云专治百合病 ,故名:“亦通”。
日本对百合的最早记载是公元642年 ,当时有把百合花作为供品献给天皇的记载。
欧洲历史 上百合的记载也很多。基督教的仪式上,百合花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花卉,特别是复活节 、圣诞节,百合花是作为纯洁少女的象征出现的。
法国从十二世纪起,将百合作为国徽上的图案。智利国徽 上也有一簇百合花,它是独立、自由的象花,也曾被西方人奉为圣物,有谚语说:“百合花赛过所罗门 的荣华。”就连中国古代大诗人陆游 也曾感慨:“芳兰 移取偏中林,余地向妨种玉簪。更乞两 丛香百合,老翁七十尚童心。”那由六枚花瓣组成的喇叭花型,优雅柔和,令人陶醉。
全国解放以后,兰州百合的发展经历挫折,终于得到发展。1974年,原兰州市委书记王耀华 曾在袁家湾村 现场召开市委会,把该村定为百合基地村,解决有关问题,促进发展。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以后,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干部、群众思想逐步解放,干劲越来越大,特别是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后,干部群众劲头更足,发展速度更快。截止1997年,仅七里河区百合种植面积以达到1.6万多亩,总产量700多万公斤,其中西果园乡 就大1万亩,450万公斤。
近年来,兰州百合走上了产业化的道路。兰州百合产业化建设是全市乃至全省农业产业化 发展的重点项目,是我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近几年在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兰州百合由我区重点支柱经济步入产业化轨道,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兰州百合面积初步扩大,99年留床面积达到22400亩,产量稳步增加。99年底产量达到850万公斤,销售渠道畅通、前景十分看好。产品以远销到全国各大城市及港、澳、台、东南亚、日本、韩国、美国等国家和地区。
关于兰州旅游心得体会和感想四
兰州市白塔山位于兰州市黄河北岸,海拔一千七百多米,山势起伏,有“拱抱金城”之雄姿。
古代,这里是军事要冲,山下有气势雄伟的金城关、玉迭关、王保保城;山上有层层峰峦,其中“白塔层峦”为兰州八景之一。
站在黄河南岸,举目北望,黄河铁桥,白塔山公圆建筑群,白塔寺浑然一体,尽收眼底,有“河桥远眺”之称。穿过黄河铁桥,白塔山一,二,三台建筑群,迎面耸立,飞檐红柱,参差绿树丛中,这是自一八年建圆时在坍塌的古建筑废墟上重建的 ,总建筑面积八千余平方米。这个建筑群把对称的石阶、石壁、亭台、回廊连贯一起,上下通达,层次分明,结构严整,是我国古代建筑中别具风格的建筑形式。如重叠交错的重檐四角亭、对立式的二台碑厦、砖木结构的三台大厅等,所有建筑物都配饰砖雕、木雕和彩画。
三台建筑群的迎面是白塔主峰,山势陡峭,古代建筑有“风林香袅”牌坊、罗汉殿、三宫殿等。
山顶的古建筑物有三星殿、迎旭客阁,凭栏远眺日出,放眼黄河,气象万千。
白塔寺,始建于元代,据
兰州旅游心得体会和感想 甘肃旅游心得(九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