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茶心得体会总结 红茶心得体会总结怎么写(九篇)
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得一篇好的心得体会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2红茶心得体会总结一
关键字
安化黑茶 价格 市场 竞争压力 茶园 劳动力
调查时间
7月28日—8月15日
调查地点
湖南省长沙市 益阳市安化县
调查对象
长沙市和安化县各黑茶专卖店 茶园 两地区的人们
调查目的
了解安化黑茶的发展前途及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并提出合理的建议
调查方法
抽样调查 问卷调查 网络调查 实地调查
调查人员 吴鸾云
注:共发放纸质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36份,网络有效问卷回收54份。
一、 调查分析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男性占62.86%,女性占37.14%,年龄在21-30岁之间的占31.8%,31-40岁之间的占32.7%,其余20岁以下和40岁以上各占一半。所受教育程度高中和本科各占30%。有61.3%的人每月收入在2500-5000之间,其余均匀分布在2500元以下、5000-8000元、8000元以上。
(二)关于茶叶的基本情况:
1.调查结果显示有60%的人经常喝茶,从不喝茶的人只占到3%,而这3%的人不喝茶的原因主要是没有适合的品种或感觉喝茶并没有什么作用,即使这样,喝茶显然已经成为了大部分人生活的一部分。
2.调查结果显示偏爱清香型和浓香型茶叶的占大多数,各占30%,而淡香型的稍微少点占20%。关于茶叶品牌,最多人熟知的就是红茶,占40%,黑茶占30%,而黄茶、乌龙茶、白茶、花茶等都只占少数,这就说明了黑茶品牌还是有很大的市场的。
当问到人们通常会选择什么品牌的茶叶时,铁观音成了首选,占了25%,接着便是普洱茶占了20%,而龙井茶、碧螺春、安化黑茶各占了15%,说明安化黑茶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需要把自己的品牌再打响。
3.有30%的人喝茶的目的是解渴和保健,25%的人是习惯,15%是提神,这说明了茶叶已经渐渐代替矿泉水成为人们解渴的工具。在专卖店和超市购买茶叶的各占了30%,而网购和在茶叶场地购买的只占了10%,并且他们购买茶叶的用途多数是用来自己家用和招待客人,只有少数是用来送礼或收藏。这说明茶叶经销商需要利用互联网这个便利工具来扩大自己的市场,茶叶场地也应该多做些活动来扩大知名度。
(三)关于安化黑茶的基本情况:
1.调查结果显示有84%的人喝过黑茶,而听过安化黑茶的占90%,购买过安化黑茶的占65%,这就说明虽然很多人听说过安化黑茶这一个品牌,可是购买过的人却大大减少,这其中的原因大部分还是因为安化黑茶的市场太狭窄,在长沙安化黑茶的专卖店也屈指可数。当被问到如果现在推出一款新包装的黑茶,有75%的人愿意尝试。而当提到黑茶时,55%的人会先想到安化黑茶,湖北黑茶和云南黑茶排第二占15%,四川黑茶10%,广西黑茶5%,湖南黑茶品牌最多人熟知的就是安化茶厂、临清源和边江源,各占了30%,白沙溪茶厂、益阳茶厂、乐道各占15%。
2.调查显示有40%的人选择安化黑茶的原因是因为安化黑茶功效好,30%的人是因为口感好,而只有10%的人是因为收藏价值高和够气派。有45%的人认为安化黑茶的降脂降三高、养胃护肝功效最有用处,38%认为膳食营养最有用处,减肥去腻和清热去火、排毒养颜分别是15%、35%、10%。这说明了当今人们选择一个产品最看重的还是它对身体的益处。当问到最能接受什么价位的黑茶时,62.3%的人选择了100-500元之间,也有20.47%的人选择500元以上,这也比较适合当代人们的生活水平。
3.调查显示有59.25%的人愿意接受新的黑茶品牌,也有2.65%的人无所谓。大部分的人是通过亲身体会或朋友介绍了解到新的黑茶品牌的,而只有8.75%的人是通过媒体广告了解的额,媒体是当代各个商家推销商品最好的工具,黑茶经销商也应该加大媒体和广告宣传。44.2%的人在选泽安化黑茶时最看重的是质量,42.58%的人看重的是价格,包装、品牌、服务和功效这几个看重的人都是24%。
关于黑茶的包装,有53%的人更倾向于木质的,这样显得更加的自然,而选择塑料包装的只有6%的人。
4.调查显示对安化黑茶的认识最多的就是产于湖南安化县的茶叶,占了78%,而安化黑茶历史悠久,具有降三高、减肥、安神和美容的突出功效有43.86%的人了解,至于安化黑茶口感醇和、汤色通透这个特点只有13%的人了解。这说明对安化黑茶完全了解的人还是太少,宣传力度不够。当问到安化黑茶在市场上规模会推广的话,需要加强哪些方面的工作时,58%的人认为要提高产品质量、提高服务水平,也有50%的人认为要加强广告宣传,还有41%的人认为要定价合理、多开展品茶促销活动。
5.最后当问到对安化黑茶的评价时,有20%的选择很好,比较好的有35%,一般的占15%,比较差和很差的各占5%,说不清楚的占15%,还有20%的人选择了其他。这说明在大部分的人心里安化黑茶还是有较好的口碑的,不过也有不足的地方,成长的空间还有很大。
二、总结和建议
在黑茶的发展道路上,多重因素制约,茶园建设阻力重重。
劳动力缺少。茶叶产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无论是老茶园的改造,还是新茶园的开发,无论是日常性管理,还是季节性采摘,都需大量的劳动投入。安化、桃江等山区都是典型的劳务输出地,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外转移,使得黑茶产业发展所需的劳动力得不到保障,影响了茶叶种植规模化问题的解决。 规模化困难。连片集中种植是黑茶产业产业化、集约化和规模化的必经之路,因为统一规划的连片集中种植不仅能减少劳动力的耗损,提高效率,还为机械化耕种以及搞茶园观光提供了可能,能大大提高综合效益。然而,我县目前的茶园种植基本还显得“小、散、弱”,规模化程度不够高。龚巨成说,究其原因,自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田、土等都分散到户,不便于连片集中开发。 管理粗放。茶树的种植必须要讲究科学、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才能有好收成。在安化,不少茶园为上世纪的老式茶园,很长一段时间处于无专人护理的状态,使得茶园种植密度稀疏、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茶园水利化程度低等问题得不到解决。
此外,基地建设滞后、行业竞争无序、市场开拓乏力、龙头企业培育和品牌建设能力不强等因素也极大的制约了安化黑茶产业的发展。因此,加大力度扫除
茶园建设发展路上的各种障碍,提高茶叶产量和质量尤为迫切。
黑茶产业覆盖面广,与大多数农户直接相关。黑茶产业的加快发展,直接惠及全县广大茶农、茶企、茶商,县乡财政也能从中受益。要确立黑茶产业的战略地位,真正把黑茶产业作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作为开发生态旅游的切入点来抓,抢抓当前的有利机遇,采取有力措施,促进黑茶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加快把安化打造成为国际国内名副其实的黑茶之乡和茶文化旅游胜地。
具体来说我有以下几条建议:
(一)加大政策支持
尽快建立和完善茶叶产业建设领导机构与工作机制,制定出台扶持黑茶产业发展的具体实施政策,高起点、高标准制定中长期和近期黑茶产业发展规划,分年度、有计划地予以实施,确保黑茶产业每年都有新的较大的发展。要继续向上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积极反映,争取国家和省、市对安化黑茶产业的重点扶持,将黑茶产业纳入相关经济发展战略规划。
(二)扶助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效应。
产业大,品牌影响大,才能有大的发展。目前,安化黑茶产业仍然存在企业小而多,品牌杂而滥等突出问题。历史经验表明,没有骨干龙头企业的带动和支撑,仅靠单纯的茶叶种植和小规模加工,黑茶产业不可能得到长远发展。要通过扶持发展骨干龙头企业来整合散小企业,整合杂滥品牌,整合黑茶资源,推动黑茶产业的龙头带动效应。
(三)引导全民创业。
加强市场引导,向茶农深入分析茶产业的市场和效益情况,使茶农对茶叶产业的发展前景想得到、看得见,并采取以奖代投等方式,对新扩建良种茶园给予补贴;鼓励荒山种茶,允许将天水田、高坎田、冷浸田等低产稻田改造成茶园;加强茶叶主产区交通、浇灌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改善茶叶生产、流通条件;加大对茶产业的信贷投入,对从事黑茶加工、流通的业主在税费收取、办证服务等方面提供方便和优惠;对发展黑茶产业作出重要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实行重奖等,充分调动茶农、茶企、茶商的积极性。
(四)推进产业化经营。
要大力推行“企业 基地”、“企业 基地 农户”等模式,鼓励和支持企业通过收购、租赁、入股、扶持等方式从茶农手中获得企业占主导地位的茶地使用权、经营权或管理权,建立完善“统一标准、集中连片、企业经营、农户管理、利益分成”的开发模式,使企业逐步建立和扩大自己的原料基地。努力提高茶产业的组织化程度。
(五)实施科技兴茶。
依托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抓好科技培训,技术引进和试验示范工作,培养一批种茶和制茶能手。以龙头企业、示范基地为载体,建立科技实验基地,重点抓好新品种选育、黑茶精深加工技术、贮藏保质技术、安全性评价技术、黑茶新用途以及加工工艺革新和新机械研发等重点项目的科技攻关。黑茶主产区、黑茶企业要加强与外地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合作,不断吸收、借鉴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黑茶产业从业者素质,为安化黑茶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2022红茶心得体会总结二
茶文化的定义及内涵 茶叶是劳动生产物,是一种饮料。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这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茶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科技教育、文化艺术、医学保健、历史考古、经济贸易、餐饮旅游和新闻出版等学科与行业,包含茶叶专著、茶叶期刊、茶与诗词、茶与歌舞、茶与小说、茶与美术、茶与婚礼、茶与祭祀、茶与禅教、茶与楹联、茶与谚语、茶事掌故、茶与故事、饮茶习俗、茶艺表演、陶瓷茶具、茶馆茶楼、冲泡技艺、茶食茶疗、茶事博览和茶事旅游等廿一个方面。 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茶的发现大约在公元前2737一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西汉已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茶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在晋代、南北朝时期,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人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在唐代茶文化便形成了。780年陆羽著《茶经》,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标志。其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人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干人社"等。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廷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绘国外使节。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徒,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在明清时期,茶文化得到了普及。此时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饮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微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到清朝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式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茶叶从1949年产的7500吨发展到1998年的60余万吨。茶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为我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1959年,全国名茶评比会中评选出了‘中国十大名茶’,包括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庐山云雾茶,六安瓜片,君山银针,信阳毛尖,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祁门红茶。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个以弘扬茶文化为宗旨的社会团体——"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陆羽茶文化研究会",1990年"中华人联谊会"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抗州成立,1991年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西湖乡正式开放。1998年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建成。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各地茶艺馆越办越多。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已开到第五届,吸引了日、韩、美、斯及港台地区纷纷参加。各省各市及主产茶县纷纷举办"茶叶节",如福建武夷山的岩茶节、云南的普洱茶节,浙江新昌,泰顺、湖北英山、河南信阳的茶叶节不胜枚举。都以茶为载体,促进全面的经济贸易发展
中国茶道
喝茶能静心、静神,有陶冶情操、去除杂念、修身养性之功效,这与提倡‚清静、恬淡‛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茶道‛是一种以茶为主题的生活礼仪,也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品茶,来修炼身
心。 中国的茶道有悠远的历史渊源,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当时社会上茶宴是一种很流行的社交活动。在唐宋年间,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饮茶仪程都很讲究,有了一些约定俗称的规矩和仪式,茶宴已有宫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宋代开创了「斗茶」,「斗茶」最早是以游艺的形式出现在文人雅士之间。在南宋末期日本南浦昭明禅师来到我国浙江省余杭县的经山寺求学取经,学习了该寺院的茶宴仪程,首次将中国的茶道引进日本,成为中国 茶道在日本的最早传播者。 吴觉农先生认为:茶道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因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手段。‛ 庄晚芳先生认为:茶道是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民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庄晚芳先生还归纳出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为:‚廉、美、和、敬‛他解释说:‚廉俭育德、美真廉乐、合诚处世、敬爱为人。‛ 陈香白先生认为:中国茶道包含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道引导七种义理,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中国茶道就是通过茶是过程,引导个体在美的享受过程中走向完成品格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茶艺:讲究环境、气氛、音乐、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等。茶道: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品味人生,达到精神上的享
红茶心得体会总结 红茶心得体会总结怎么写(九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