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教学口述心得体会实用 教学设计原理心得(五篇)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推荐设计教学口述心得体会实用一
【知识与能力】
学会认读并且书写“稚”“蓬”等生字词;有感情诵读诗歌
【过程与方法】
通过教师范读和指导书写掌握生字词;通过看图记忆尝试诵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歌的韵律美,感受儿童的天真形象,品味作者的轻松心情
【教学重点】赏析儿童的形象
【教学难点】感受作者的心情以及通过配图尝试诵读诗歌
看图诵读、教师范读、朗读法、小组讨论
(一)导入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导入。
同学们,童年的生活是美好的,一切又都是新鲜的,还记得你们初次学习事物的场景吗?同学们可以畅所欲言。(同学积极发言)
同学们都非常积极,你们学习的精神也是旺盛的,那么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一看这位小朋友,他呀,也是一位正在学习的小孩儿。(板书:小儿垂钓,胡令能)
(二)整体感知
(1)同学们翻开书本,借助工具书自行解决生字词。(时间5分钟,教师巡视)
(2)老师检查一下大家的学习成果。出示“稚”和“蓬”两个字检查读音并强调结构书写。
(3)教师进行范读,并请同学们归纳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用自己的话说)
明确:一个学习钓鱼的孩子,向路人遥招手,怕惊吓了鱼儿。
(三)深入研读
(1)诗中极力塑造了一位儿童的形象,我们就来看一看作者塑造了一位什么样的儿童形象。
1.仔细阅读诗歌前两句,同学们圈点勾画出描写儿童外貌的词语,并进行概括。
明确:蓬头——不打扮的自然形象;稚子——天真的孩童(同学举手发言)
2.那儿童的动作又是什么样子的?圈点勾画关键词语。
明确:学——学习的形象;侧坐——隐藏自己(点同学回答)
3.出示书中的配图,进行想象,用词语概括儿童形象。然后同学大生齐读前两句。
明确:这是一位天真、认真、小心、谨慎的儿童形象
(2)我们都能亲切感受到儿童形象跃然纸上,那么之后又发生了什么呢?让我们大生齐读最后两句诗句。
明确:怕路人惊吓了鱼儿,远远的打招呼给路人,让路人小点声。
(3)那同学们觉得那个字用得好啊?为什么呢?(小组讨论后派代表回答,教师总结)
明确:“遥”,将儿童小心谨慎的样子十足的展现了出来。
(4)那路人又因为这个而不高兴吗?(没有)那路人的心情是什么样子的呢?
明确:心情愉悦,而且对孩子还有喜欢的情感。
(5)那位同学能够读出这种感觉,请同学进行朗读,并进行表扬。
(6)在一起大声读课文,然后进行联想想象,结合图片能够诵读诗歌。
明确:最后达成能够初步有感情诵读,借助图片。
(四)拓展延伸
组织诵读比赛。
(五)小结作业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首有关儿童的诗歌,虽然说唐诗很多,但是描写儿童的还是很少的,同学们回去之后,搜集一首描写儿童形象的诗歌,我们下节课做分享。
整首诗歌的教学中,深刻把握了学生的直观特点,在解决了笔画和结构比较难的生字词后,通过老师范读,进行初次感受,其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深刻把握了朗读、诵读、配图诵读的多种方式,能让同学们能够尝试初次在课上进行诵读。另外我也将整首诗歌的重点放在了儿童的形象上合作者的思想感情上,在这方面讲解的比较细致。但是可能是因为课上过多的时间留给朗读和诵读,导致后面的小结比较仓促,使得整个教案头重脚轻,这是值得改进的地方,使得本课教学设计更加完善。
推荐设计教学口述心得体会实用二
《我用残损的手掌》是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写给祖国母亲的歌。想象中,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被日本侵略者蹂躏的国土,因为所描写对象的不同,诗歌前后两部分词语色彩和描写手法明显不同。作者突出的是手掌的触觉作用(同时也有视觉、味觉、嗅觉等感觉器官的作用),从而把较为广泛的描写对象相对集中起来,使之贯穿在“手掌的感受”这一条线索上,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诗人那发自内心深处的爱与恨、怜与悲、愁苦与希望。诗歌的描写对象虽多,但读起来却并不芜杂。
1课时
1、理解、积累“灰烬、锦幛、蓬蒿、憔悴、蝼蚁”等词语;
2、进行诗歌美读训练,在美读中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感情线索,体会诗人感情的变化,深厚的爱国情怀和不管艰难困苦坚持爱国信念的精神;
3、理解诗中“用残损的手掌”抚摸被日本侵略者蹂躏的国土地图而引发联想的构思,体会诗歌不同形象对
比的作用;
4、引导学生理性认识现代诗的特点,培养学生将诗歌的给养融汇运用在写作中的意识;
1、词语积累;
2、诗歌美读训练;
3、诗歌构思的巧妙,情感的深沉;
品读赏析诗歌语言,培养学生将诗歌的给养融汇运用在写作中的意识;
1、美读训练,以理论分析为依据,技巧示范为引领,小组合作练读为基础,最后达到全班赏读品悟的目标。
2、词语积累以及诗歌构思的巧妙、情感的深沉拟通过以下教学环节完成:
首先,布置预习,完成个人词语摘抄;
其次,课堂听写字词;
再次,将听写内容用大屏幕打出,进行不同层次的分析、梳理;
最后,借用大屏幕显示的诗人背景资料,引导学生最终完成对诗歌构思以及情感变化的把握与理解。
找出诗中典型句子,从词语选择(炼字)、修辞运用、艺术再现等三个方面,引导学生赏析诗歌语言,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1、美读教学法:在较为理性的诵读指导中,引领学生感悟诗歌之美;
2、小给合作探究法:在小组范围内,借助同伴的帮助,完成对诗歌的赏析;
3、讲解点拨法:创设情境及恰当问题引领学生领悟诗歌语言的魅力;
一、情境导入
“撑着油纸伞,独自/徘徊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这是现代著名诗歌《雨巷》的开篇。彳亍、徘徊、彷徨、凄婉迷茫,如梦如幻的“我”;冷漠、凄清、惆怅、寂寥静默,如烟如雾的“雨巷”:这一切让当时略显寂寞的现代诗坛为之倾倒,也让当时尚属无名之辈的戴望舒一举成名。丁香、雨巷也自然而然地成了他的符号,让他从此成为大家所熟悉的“雨巷诗人”.
然而,奇怪的是,戴望舒本人似乎并不喜欢这首让他一举成名的诗作,在他早年的自选集中,这首诗甚至没有被他选入。那么,这是为什么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另一首代表作品《我用残损的手掌》,一起来品味、探究。
二、美读初品
1、启发指导
古人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毛诗序》中的这段话,是我国古典诗论中有名的一段文字。它不仅精辟地揭示了“诗歌主情”的本质,而且暗示了我们诗歌的美读之法:原来,古人的诗,是要说出来,叹起来,唱起来,歌起来,甚至于要手舞起来,脚跳起来,辅之以鲜明而得当的肢体语言的。具体而言:
既主情,朗读时需“倾注情感”,也即与诗人产生共鸣;
既嗟叹,朗读时需重视叹词,注意它的表情达意的作用;
既咏歌,朗读时需把握节奏和旋律,甚至于力度,速度,音色等。
这些都是音乐的基本要素。音色,作为声音的感觉特征,因人而异,无法改变。除此之外,朗读时诗句处理,力量的强弱,语速的快慢,重音的有无,拖音、颤音的使用,都是可以自行调节,可以自己把握的。
同时,就整首诗而言,情感的起伏如何处理,也需用心思考!是水平,高起高落,低起低落;还是上行,低起高落,抑或另外的呈现,高起低落?朗读的旋律更不可忽视,它是美读得以最终实现的整体规划。
既手舞足蹈,朗读时需设计动作、表情,借肢体动作来以视觉冲击来强化朗读效果。
其实,美读并不神秘啊!它的实现是有章法的。现在,让我们先听本课的朗读录音,初步体会情感,领悟诗意的同时,揣摩朗读者对诗句的美读处理。
2、练读品味
美读本身就是朗读者基于自身积淀的再创造。下面,我们也要进行美读的设计与尝
试了。请听老师的安排:
?四人小组合作,进行美读的设计和尝试;
?推荐一人朗读,为朗读者;其余三人设计,为策划者;
?可以模仿录音朗读,更提倡突破录音,读出自己的特色来,体现个性化的朗读再创
造;
?先在小组内试读,倾听,改进,5分钟后,一起分享。
3、品读欣赏
讨论很激烈,朗读也很投入。现在,哪个小组主动分享你们的合作成果?
三、再读赏析
1、听写字词
2、倾听、朗读、反复的揣摩中,想必大家对诗歌的情感内容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更是形象的艺术。那么,就让我们从意象入手,进一步来赏析这首诗。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听写的这些词。
残损手掌土地灰烬血泥
湖家乡春天繁花锦幛嫩柳枝芬芳荇藻水微凉
雪峰彻骨
水夹泥沙
水田新生禾草细软蓬蒿
岭南荔枝花寂寞憔悴
渔船苦水
无限的江山血和灰
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蓬勃生春
恋人柔发婴孩手中乳
爱希望太阳春苏生永恒
1、这些词语或短语,它们的排列,并没有打乱,而是与诗行中出现的顺序完全吻合,现在让我们从几个角度来审视观察这些词语。
从词性的角度,它们大概分为哪两类?
明确:形容词和名词
2、请找出其中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
明确:名词性词语有:
手掌土地灰烬血泥
湖家乡春天繁花锦幛嫩柳枝荇藻水
雪峰
水夹泥沙
水田禾草蓬蒿
岭南荔枝花
渔船苦水
无限的江山血和灰
恋人柔发婴孩手中乳
爱希望太阳春
3、这些事物充满了鲜明的地域色彩!那么,它们的所
设计教学口述心得体会实用 教学设计原理心得(五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