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案服务心得体会如何写 服务案例感想怎么写(6篇)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最新心得体会范文大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推荐个案服务心得体会如何写一
邬意韬,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小男孩,有很强的记忆力,学知识很快。他从小跟姥姥在一起生活,老人对孩子照顾地无微不至,从不放手让孩子自己去玩,对孩子百依百顺,老人没有文化。孩子父母虽然都是机关工作人员,但对孩子的教育却顾及甚少,对孩子缺乏必要的指导,多方面的因素导致了孩子在心理方面存有明显的障碍。
二、观察时间:20xx年3月2日——3月31日。
三、存在的问题。
1、心理脆弱。
在幼儿园,小朋友不小心碰了他,就放声大哭;小朋友跟他开玩笑,说姥姥不来接他,他也哭。
2、自理能力差。
老师让小朋友学着叠被子,他不会叠,也哭;让他学着做值日,他说不会,让他跟小朋友学,他也哭。
3、不会和小朋友交往。
在幼儿园,和小朋友交往很少,不爱跟大家说话,自己坐一边,不肯参加班里的活动;大家玩玩具,他想玩,却不敢跟大家在一起。
四、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
1、遗传因素。
据的邬意韬姥姥讲,邬意韬的妈妈小时侯也是这样胆小,很怕羞,长大后就改掉了原来的毛病。
2、后天的教育环境。
老人对孩子照顾太多,生活技能方面缺乏必要的锻炼,导致他自理能力差;再加上周围同龄小伙伴少,很少和孩子在一起,使他不知道如何跟大家相处,遇到事情总想着让姥姥帮忙,姥姥不在身边,他便不知道如何是好,只能用哭来发泄心中的不愉快。
五、采取的措施。
1、做好家长工作,请家长在家多给孩子锻炼的机会,给他自由支配的时间,让他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锻炼孩子基本的生活技能,让孩子多和同龄人在一起,学习必要的交往技能。
2、为孩子营造宽松和谐的生活氛围,给予必要的心理支持。
由于邬意韬心理比较脆弱,我在班中提议小朋友们不要吓唬他,应该多帮助他。孩子们都非常有爱心,经老师一提醒,和邬意韬开玩笑的少了,和他争玩具的几乎没有了。
3、发扬其长处,树立其自信。
根据邬意韬记忆力非常好的条件,平时在组织教育活动时,我们经常给他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让他复述故事,请他朗诵儿歌,慢慢地他主动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提高了。
4、教师给予个别指导。
由于邬意韬生活技能比较差,在平时老师经常给予个别指导:教他如何叠被子,如何做值日,如何整理自己的物品。
六、教育效果。
两个月以后,邬意韬有了明显的进步。
1、他已不需要别人的帮助,能自己叠被子,能心情愉快的做值日,自理能力有了较明显的提高。
2、他开始和小朋友交往,并学会了一定的交往技能。偶尔与小朋友发生争执,他也学会了克制,不再掉眼泪,初步学会了与人合作。
3、能比较主动的参与到班级的各项活动中来,做事不再缩手缩脚,自信心有了明显提高。
看到孩子进步这么大,邬意韬的奶奶无比感激,我们也倍感欣慰,没有什么比孩子的进步更值得我们骄傲的了。从中我更坚信了这一点:没有教不好的孩子,没有不会教的老师。只要你用心了,所有的问题都将会迎刃而解。
推荐个案服务心得体会如何写二
姓名:赵某
性别:女性
年龄:28岁
婚姻状况:已婚(同龄丈夫张某,并有一个7岁的女儿孩子)
教育程度:初中毕业
家庭背景:父母都是普通农民,在农村务农。
职业经历:初中毕业之后,外出南方打工3年,之后回农村结婚生子。 性格特征:勤劳孝顺,坚强独立,但是多愁善感,偏执多疑。
婚姻观:认为夫妻双方白头偕老的婚姻是最美满的,坚持夫妻彼此包容、理解和忍让的相处之道。
生育观:案主出生在一个多子女的农村家庭,在小学以及初中都是班里的优等生,但是由于家里兄妹比较多,家境贫寒,她在初中毕业之后被迫放弃了继续求学的机会,转而外出打工,补贴家用。这些经历使她深刻体会到了养育多个子女的艰难,而且案主在南方发达城市打工时,看到了城市家庭中优生优育的种种好处,这些都坚定了案主只生一个孩子,把家里所有资源都集中到一个孩子身上的想法。
1、内容提要
案主结婚后所在的家庭是一个由案主夫妻、公公婆婆以及案主女儿所组成的主干家庭,由于丈夫是家里的独子,而深受中国传统文化“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生育思想观念影响的公公婆婆非常希望自己家里拥有孙子来继承香火,所以,自案主结婚以后,公公婆婆一直希望她能为家里生一个男孩儿。刚开始婆媳相处十分融洽,婆婆对她是好言相劝,但是在她生过女儿并表示不想再生育之后,婆婆对她的态度经历了耐心劝导到冷眼相待,直至最后口角相争,拳脚相向、家庭暴力产生的过程。
2、案主陈述
在我生孩子之前,丈夫还有公婆对我都挺好的,丈夫经常在外地打工,我和公公婆婆在家里种几亩地,我们还养了十几只羊,这样除了平时生活上的一些日常开资之外,还能存一些钱,经济上还算过得去。丈夫虽然在外地,但会经常回家,我们夫妻感情很好。而公公婆婆经常夸我贤惠孝顺、善于持家,我也觉得他们也比较勤劳能干,踏实节约,遇到事情我们总是互相理解、包容,所以我们之间相处的很融洽,很少发生矛盾。
结婚一年之后,我生下了女儿,她很可爱,我很爱我的女儿,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教育她,并且让她以后能够接受和城里孩子一样的教育,考上好的大学。所以我不想再生第二胎,就像城里一样集中精力养好一个孩子。况且家里的经济条件也不是很好,虽然丈夫在外打工,家里也种了几亩地,养了些羊,但是随着公公婆婆慢慢老去,而且公公又患有糖尿病,每天都离不开药,孩子也在不断长大,以后花钱的地方还很多,我觉得如果再生一个孩子,我们的压力会很大,还不如把一个孩子养好呢。但是公公婆婆一直想让我生一个男孩儿,因为我丈夫是独子,所以在生完孩子之后,他们经常劝我再要一个孩子。我把自己不想生育的想法告诉他们,并且劝他们说城里的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而且城里的孩子都很聪明、懂事。但是公公婆婆包括我的丈夫都不能接受没有男孩儿的家庭,他们想了很多办法让我生一个男孩儿,刚开始他们努力劝导我,我不同意,后来他们就对我冷眼相待,经常故意找我的麻烦,我们常常因为一些生活琐事发生激烈争吵,有一次丈夫还动手打了我,而且公公婆婆
对此也不管不问?
现在我很痛苦,在这个家里我已经感觉不到幸福了,最近丈夫在外打工,很少回家,每次回家对我也很冷漠,而且他也很少给家里寄来钱,我们之间感情已经很浅,只是靠孩子维系罢了。公公婆婆因为我不同意再次生育,对我的怨恨很深,我们之间常常因为一些琐事争吵,每天都没有快乐可言。丈夫现在经常喝酒,回家就打我,有时候我会想到与其这么累,还不如死了了算了,但是每次想到自杀,就会想到不能让孩子没有妈妈,所以我必须活下来好好照顾孩子。现在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我试着去和公公婆婆静下心来好好谈谈,但没有任何成效,好像我们之间的矛盾太深了,已经无法弥合。但是我又不想离婚,因为我想让孩子生活在一个健康正常的家庭里面,再说这么多年我为这个家也付出很多,也体会过来自家庭的幸福和温暖,对这个家有很深深的感情,我不想轻易的放弃这个家庭,更何况我对再婚的家庭是没有任何信心的。
1、家庭问题:家庭比较不和谐,时常会与家人吵架。赵某与婆婆思想观念不太一样,时常因为生孩子的事情发生争吵。
2、心理问题:赵某心理比较消极,多愁善感,对于家里的矛盾,自己无法承受的时候,还有轻生的念头。
3、人际关系问题:赵某性格有些偏执、多疑,与周围的人人际关系一般。但是与丈夫和婆婆的关系比较紧张
4、经济问题:由于赵某打工回家以后一直待在家里没有什么工作,并且她的丈夫在外打工没有贴补家用,除了种几亩地和养一些牲畜之外,家中没有其他经济来源,经济状况较为紧张。
5、婚姻问题:由于丈夫在外打工,最近很少着家,两人关系不是很好,经常因为小事吵架。婚姻也不太稳定
赵某家庭不和谐,是伴随着婆媳之间关于生孩子的问题出现的。赵某小的时候家境困难,使得她上完初中之后就不得不外出打工,为家庭减轻负担,也正因为如此,案主深刻体会到了经济条件对于一个家庭是多么的重要,她也为自己不能继续上学而感到遗憾。赵某的心理问题也可能是由于从小父母忙碌,缺少对她的关爱,再加上过早的外出打工,对于为了保证自身安全,自身建立起了防范意识,并且多疑的心理日渐表现出来。赵某人际关系紧张很大程度上是她自身的问题,总觉得身边的人都不友好,而且她本人也有些以自我为中心,偏执表现明显。婚姻问题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丈夫的态度,她觉得丈夫不理解她,还打他,所以对丈夫失去了信心,两人婚姻陷入困境。
(一)理论模式: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和结构家庭治疗法
(二)理论假设:
(1)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理论假设:
1、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认为个体的发展受到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而且这三个方面的因素又相互作用、共同影响求助者的成长过程。因此,不能简单地把求助者的问题视为有某个或某方面因素导致的,它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该模式借用了系统理论的概念“人在情境中”,即把求助者放到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去认识,通过了解求助者所处的环境把我求助者的问题。
2、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认为,导致求助者的人际关系失调和心理困扰的原因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第一,求助者早年未被满足的欲望或者未被解决的情绪冲突压抑在心中,经常干扰求助者当前的生活,妨碍求助者的人际关系适应。第二,当前的社会环境的压力过于强烈,是求助者早年未被解决的问题表现出来,从而导致求助者的行为出现偏差。第三,求助者的问题还有不良的自我功能和不良的超我功能相关,在这些不良的自我功能和超我功能的影响下,求助者对外部环境的认识能力以及对自己情绪的控制能力减弱,最终导致心理困扰和人际关系的失调。该模式强调,在分析求助者的问题时要把求助者问题产生的背景和现状结合起来考虑。
3、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对人际沟通十分重视,认为它是保证人际互动有效进行的基础。该模式强调,人际沟通会影响求助者的家庭关系和求助者的社会角色的扮演,对求助者的超我和自我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该模式认为,求助者的自我功能的强度、自我防卫机制和知觉等都是影响其人际沟通技能形成的重要因素。
4、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认为,每个求助者都是有价值的,他们都具有发展自己的潜能,知识为开发而已。因此,该该模式指出,开展心理与社会治疗工作的目的就是要挖掘求助者的潜能,使求助者健康的成长。
(2)家庭
个案服务心得体会如何写 服务案例感想怎么写(6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