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的树范本 老家的树是什么顺序写的(7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老家的树范本一
重回老家,这是老家给我的印象。它不是我记忆中的老家了,它变得落寞,好久无人居住了。时光毫不留情的让它蒙上灰尘,我耐心地来回掸尘,可小小的鸡毛掸子仿佛力不从心,它哪儿掸得去偌大的空屋里我记忆的灰尘呢?
我没来这里两年了,连我的床、我的书桌都不一样了。过去我和姐姐在床上打滚,在桌上刻字,倒挂金钩地看电视,都没人管。我们把自己反锁在屋子里,饶有兴趣地玩下棋,任凭大人在门外怎么在呐喊、拍门,我们也无动于衷。那时候,哪还知道什么叫懂事,什么叫听话呢?我们只知道尽管玩去,尽管疯去,尽管做什么幼稚可笑的事,尽管说什么天马行空的话,又哪想到以后呢?哪里想到以后一切都盖上灰尘呢?我只看见桌上用蓝水笔刻下的一个“早”字,也是那时候仿效鲁迅先生弄着玩的,此刻孤零零的,竟有些触目惊心。
能搬走的都搬走了,什么电视、电脑,都在新的居所里安居了。我走到阳台上,连曾经种下的三叶草盆栽也不见了。那时候我们多少喜爱它呀,在阳光下的淡紫色花蕾,天真地萌芽,长出一簇又一簇。可现在,它留着些什么痕迹呢?三叶草它死了……
我下了楼,全身被灰尘弄得脏兮兮的,我觉得不认识老家了,过去的喜怒哀乐像老相册里的照片被紧紧地压在箱底,作为珍藏的回忆,不愿示人。人总是要长大的,要会适应新的环境:我在新家过得很好,但我不认识老家了,老家的邻居也未必还记得我。
我出门的时候,看到邻居阿姨家昔日瘦弱的黄狗变得威武雄壮,目光炯炯了,它不友好地向我吠叫。它哪里记得我小时候曾跟它那样亲切地嬉闹呢?到邻居阿婆的小卖部里,她竟笑眯眯地问我:“小孩,你叫什么名字?”她也许也忘了,我小时候与她很熟,她常唤我的名字,我买包话梅,她也硬免费塞给我一瓶汽水。
大家不记得我了,全怪时间,是时间让我不认识我的老家,让大家淡去对我的记忆,我带着回忆与失望离开了。
关于老家的树范本二
con1();
在我的老家,最常见的果树要数杮子树了,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爷爷家的门前就有一棵杮子树,从我记事起那棵杮子树就已经存在了。小时候我是和爷爷在一起生活的,柿子树也陪着我一起成长。
每当春天的时候,细雨绵绵,杮子树的树叶在春雨的滋润下成长,在春风中左右摇摆,仿佛一只只蝴蝶在随风翩翩起舞。
夏天里,每当太阳像火炉一样烘烤着大地的时候,爷爷总是喜欢带着我在杮子树下乘凉,我和小伙伴们也时常在树下玩耍,枝叶茂密的杮子树就像一把绿色的遮阳伞,带给了我们清凉。慢慢的,杮子花儿谢了,长出了一个个圆圆的、青青的小果满分作文网https:///实。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杮子树上的杮子也在一天天地成长,秋色渐浓,随着杮子树上的叶子渐渐凋落,露出一个个杮子,站在远处看树枝上挂着一颗颗红彤彤的大杮子,就像挂满了红灯笼。这是我最快乐的时候,因为很快就能吃上香甜可口的杮子了。
冬天来,北风吹,雪儿飘,杮子树的叶子都掉光了,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雪儿还给他披上了一件洁白的衣服,但柿子树依然倔强地挺立在北风中,等待着春天的到来。
就这样,杮子树在季节的交替中贡献了自己的所有,却依旧挺拔,就如一生勤劳的爷爷,他们一起见证我的长成,激励我的成长。
关于老家的树范本三
古大槐树,又称洪洞大槐树,位于洪洞县城西北二公里的贾村西侧的大槐树公园内,这里洪洞虽然没有什么宏伟的建筑,但是不论严寒的冬天,还是酷热的炎夏,游客络绎不绝,有的赋诗题词,抒发“饮水思源”之幽情,有的仰望古槐,盘桓眷恋,久久不肯离去。
元朝末年,元政府连年对外用兵,对内实行民族压迫,加之黄淮流域水灾不断,饥荒频仍,终于激起连绵十余年的红巾军起义。元政府予以残暴的镇压,争域夺地的殊死之战时有发生,两淮、山东、河北、河南百姓十亡七八。元末战乱的创伤未及医治,明初“靖难之役”又接踵而至。冀、鲁、豫、皖诸地深受其害,几成无人之地。在元末战乱时,蒙古地主武装察罕贴木儿父子统治的“表里山河”——山西,却是另外一种景象,相对显得安定,风调雨顺,连年丰收,较之于相邻诸省,山西经济繁荣,人丁兴旺。再者,外省也有大量难民流入山西,致使山西成了人口稠密的地区。明朝灭亡元朝后为了巩固新政权和发展经济,从洪武初年至永乐十五年,五十余年间组织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
晋南是山西人口稠密之处,而洪洞又是当时晋南最大,人口最多的县。据记载,明朝时在洪洞城北二华里的贾村西侧有一座广济寺,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僧众很多,香客不绝。寺旁有一棵“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汉槐,车马大道从树荫下通过。汾河滩上的老鹞在树上构窝筑巢,星罗棋布,甚为壮观。明朝政府在广济寺设局驻员集中办理移民,大槐树下就成了移民集聚之地。
晚秋时节,槐叶凋落,老鸦窝显得十分醒目。移民们临行之时,凝眸高大的古槐,栖息在树杈间的老鹞不断地发出声声哀鸣,令别离故土的移民潸然泪下,频频回首,不忍离去,最后只能看见大槐树上的老鹤窝。为此,大槐树和老鹤窝就成为移民惜别家乡的标志。“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这首民谣数百年来在我国许多地区广为流传。(据我老家的村民说,我们村就是那个时候从大槐树迁移出来,以充实北部边防的,村里的家谱也正是从那个时候记起的。)
明初从山西洪洞等地迁出的移民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山东、北京、安徽、江苏、湖北等地,少部分迁往陕西、甘肃、宁夏地区。从山西迁往上述各地的移民,后又转迁到云南、四川、贵州、新疆及东北诸省。如此长时间大范围有组织的大规模迁徙,在我国历史上是罕见的,而将一方之民散移各地,仅此一例而已。明政府推行移民垦荒振兴农业的政策,虽然其目的是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但客观上缓和了社会矛盾,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逐步得到恢复,边防巩固,社会安定。
民国二年,宦游山东的贾村人景大启告老还乡后,集资修建了碑亭、茶室等。碑亭建在原来的古大槐树处,亭虽不大,但雕梁画栋,飞檐斗拱,精巧玲珑。亭中竖立青石碑一座,刻有“古大槐树处”五个隶体大字。碑亭背面,刻有碑文,简述移民事略。亭前靠西一侧,建有茶室三间,以备寻根游人歇憩品茗,茶室楣匾题字为“饮水思源”。碑南二十余米处建有牌坊一座,横额雕刻着“誉延嘉树”,另一面刻有“荫庇群生”。八十年代初,洪洞县政府重修并扩建了大槐树公园。
在这里还流传着一些有关迁徙的故事。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命山西巡抚张锡銮率卢永祥第三镇兵进攻山西革命军,所到之处肆意抢掠。到洪洞后,士兵来到古大槐树处,纷纷下马罗拜,互相传言:“回到
老家的树范本 老家的树是什么顺序写的(7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