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论《金刚经》要义

来源:互联网作者:editor2024-02-019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是经的全名,由姚秦时代的三藏法师鸠摩罗什所译,系《大品般若》六百卷中第五百七十七卷。般若经流传在中国古代最初是在汉灵帝时,由天竺竺佛朔月支人支楼迦谶所译的《道行经》为弘传之始。汉译《般若经》共744卷,故佛说般若较其它经时间多。

  般若是梵语,汉译为智慧,在五种不翻中是尊重不翻。那么般若究竟是什么呢?佛说:“般若是出生诸佛之母。”所以一切经典以她为根本,不明白般若就无从了解佛所说的一切法。佛陀体悟了无限宇宙的真相,所以能自在说法,如瓶泻水,滔滔不绝,智源无尽。然而般若又是不可用语言文字及思想表达的,她离相绝言,真实无虚,如宝莲而微妙香洁,垢秽邪恶莫能接近,或形容她如虚空能容万物而无所障碍。作为空王,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令一切众生入佛之知见。本经就是佛陀用般若生慧思想来阐述一切法空无自性,不过随缘应现而已,以扫荡一切情见,从而论证实相无相的金刚般若空理。下面就经文主要意义加以论述。

  一、道在日常生活中

  本经《序分》说法因缘是描写佛陀在食时搭衣持钵与常随弟子步行入舍卫城次第乞食,然后回祗园精舍膳毕,洗足已,结跏跌坐的日常生活小事。小事为什么说得那样详细呢?因为佛的境界就在这里,日常生活就是佛陀的涅梨境界,连举首投足乃至一切举止言谈无非是佛陀般若妙慧的运用。所以佛陀的举止端肃之仪态能使人肃然起敬,步行的风度是那样的庄重,气质是那样富有魅力。可以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所以能摄取一切众生而甘愿五体投地的慕拜。

  如来示范的日常生活正是如来“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的境界,其中也是戒、定、慧三无漏学的体现。如说佛的过午不食是戒,跌坐是定,般若观是慧,所以如来的三无漏学在行、住、坐、卧中,具足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岂不闻说:“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正是如来在日常生活中无住涅槃的境界。

  在如来的示范中,我们从中体悟;道在日常生活中。日常生活虽不是道,但悟道却不能离开日常生活,若众生开发了本有的金刚般若智慧,就能在一切事相上见道,在一切处坐道场。《楞严经》说;“于一毫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轮。”正说明道的普遍意义。只要你通达了性空的原理,离开一切相的分别执著,那么二六时中都在道中。就好象禅宗古佛陀在食时搭衣持钵与常随弟子步行入舍卫城次第乞食,然后回祗园精舍膳毕,洗足已,结跏跌坐的日常生活小事。小事为什么说得那样详细呢?因为佛的境界就在这里,日常生活就是佛陀的涅梨境界,连举首投足乃至一切举止言谈无非是佛陀般若妙慧的运用。所以佛陀的举止端肃之仪态能使人肃然起敬,步行的风度是那样的庄重,气质是那样富有魅力。可以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所以能摄取一切众生而甘愿五体投地的慕拜。

  如来示范的日常生活正是如来“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的境界,其中也是戒、

论《金刚经》要义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是经的全名,由姚秦时代的三藏法师鸠摩罗什所译,系《大品般若...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