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教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及反思(7篇)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最新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教案(精)一
人教版新课标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
本课的教学思路基本上可分为“阅读期待”—“阅读理解”—“阅读反思”三大步骤,其中“阅读理解”是主体。阅读理解又大致可分为三个层面:字面上的理解是浅层次的,内容上的理解是深层次的,人物个性化语言的理解则带有欣赏意味。
1、文本分析: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古代历史名著《战国策》中的名篇,文字易懂,语句流畅,人物生动,故事性强,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教育意义,便于课堂上反复诵读,宜于在为人处事、交际修养等方面启迪学生心智,适合初中文言文教学。
2、学情分析:初中是学生学习、积累文言字词的黄金时期。儿童在小学阶段初步形成了现代书面语的语感,初中则应加强文言文的语料积累,培养文言文的语感,因此初中文言文教学应将语言解读、语料积累放在首位。
3、课标参照:关于文言文阅读的阶段目标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对于阅读教学有这样的建议:“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一、教学目标:
⑴ 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⑵ 引导学生探究课文的思想内涵,欣赏邹忌讽谏齐王的语言艺术。
⑶ 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丰厚,从中汲取民族文化的智慧。
(分析:教学目标为递进式的三个教学层面。“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是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体现了“三维”教学目标中的“知识与能力”维度;“探究课文的思想内涵,欣赏邹忌讽谏齐王的语言艺术”是对文本作深层次的解读,体现了由表及里的学习过程和对语言方法的学习;“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丰厚,从中汲取民族文化的智慧”是由文本拓展出更开阔的文化视野,使学生从感情上亲近中国传统文化,热爱自己的母语,体现了语文教学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追求。目标⑶可能显得有些虚泛,但这正体现了语文潜移默化、熏陶感染作用的特点,在教学中提供更多的背景资料,联系生活现实,使这一目标虚中有实。)
二、教法、学法
1、通过反复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把握人物性格,深入理解故事的思想内涵。
3、通过研读体味、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
三、教学步骤
1、导入:讲故事,引入文章背景。
“我国古代有一位国君,只知道吃喝玩乐,不理朝政,不管朝中大臣如何劝说,他依然我行我素,国家也一天天地衰落下去。有一天,来了一位琴师,听说国君爱听音乐,特赶来助兴。国君非常高兴,马上召见了他。可这位琴师,调试好了琴弦,两手抚在琴上,就是不开始弹,而是向国君讲了一大通弹琴的道理。国君一听琴师懂得这么多,更想听他弹奏一首曲子了。琴师却慢吞吞地说:‘我一时半会没弹,您就急成这样,大王,您是治理国家的,国家在您手中就好像琴在我手中,您抚着国家这张大琴,几年来没有弹奏一曲,难道人们就不着急吗?’国君恍然大悟。于是拜琴师为相,勤于治国,终于使国家强盛起来。
同学们,你们知道故事中的人物是谁吗?他们就是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和丞相——齐威王和邹忌!你们都想知道和你们生活在同一片热土上的两千多年前的古人的生活情景吧?好,那么今天让我们一起上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战国,去领略发生在他们之间的另一个精彩故事吧!”
(分析:导语吻合初中学生喜欢了解历史的心理,并且暗扣课文的比喻说理艺术,还附带介绍了课文的时代背景。目前的阅读教学有“理念先入”的倾向,往往在学生阅读文本之前,通过预习题、教学目标展示、课文导入语等预读环节,对文章的内容做过多的暗示,削弱了学生亲身阅读的实践力度,限制了学生自主阅读的思维空间,这样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课文的导入语主要目的在于制造阅读期待,激发阅读兴趣,但又要保护学生初读文本的个性化阅读的第一印象。)
2、读准字音,读清句读,把握文意。
⑴ 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大声自由朗读课文,把不理解的字词画记下来,并尝试用一两句话概括故事大意。
⑵ 提名朗读,学生评价,互相正音。
⑶ 正音练习(多媒体课件)。
⑷ 小组合作学习,质疑问难。
⑸ 句读辨析(多媒体课件)。
⑹ 疑难句子解读(多媒体课件)。
⑺ 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3、读出思想感情,探究人物性格。
⑴ 分角色朗读(小组合作,探讨人物性格及人物对话的语气)。
⑵ 给连环画(根据课文内容制作)配音(多媒体课件)。
⑶ 自由评议。
4、读出智慧,欣赏邹忌的说理艺术。
⑴ 课堂讨论:
邹忌的规劝艺术妙在哪里? 他为什么要用设喻说理的方法来规劝齐王?总结邹忌说理特点,设喻说理的好处。
⑵ 梳理文章结构。
⑶ 阅读反思:解题并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谈收获。提问:学了这篇课文之后你有什么收获?
(分析:借助“分角色朗读”来探究人物的思想感情,最后“谈收获”,更顺理成章,符合认知逻辑;学生讨论收获将会从思想内容和说理艺术两个方面展开,思维的空间更大,对文本的利用更充分。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反思自我,联系生活实际。)
5、课后作业:背诵全文。
(分析:本设计的语文学习活动大致有:听故事了解背景、参照注释读课文、概括文章大意、推荐朗读并评议、正音练习、同伴互助质疑问难、句读辨析、特殊文言句式翻译、齐读课文、小组讨论揣摩人物语气、分角色朗读、给连环画配音、讨论设喻说理、归纳文章结构、谈收获等,其中朗读是主打项目,贯穿始终。“读”是手段,通过“读”理解文意,借助“读”展开探究,在“读”中提高阅读质量。设计活动还要充分利用学生资源,组织合作学习,使同伴互助,相互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最新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教案(精)二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古代历史、散文名著《战国策》中的名篇,文字浅显,故事具体,人物形象突出,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教育意义,语言艺术上有极高的成就。邹忌作为齐国的谋臣、策士,他的说话艺术在这里淋漓尽致地得以发挥,他进谏齐威王,齐王欣然采纳他的意见,齐国出现了大治。不动一兵一卒,不费一枪一炮,就能使燕、赵、韩、魏皆朝于齐。
九年级学生对文言文的基本学习方法有一定的掌握,第一节可是已对本课的字词句及文章内容进行了梳理,同时在前几个单元的学习中已经对人物形象方法刻画有了一些把握。但是九年级学生学习压力大,他们未深入接触社会,人际交往能力较差,通过这课学习邹忌的说话艺术,来培养他们在为人处事、交际修养等方面的能力。为此根据这学情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
1、通过探讨本文记叙的故事,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把握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人物品质。
3、学习理解邹忌的讽谏艺术。
4、引导学生学会委婉劝说别人的能力,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
1、教学重点:
体会邹忌的讽谏艺术,体会人物优秀品质。
2、教学难点:
a、培养学生正确的人际交往能力。
b、培养学生懂得时刻保持清醒头脑、懂得虚心接受别人意见。
3、教学方法:
现实生活中我们用各类语言形式与人交流、沟通、表达自己的心声时,要想自己的话让别人愿意听,听起来顺耳、舒服,其实并不容易。对文言文的教学,我们有时太过于纠缠字、词、句等文言语法、句法方面的内容,而疏于文本本身所传达的思想、文学等艺术魅力。感此,以学生实际因才施教,来进一步开发学生的语言潜能。这节课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教学法来完成教学任务:
1、多媒体教学法
2、创设情景的教学法
3、自主合作探究法
4、说教学过程:
a、导入新课:唐朝名臣魏征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今天我们就将去领会齐国谏臣邹忌的讽谏艺术。
b、复习巩固旧知
1、掌握下列字词
2、翻译下列句子
3、复述故事情节。
形貌昳丽:光彩美丽朝服衣冠:穿
孰视之:同熟仔细美我:以......为美
私我:偏爱王之蔽甚矣:受蒙蔽
面刺:名词作状语当面间(jiàn)进:偶尔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c、自学课文、把我文章内容
1、邹忌为什么要向齐王进谏?
2、邹忌是如何向齐王进谏的?
3、从结果看齐王听从邹忌的谏言吗?结果怎样?
邹忌在与徐公的比美中,在与妻妾客人的对话中,在当面与徐公的比较,以及在自己暮寝的思考后觉得自己受了蒙蔽。因此推己及人,立刻想到君王也受到了蒙蔽,因此进谏。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的向威王进谏,而是通过自己的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的进谏。
d、探析人物形象、
e、分析邹忌的讽谏艺术
1、邹忌成功的说服齐王,它的劝说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可取之处?我们应该从邹忌身上学到些什么?
1)为对方打算———不暴露游说的目的
2)用婉言相劝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教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及反思(7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