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的日记 描写蒙蒙细雨的日记(八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关于雨的日记一
淅沥沥的,窗外又下起了雨。在朦胧中,我隐隐约约想起了那段尘封已久的往事……
小时候,我并不喜欢下雨,我不喜欢被雨水淋湿裤脚的感觉,不喜欢努力地撑着雨伞但仍会有雨点打在自己身上时的感觉,不喜欢一不留神就会踩在雨水里的感觉。
直到那一次,我遇见了他,便喜欢上了下雨。
那是一个大雨天,没带雨伞的我可怜兮兮地站在一个楼道的出口,这时,一个男孩走了过来,说:“没雨伞么?我借你吧!明天你上学时记得还我就行了,就在这楼道口,不见不散?”他年龄应该不算大,应该就比我大一两岁,但我被他那灿烂的笑容给吸引住了,在大雨中,更能显出他的阳光与朝气蓬勃。我说了声谢谢,他说:“没关系,以后每次下雨天你都可以和我借伞哦!”我又忙着说谢谢,然后和他再见。
以后,每个下雨天我都会遇到他,我们也成了一对好朋友,虽然我四年级,他六年级,但年龄之间的差距并没有成为我和他的隔阂,每个下雨天,我们都会肩并肩地走在一起,用雨伞撑起一片蓝色的天空,我们在这天空下背诵诗文,谈诗论词,好不自在。
终于,我们的友谊尽了。伴着他的毕业,我的泪水也像绝了堤的洪水,倾泻而来。在以后的日子里,我都不喜欢下雨,每每下雨,我都会想起他,都会伤心不已。
我又讨厌下雨了。
6年级了,又是一个下大雨的夜晚,我又想着我和他的友谊,忽然,头顶出现了一片蓝色的天空,我抬起头缓缓向上看,那东西像极了他的雨伞,我激动不已,连忙回过头,一看原来是爸爸。爸爸说:“没带伞吧?来,我这有雨伞,别淋坏了。以后每个下雨天,我都可以接你哦!”在爸爸的臂弯下,我又找回了曾经的感觉—那种轻松的感觉。
我又喜欢上了下雨。每每下雨,我的头顶上总会出现一片蓝色的天空,我闭上眼,慢慢地品味:以前的天空,是友情;如今的天空,是亲情。
下雨天,真好。
关于雨的日记二
好久没有给母亲打电话了,想起来不由得耳根生热。我并不是那种一分钟掰做两分钟花的大忙人,也不是那种醉心于都市繁华生活而忘了亲人的家伙,只是每次拿起电话,嘴角嗫嚅了几下,始终找不到一句合适的话语来表达自己的心情。
自从父亲病故、哥姐成家后,家里只有母亲看着卧在半山腰的房子,还种了几亩地,当然,养鸡鸭猪狗乃农家必备,自然不消多说。当下的老家农村,几乎无一例外都是老年人看家,年轻人要么进城务工,要么上学读书,我家自然也不例外。我大哥工作后住在岳父家,我三哥夫妻俩挣钱后在镇上买了房,我则更远了,离家几千多里,车程要近乎三十个小时。
按理说,母亲都是七十好几的人了,过了古稀之年,完全可以抱着膝盖享享清福,可是,她闲不下来,她说不找些事情做做,一天到晚就闷得心慌。想着她奔波劳苦了一辈子,到老还要为儿孙们做“长工”,每每触及这个痛点,我心中总是一阵阵抽搐。
母亲年轻时在十里八乡算是一个能人,干起活来是一把好手,播种插秧如骤雨点地,收割小麦如风卷残云。仅管如此,在那个年代称她其量顶多也算个好劳力,因为像她这样“力气大的女人”家家都有,不算什么稀奇。我母亲之所以被公认为“能人”,还在于她的多才多艺。说到多才多艺,我们马上就会联想到唱跳弹拉样样精通的人。的确,母亲会唱咱陕西的“秦腔”,还会唱些河南的豫剧,即使现在已经73岁,她还是村里“老年腰鼓队”的成员呢!只是那时候,遇到母亲这样的人,村里人也只会情不自禁竖起大拇指,夸一声她多才多艺,仅此而已。这种花架子在一群面朝黄土背朝天、朝迎烈日暮顶骤雨的庄稼人眼里,还没有一碗稀饭所引起的兴趣大。在他们心目中,只有能干而且工分高才实用、才是真正的硬道理。记忆中我母亲的“医术巫术”道行不浅,谁家小孩晚上睡不着觉会找她,谁家的小孩受惊吓“丢了魂”会找她,母亲的技术在当时绝对称得上是香饽饽,因此没少被三邻四里请去帮忙。
然而,近年来,随着年岁增加,母亲的身体一年不如一年,再不服老,恐怕也由不得她自己。当年的手轻脚快眼看就成了秋日的树叶,只能在夕阳里感叹着盛夏的流光了。尽管如此,母亲从来都没有停下她忙碌的身影,好在大哥看她太累就强烈阻止她再种地,只留了一小块草地让她消遣时光。现在的母亲身体多病,在我的印象里,她已近乎十年都没有断过西药了。到了这个年龄,谁不是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聊聊家常,晒晒太阳,纵使身体健康,也决再不愿下地劳作了。可是我母亲享不起这清福,病魔缠身的她,不是去大哥家就是去三哥家,帮他们张罗着一日三餐,洗洗刷刷。母亲做得一手好菜,同样是农家常见的瓜蔬小菜,可母亲做出来就是味道不一样。父亲母亲疼儿子,祖父祖母疼孙子,这似乎已成为一种必然。确实如此,每次母亲去大哥三哥家,都是想尽办法将菜翻出“新花样”,孙子孙女只要看到她就会很兴奋,因为几个小东西都爱吃她烧的菜。
刚来吴江的时候我几乎每个星期都要给母亲打电话,听她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的叮嘱。说实话,当过兵而且已当爹的我早就会自己照顾自己了,可不知咋的我却宁愿把自己当作小孩,我喜欢听母亲说得那些我已听过了无数遍的琐碎但又十分温暖的语言。有时候打电话回家母亲不在屋内或者她听力不好没听到铃声,我就会觉得心里头空落落的,似乎少了些什么。
总觉得快到“不惑之年”的我要忙的事和要做的事太多了,所以烦心的事情也一件件摩肩接踵而来。尤其面对繁琐的家务和孩子教育的费心熬神让我觉得压在肩头的担子越来越重,对未来的憧憬反而成了我无助的迷茫。有的时候为了做好一件事我不得不成天在人流和车站之间疲于奔命,身体上的劳累和心理上的忧虑使我一天天变得消沉下来。可是,面对家里人的时候,我又不得不戴上一张乐观喜庆的面具,我不能让自己的处境变成家里人的忧烦。可能是因为现在的家庭成员里没有母亲的缘故,也可能是因为家里的那个“她”根本不可能替我分担什么,于是很多时候我都再想,我与家的距离到底有多远?坦白言,“家”这个温馨的词儿在我憔悴的心中那所谓“避风港湾”的概念正在逐渐模糊。有时我想:难道“家”真的是旅途中的一处逆旅,无论是短暂落脚还是长久淹留,我们终究要离开吗?
关于雨的日记三
8月10日 星期三 天气雨
这几天的小日子过得比较轻松,不是很累也是很有意思的,可哪想到,今天的采访可真是好危险啊,我真的是无私的敬业啊。
由于这几天一直下雨的缘故,许多地方都出现了轻微的泥石流,但是都不是很严重。今天下午,我们突然接到电话,有人反映铁矿沟一带有一座墙坍塌了,但是没有造成人员伤亡。知道这个消息,我和白姐姐马上赶到了现场。在那座坍塌的墙底下我们就可以清楚的看见上面有一条很大的裂痕,并且裂痕还在不断扩大。许多居民都已经撤离了这个危险的地方。白姐姐为了得到准确数据,上到了那座墙的上面,当时我想我就是一个大学生来实习,不用这么卖命吧,不过看见自己的师傅都上了,我也上吧。还好我们两个都是体重很轻的人,没有对那道裂痕造成多大的负担,不过站在顶上也挺吓人的,石头一个劲的往下滚,裂痕在加宽加长,一些工人在断电断水断煤气以防有大面积的滑坡的时候不会有什么着火煤气泄露等事故。
采访总算结束了,前几天我只是单单觉得当记者很累很辛苦,今天算是体验到其中危险的一面了。回去的时候白姐姐说,当记者本来就是一份充满刺激和挑战的职业,当中也会遇到很多危险,今天经历的根本就不算什么,想想那些战地记者,还有许多给黑心营业者暴光的记者,他们所处的更加危险,可能随时有生命的危险。
今天过得颇有感触,更加深刻的理解了记者的这个职业,也更加明白了在我们知道许多新闻的背后记者的辛酸与艰苦。
8月11日 星期四 天气晴
今天是周四了,时间过的真快,马上就
雨的日记 描写蒙蒙细雨的日记(八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