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导读心得体会和感想 国学导读心得体会和感想范文(六篇)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我们如何才能写得一篇优质的心得体会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有关国学导读心得体会和感想一
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源远流长的文化,产生了博大精深的智慧,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原动力。时代不同,社会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但是传统文化应该得到继承;国学经典蕴藏的智慧和美德,不仅是每一个中国人为人处世的立身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和道德支撑。在中小学开设“国学”校本课程,引导学生接触历史经典,学习传统文化,加强思想修养,感受五千年文明智慧的熏陶,能促进学生养成教育的进一步升华。以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核心,以诵读经典为载体,以课堂教育为主阵地,以国学校本课程建设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国学经典诵读活动,营造人人能够吟诵,班班读经典的氛围。通过各种形式诵读活动的开展,引导学生从传统的优秀经典诗文中寻求滋养,在文化底蕴中积淀的过程中突出创新人格与现代精神的塑造。
二、目的和意义
1、传承中华文明。通过诵读活动的开展,使学生感受到民族文化渊远流长,传统思想博大精深,从经典之作中去吸取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修复文化传承的断层缺失,让学生接受实实在在的“中国人”的教育。
2、陶冶性情品德。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美心美文,嘉言懿行。使学校成为书香校园,精神家园,和谐乐园。
3、提高语文素养。在诵读熟背中增大识字量,扩大阅读量,增加诗文成诵量,促进《课程标准》关于课外阅读、记诵任务的落实,促进学生语文能力培养目标的达成。学生在诵读中增强语感,感受文言精华,奠定语文基础,在记忆的黄金时代,增加经典储备,从而扎下语文水平的厚实功底。
4、推进特色学校建设。国学经典进校园,传统与现代有机对接,打造平舆教育新特色。
三、组织领导
“国学”校本课程设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具体如下:
组长:李国富
副组长:王建申 刘俊华
成员:徐诚伟 乔运良 侯华科 张瑞颖
四、实施办法
1、全县各中小学每周开设至少一节“国学”校本课程。小学阶段重在朗读背诵,中学阶段要将诵读与理解感悟相结合。
2、各校选拔语文素养较高的教师开发“国学”校本课程资源,具体负责课程的实施。
3、《国学经典》课本进校园。统一选用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编辑的《国学经典》丛书,作为校本课程教材下发到各学校,并做好活动用书的宣传推荐工作。
4、各学校安排校本课程的教学,小学、幼儿园以《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及一些经典诗文为主,初、高中以诸子百家著作和古文为主。
5、诵读安排:在早课、语文课时间,语文教师根据教学情况组织诵读。
6、有条件的学校可开展“讲古代名人故事”、“国学手抄报展览”、“国学经典书法展览”、“国学经典知识讲座”等活动。
7、各学校要选出质量较好的“国学”校本课程教案,上报到县基础教研室,教研室择优在《平舆教学教研通讯》发表。
8、县教研室组织开展“国学”校本课程优质课教师评选活动。
9、积极配合德育室工作,参与国学经典诵读比赛活动。
五、保障措施
1、搞好“国学”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资源库的建设。
2、学校要在经费、人力和物力上给予有力支持。
有关国学导读心得体会和感想二
《国学》课程是我校的校本课程。本学期,五年级上册教材主要从事的是《老子》的(道)的教学。通过国学教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回顾本学期的《国学》教学工作,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在国学教学中,我通过角色想象、情感体验等形式,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体验的环境,引导学生在朗读、默读、精读中反复诵读,使他们用心去感受、关注、欣赏、评价文本,获得大量的鲜活的阅读信息,从而实现师生与文本间的对话。
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古文,并能背诵有关段落。能够结合书上注释、字典以及课外资料理解国学的主要内容。通过《老子》中的(道)的学习,学生积累了大量的传统文化,这有利于他们今后的学习与发展。经文诵读恰恰把学生带入了传统的文化氛围,学生在一遍遍、一篇篇的古典经文诵读中感受到了古文化的博大精深、深邃意远,兴趣渐生。之乎者也,古训在前,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自然约束了自己的行为,倾向于学习,心灵又得到洗礼和震撼。
在国学教学中我注意遵循多“读”的教学原则,让学生多读多背多诵,自读自悟、质疑问难,细细品位古文的韵律美、意境美、情感美、哲理美。不需要“讲透讲深”、“问个不休”
国学导读心得体会和感想 国学导读心得体会和感想范文(六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