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课程改革心得体会总结 旅游文化课程改革心得体会总结怎么写(9篇)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优质的心得体会该怎么样去写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推荐旅游文化课程改革心得体会总结一
我们从西宁出发,一路西行,经过近150公里的路程,我们就会到达美丽的青海湖。这一路景点众多,依次有湟源峡、“茶马互市”故地丹噶尔古城、著名的日月山以及神奇的倒淌河等。
青海湖被称为中国最美丽的湖泊。或许您不禁要问,中国湖泊成千上万,星罗棋布,气象万千,这座大西北的内陆湖,又何以称为中国最美呢?在大家亲自去探究原因之前,先让我来为大家做个铺垫吧。话说20_年10月,由《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发起并主办了评选“中国最美丽的地方”的活动,在此次由大众参与的评选活动中,青海湖在湖泊类中被评为中国最美丽五大湖之首。参加此次评选活动的专家说:“青海湖有一种东方的气质,看似简单,但简单中蕴含的东西却很深广。”
青海湖的美主要表现在一下四个方面:
其一、青海湖的美首先在于她至高的地理位置、辽阔的湖面和那湛蓝美丽的湖水。
高是青海湖的一大特点,湖面海拔3260米,比两个东岳泰山(1545m)还高,是名副其实的高原湖泊。由于这里地势高,气候十分凉爽,即使是在盛夏,日平均气温也只有15°左右,是理想的避暑消夏胜地。
青海湖的另一特点是大,它是我国第一大内陆湖泊,也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据测算,青海湖东西长106公里,南北宽65公里,环湖一周长360多公里,面积达4456平方公里,是著名的太湖(2425km?)的近两倍大,或者可以形象的说,她可以装得下4个香港。
考证青海湖的名字,我们就不得不说起她的主色调——蓝色。青海湖古时候叫“西海”;藏语叫她“措温波”,意思是“青色的湖”;蒙古语叫“库库诺尔”,即“蓝色的海洋”。由于青海湖一带早先是属于卑禾族的牧地,所以又叫“卑禾羌海”,汉代也有人叫他“仙海”,从北魏时期才开始更名为青海。青海省也是因此而得名。
其二,青海湖的美在于她有多处迷人的景观
因为青海湖的大,所以可游览的景点众多,由此也形成了青海省的一大旅游区——环青海湖旅游区。这其中包括有青海湖的门户日月山、倒淌河、青海湖151景区、二郎剑、三块石、海心山、吐谷浑都城、布哈河、鸟岛、沙岛、沙陀斯、金银滩草原、原子城等。
其三,青海湖的美在于她奇特的成因以及由此产生的传奇神话青海湖是构造断陷湖。是距今4千万前,印度洋板块和欧亚板块经过长期碰撞和挤压,青藏高原隆起的结果。研究表明,青海湖原来是外泻湖,周围百川之水尽汇湖中,湖水又从现在倒淌河等处向东流入古黄河,后来由于地壳断裂形成的造山运动,致使青海湖东面的日月山渐渐隆起,使湖水的出口被山脉所阻隔,青海湖便成为只进不出的高原大湖。
当然,民间还有众多青海湖成因的美丽传说,这些故事代代相传,更是增添了青海湖的神秘与美丽。
其四,青海湖的美在于它所拥有的生物多样性
参加由《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发起并主办的评选“中国最美丽的地方”活动的专家吕斌对青海湖点评道:“作为中国最大的咸水湖与最大的内陆湖,青海湖是生物多样性的宝库。”青海湖是鱼的乐园,多种候鸟的天堂,世界级濒危动物中华对角羚的家园,它们与青海湖共存,是青海湖真正的主人。
这里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青海湖特有鱼种湟鱼,湟鱼学名叫青海湖裸鲤,没有鳞片,鱼身泛黄,因生活在咸水湖,可以食用的食物较少,生长特别缓慢,据说是每十年长一斤,加上之前人们的大量捕捞,所以湟鱼的数量特别少。但由于青海省政府下令实施了多年的封湖育鱼,目前鱼类资源较为丰富。
也正是由于湟鱼的存在,使得数以十万计的候鸟在青海湖能得以繁衍生息,于是也就有了我国八大鸟类保护区之首的青海湖鸟岛。鸟岛位于青海湖西部,在布哈河附近,布哈河是注入青海湖的所有河流当中最大的一条河流。鸟岛有一东一西两个岛屿组成,西边的岛屿叫海西山也就是人们所说的鸟岛,岛上鸟类众多,主要是斑头雁、鱼鸥、棕头鸥等。它的面积只有0.5km?,春夏季节却栖息着10万多只候鸟。到了每年的五六月份的产卵季节,岛上的鸟蛋特别之多,所以海西山还有一个名字叫蛋岛。另外一个岛叫海西皮,面积46公顷,岛上主要是鸬鹚,多时有上万只,所以也叫鸬鹚岛。此外,岛上还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冬季还有数以千计的大天鹅在此越冬,春秋季节还有大量的水鸭子在此栖息,可以说青海湖是鸟的天堂。
推荐旅游文化课程改革心得体会总结二
1、人在旅途,心在云湖。
2、闲来祖庭聆佛音,云湖仙境涤凡尘。
3、梦从佛韵起,心随西渚动。
4、养生西渚,养心云湖。
5、走进生态西渚,沐浴云湖佛光。
6、问禅大觉寺,养生云湖边。
近年来,西渚镇依托特有的“山水禅茶”资源,按照“工业服从旅游、农业配套旅游、新农村建设点缀旅游”的总体思路,生态文化旅游业发展不断提速,特色不断彰显,效益不断提高。
按照农业配套旅游的思路,加快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今年以来,该镇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向观光农业、科技农业,加快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生态旅游。在全力做好旅游文章的同时,该镇还紧抓工业经济健康发展不放松,切实加快传统产业的技改扩能,产业结构不断调轻调优,为促进旅游业发展营造更好的环境。
推荐旅游文化课程改革心得体会总结三
在旅游消费升级、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全域全时全季旅游、高科技及创意元素渗入等大趋势和各种利好政策推动下,各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迅速,与先进地区相比,山西文化旅游产发展的观念还比较陈旧、发展步伐还不够快。在各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态势下,如何破除“资源即市场、管理即服务、规划即策划”的旅游产业发展理念、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是山西实现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议题。
xx文化旅游产业资源丰富、开发早,但发展较为缓慢。从历史地理条件来说,华夏5000年文明看山西,从上古时期至今,山西很多地区曾作为历朝历代都城或重要城镇,太原在最繁盛的唐朝曾是仅次于长安第二大都城,险冲之地和军事重镇众多,历史文物资源及其丰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452处,居全国第一。山西名山河流遍布、地形地貌和气候植被种类众多,自然资源丰富,也是农耕文明、草原文明的碰撞交流区,集聚人文旅游风情。从文化旅游资源来说,山西拥有宗教文化、边塞文化、红色文化、古建筑及民俗文化五类资源,形成晋北佛教古建、晋中晋商民俗、晋西黄河风情、晋南根祖文化、晋东南太行山水五大文化旅游集聚区,并拥有相应的配套设施和服务。在资源型经济结构调整纵深推进中,20xx年山西将文化旅游业确定为山西转型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随着《山西省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实施方案》、新修订的《山西省旅游条例》、“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板块旅游发展规划的制定等一系列文件的颁布,推动着山西文化旅游产业基础设施逐渐完善、发展更有活力、增速逐年提升,2010-2018年山西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速达到25.64%,高于同期全国年均增速5.51个百分点。
但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与一些先进地区相比,山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还存在诸多桎梏,表现为观念和创新的落后、配套服务不足、产业结构不够合理、景区策划宣传不足及经营管理体制不健全等问题。
(一)发展观念落后、创新乏力
山西文化旅游产业缺乏大市场、大服务的发展理念,资源依赖的惯性大,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规律认识不足,创新乏力。一是将资源优势等同于市场优势,统筹规划不足、特色欠缺。粗放式开发模式对当地民俗和历史文化挖掘不够,现代技术手段运用少,未能打破地区、部门壁垒进行统一开发,相似资源的产品开发雷同,产品吸引力差。如山西旅游演艺方面除知名导演的又见五台山、又见平遥外,其他节目制作水平和认可度有待提升。在乔家大院示范作用下,山西的各种大院景区资源独特性小、开发雷同。二是片面追求门票经济,对旅游服务特性和体验经济的认识不够,缺乏创新和协作意识,将卖产品和卖服务割裂开来,忽略配套设施和服务水平的提升。如乔家大院高昂的门票背后是过度的商业化而非优质的服务,这也是5a级景区被摘牌的重要原因。星级景区发展质量很大程度反映旅游服务水平高低,20xx年xx星级旅游景区数量全国排名26,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3.58%,而星级景区的接待总人数和营业收入全国排名27和28,20xx年山西入境过夜人数和天数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8.21%、15.89%。
(二)设施配套不足、服务水平不优
山西文化旅游产业设施配套不足、服务水平不高。20xx年xx星级饭店、旅行社和从业人数分别仅占全国平均水平的63.47%、72.17%和40.63%。在文化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中,购、娱要素属于显著薄弱环节。纪念品除佛教纪念品、平遥漆器外缺乏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和制作工艺未能很好渗入。大型综合娱乐场所少、娱乐项目单一,除又见平遥、又见五台山外缺乏优秀的娱乐演艺产品。在“行”方面存在景区间连接不畅、公共旅游专线不足,道路等级低,交通标识有待完善,尤其在各景区间较为分散,在高山大河屏障下,高铁航空等交通方式的支撑亟待增强。在“游”方面景区设施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重建设轻维护的问题,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国际化服务滞后。同时,一些景区周边市场秩序混乱,存在黑车宰客、借封建迷信大肆敛财等现象;游览要素的信息化程度不高,信息系统、免费wifi、智能监控等软硬件配套不足,旅游企业的信息化利用和服务的意识不强,信息化建设呈现保守被动、协同不足、分布不均衡和时效性差的特点,运用大数据研发、管理、营销不足,移动端旅游营销水平不高,市场反应迟钝。在“吃、住”方面整体接待能力弱。一是酒店数量少,据《20xx年旅游业发展报告》显示,山西省酒店住宿类企业仅为6937家,远远落后于广东、浙江等发达省份,即使与周边省份相比,也处于发展劣势。二是品牌化和特色化发展不足,除了山西大酒店、国贸大饭店等个别知名度较高、运行较好的星级品牌酒店外,其他星级酒店的品牌意识还不够。缺乏经济型酒店品牌,入住率较高的为全国连锁型快捷酒店。特色民宿数量少且分布不均衡,仅分布于晋中等少数地区。
(三)景区策划及宣传不足、资源优势难以转化
山西很多旅游地缺乏详细科学的旅游规划和景区策划,多数是以资源为主的旅游开发模式,低水平重复开发现象严重,缺乏活力和盈利能力。山西的多个“大院”、多个“水世界”开发类同、缺乏新意。太原有狄仁杰公园、农业主题公园等诸多主题公园,但特色和主题不鲜明,旅游体验上与一般游园类似。山西文化旅游宣传相对薄弱。跟一些旅游业的先进省份比,对整体形象、景区的宣传力度小、宣传方式单一依然是资源优势难以转化的重要因素。山西旅游宣传方式主要依赖电视广告和报纸媒介等传统宣传方式,新媒体如抖音网红、动漫宣传、互动式宣传等创新方式不足。建造于五代时期的山西平遥镇国寺,完全榫卯结构、工艺精湛,属世界文化遗产,但知名度并不高;五台山作为中国佛教第一山,旅游人数却不及华山、峨眉山等;山西众多特色手工艺品如上党堆锦、云冈绢人、平遥六合泰枕头、大同煤雕、隰县核桃工艺品等,独具特色,却因宣传包装未能成为热门旅游纪念品。此外,山西地处黄土高原而且是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大气污染、水土流失较严重,人们对山西旅游整体环境印象不佳,尤其是煤旅矛盾突出的地区的旅游形象、客源和收入受到较大影响,只有加大整治和宣传力度方能扭转山西文化旅游的整体形象。
(四)产业结构不合理、景区经营管理体制不健全
山西文化旅游产业结构不合理,表现在细分产业的比例不协调和企业规模小、产业集中度偏低等方面。具体来看,细分产业比例不协调反映在旅游六要素中存在明显短板,购物、娱乐要素发展不足,缺乏特色、有吸引力的产品,未形成有效的消费拉动,游览要素的信息化不足,利用大数据分析营销薄弱。此外,由于企业过分依赖资源、缺乏竞争意识,粗放式发展模式使得各类企业规模小、产业集中度偏低,服务标准良莠不齐、规模经济不足、产业竞争力较差。20xx年全国百强旅行社山西只有三家,20xx年山西星级饭店数量和客房数在全国排名分别为26和27位,全业态的旅游集团仅有20xx年才成立的山西文旅集团一家。山西文化旅游产业景区经营管理体制不健全。旅游景区经营模式分为政府专营、政府管理企业经营和企业经营管理三类,政府专营模式的景区往往重资源轻配套,即使是企业经营,也存在过度商业化、政府监管不足等现象,拥有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的景区少。一些景区地跨多个行政区域、拥有多种旅游资源分属不同部门,管理上条块分割,有效协调不够。
(一)转变价值观、资源观,推动产业创新发展
面临粗放型的发展困境和对文化旅游品质需求逐渐提高的挑战,山西文化旅游产业要改变落后地发展观念,树立创新发展理念,遵循“微笑曲线”的发展规律,注重研发和营销端,重视旅游规划和策划,依靠创造性要素推动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提升。第一,做好文化旅游研发端。结合高科技、文化创意挖掘文化旅游资源、加大整合力度,综合运用新业态新模式和山西文脉,解决形象和定位、特色文化旅游活化等问题,打造高品质的文化旅游产品,推进产业融合及产业链整合。例如,山西古建筑旅游资源丰富,可结合3d打印技术对古建筑模型进行现场制作互动、趣玩半成品开发、纪念品生产等方式增加吸引力。例如,依托丰富的文物旅游资源和商业娱乐体系推出的太原府城游,既能观光体验又能美食娱购。第二,做好文化旅游营销端。落实好旅游专项基金,围绕世界遗产、古建宗教、太行山水等重点旅游线路和五台山、平遥古城等重点旅游景区,细分旅游市场精准营销、高质量推介活动策划,除传统宣传方式外,也应借助互联网,通过影视传媒、图书出版、打造文旅ip等多种方式增加营销触点,并通过宣传山西严格环保整治和环境美化,改变煤城印象,提升整体形象。第三,拓展旅游资源观内涵。在人文自然文化旅游资源基础上,大力发展娱、购等薄弱产业以形成新的旅游资源,构建游览消费新增长点,并实现对现有景区购娱环节的有力支撑。例如,西安曲江新区依托历史风貌,将文化旅游与市政设施、文化产业和商业综合体实现了完美融合,购娱等产业对文化旅游和城市发展的支撑力显著。
(二)加强基础投入,发展配套产业,提升服务水平
要紧抓山西转型发展的历史机遇,加强文化旅游产业基础设施和配套产业投资力度,提高政府投入和社会投资水平,提升服务配套能力。加强基础投入。一要加强旅游公路、景区公共服务设施和餐饮住宿等硬件设施建设,要加强政府补贴、旅游基础设施银行贷款倾斜力度、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方式参与到景区硬件的维护、建设上来。二要加强职业素质培训、高素质人才引进、人才培育等软件设施建设。加强专业性、针对性、实践性的培训,倡导、学习、实践先进的发展理念,注重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文化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将文化旅游高素质人才纳入各类人才工程并创建人才库,发挥文旅能人的头雁效应,增强人力资本对文化旅游产业的推动。发展购娱等配套产业,一是通过发展旅游演艺和主题公园等实景娱乐,将山西散落的文化旅游资源转化为文化叙事与旅游地的结合,在政策和资本推动下,选取特定主题,结合文化创意、器械娱乐、文化旅游景观、ip科技、影视动画等手段,增强娱乐消费流量。二是借鉴故宫文创的发展模式,支持文化创意企业集
旅游文化课程改革心得体会总结 旅游文化课程改革心得体会总结怎么写(9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