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孟子

来源:互联网作者:editor2024-02-031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最新孟子·滕文公下阅读及答案参考(精)一

读中国台湾学者傅佩荣的《孟子的智慧》,是为了在孟子的思想里找寻自信的快乐。引用傅教授的一句话,“现代人最重要的不是快乐吗?现代人最缺乏的不是自信吗?那么,为何不向孟子请教呢?真正的快乐不是源自外在的成就,而是来自内心的真诚。”学习孟子,可以明白人类之所以伟大,人性之所以可贵,从而使我们加倍珍惜时光,进行自我成就的修炼之旅。在这一过程中,自信的快乐就会泉涌而出。

孟子认为,一个人,只要足够真诚,就能发现内心的一种自我要求的力量,并能督促提醒自己去努力完成他应该做的事情。该做的事情总称为“善”,其内容是需要教育来界定的。所以,人们在接受教育后,始终会以真诚的态度面度自己的责任,勇于实践,择善固执,最后止于至善。

教育这件事。谁有资格当老师?四点要求。

第一:要自我修炼。

第二:要开拓心胸。

第三:要知行配合。

第四:要有教无类。

自我修炼:当然很重要,好老师要用自己觉悟的道理去让别人觉悟。两点:1、要广博得学习摄取知识,把学问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2、要详细的阐述。把自己领悟的道理,学到的知识,清楚完整的表达出来。

开拓心胸: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登到东山上,鲁国变小了,登到泰山上整个天下都变小了。所以孟子说:“故观沧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而难为言,”看见了大海,就不会被别的水所吸引,在圣人的门下学习过,就不会被别的言论学说所吸引了。老师和学生一样要开阔心胸,老师要比学生更用功!否则,几年后,就没有材料可发挥了。

知行配合:知识要与行动配合。讲的是言行身教的重要,理论与实际一致。

有教无类:先生开设课程,只要是诚心来学的,都接纳,学生中途离开也不追问。

其实,孟子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也是一名伟大的政治家,只是,孟子的一生是饱受委屈的,他的伟大的才能未能被当时的国君所引用,甚至,两千多年来,孟子被当时的人们,乃至被后世一再误解、误读!

因为,对“仁、义”的追求,对人生价值的终极追求,所以,孟子现在被我们所理解,所推崇,所喜爱!亚圣孟子的一生是伟大不朽的,他把儒家的思想与精髓完整清晰的著书立作,流传后世!

最新孟子·滕文公下阅读及答案参考(精)二

许行《孟子》注译与赏析

大悟刘祖富编纂

【说明】本文选自《孟子·滕文公上》,记录了孟子和许行的门徒陈相之间的一场辩论。战国时代,有一派思想家是“农家”,许行便是治农家学说的人。这一派学者出于对当时暴政的厌恶提出恢复到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的主张,他们认为如果世界上所有的男女都亲自劳动,就可不用刑罚政令而成治世,所以提倡“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飱而治”的主张。孟子从社会分工的必然性和事物间的质的差别性,批驳了许行之说。孟子说明社会分工的必要是对的,但他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理论是错误的,是剥削阶级的理论。他把劳心与劳力,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对立看成是合理的社会分工,这就为历代的剥削阶级永远地剥削和压迫劳动人民提供了理论根据。

【原文】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曰[1]:“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2]。”文公与之处[3]。其徒数十人,皆衣褐[4],捆屦织席以为食[5]。陈良之徒陈相[6],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宋之滕[7],曰:“闻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愿为圣人氓。”

【译文】有个研究神农学说的人许行,从楚国来到滕国,走到门前禀告滕文公说:“(我这)远方的人,听说您实行仁政,希望得到一处住所做您的百姓。”滕文公给了他住所。他的门徒几十人,都穿粗麻布的衣服,靠编鞋织席为生。陈良的门徒陈相,和他的弟弟陈辛,背了农具耒和耜从宋国来到滕国,对膝文公说:“听说您实行圣人的政治,这也算是圣人了,我们愿意做圣人的百姓。”

【注释】[1]为,治,研究。神农之言,指农家学派的学说。滕(téng),国名,在今山东滕县西南。踵,脚后跟。这里指走到。[2]廛(chán),一般百姓的住宅。氓(méng),指从别国迁来的人。[3]与,给。处,住所。[4]衣,穿。褐,粗布衣服,当时的贫苦人所穿。[5]屦(jù),草鞋,麻鞋。[6]陈良,楚国人,是儒家学派的。[7]耒耜(lěi sì),古代的农具。【原文】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1]。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2]。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飱而治[3]。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自养也,恶得贤[4]!”

【译文】陈相见到许行后非常高兴,完全放弃了他原来所学的东西而向许行学习。陈相来见孟子,转述许行的话说道:“滕国的国君,的确是贤德的君主;虽然这样,还没听到治国之道。贤君应和百姓一起耕作而取得食物,一面做饭,一面治理天下。现在,滕国有的是粮仓和收藏财物布帛的仓库,那么这就是使人民困苦来供养自己,哪里算得上贤呢!”第一部分:记述许行、陈相的“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飱而治”的主张。

【注释】[1]学,第一个字用如名词,指所学的;第二个是动词,学习。[2]道,名词,指许行所认为的古圣贤治国之道。[3]贤者,指古代的贤君。并,一起。饔(yōng),早饭。飱(sūn),晚饭。饔飱,在这里用如动词,指自己做饭。治,指治理天下。[4]厉民,使人民困苦。自养,供养自己。恶(wǖ),哪里。

【原文】孟子曰:“许子必种粟sù而后食乎?”曰:“然。”“许子必织布然后衣乎?”曰:“否。许子衣褐。”“许子冠乎[1]?”曰:“冠。”曰:“奚xī冠?”曰:“冠素[2]。”曰:“自织之与?”曰:“否,以粟易之。”曰:“许子奚为不自织?”曰:“害于耕[3]。”曰:“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4]?”曰:“然。”“自力之与?”曰:“否,以粟易之。” “以粟易械xiè器者,不为厉陶冶[5];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6]?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7]?”

【译文】孟子问道:“许子一定要自己种庄稼然后才吃饭吗?”陈相说:“对。”孟子说:“许子一定要自己织布然后才穿衣服吗?”陈相说:“不,许子穿未经纺织的粗麻布衣。”孟子说:“许子戴帽子吗?”陈相说:“戴帽子。”孟子说:“戴什么帽子?”陈相说:“戴生绢做的帽子。”孟子说:“自己织的吗?”陈相说:“不,用粮食换的。”孟子说:“许子为什么不自己织呢?”陈相说:“对耕种有妨害。”孟子说:“许子用铁锅瓦甑做饭、用铁制农具耕种吗?”陈相说:“对。”孟子说:“是自己制造的吗?”陈相说:“不,用粮食换的。”孟子说:“用粮食换农具炊具不算损害了陶匠铁匠;陶匠铁匠也是用他们的农具炊具换粮食,难道能算是损害了农夫吗?再说许子为什么不自己烧陶炼铁,使得一切东西都是从自己家里拿来用呢?为什么忙忙碌碌地同各种工匠进行交换呢?为什么许子这样地不怕麻烦呢?”【注释】[1]冠,用如动词,戴帽子。

[2]素,生丝织成的绢帛,不染色。[3]害,妨害。[4]釜,锅。甑(zèng),瓦做的蒸东西的炊具。爨(cuàn),烧火做饭。[5]械器,指农具、炊具。陶冶,这里指烧制陶器、冶制铁器的人。[6]舍,旧注“止”,只。[7]纷纷然,忙碌的样子。惮,怕。

【原文】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1]。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2],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3]。故曰:或劳心,或劳力[4]。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5]。”

【译文】陈相说:“各种工匠的活儿本来就不可能一边种地一边去做。”孟子说;“这样说来,那么治理天下,难道就可以边种地边治理吗?有统治者干的事,有被统治者干的事。况且一个人的生活,各种工匠制造的东西都要具备,如果一定要自己制造然后才用,这是带着天下的人奔走在道路上不得安宁。所以说:有的人使用脑力,有的人使用体力。使用脑力的人统治别人,使用体力的人被人统治;被人统治的人供养别人,统治别人的人被人供养,这是天下一般的道理。”

第二部分:通过对话,孟子揭出许行言行的自相矛盾,论述了社会必须分工的道理,从而初步批驳了许行等“亲耕”的思想。但他为阶级压迫寻找理论根据,应该加以批判。

【注释】[1] 大人,这里指统治者。小人,这里指被统治者。[2]所为,所做的东西。备,具备。这是说,一个人的生活要具备各行业所生产的东西。[3]路,奔走于路,疲于应付。[4]劳心,指使用脑力劳动。劳力,指从事体力劳动。[5]食(sì),给人东西吃,即供养。通义,指一般的道理。

【原文】“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1]。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2]。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3]。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4]。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5],禽兽逃匿。禹疏九河,瀹yuè济jǐ漯tà,而注诸海[6];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7];然后中国可得而食shí也。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

【译文】“当唐尧的时候,天下还没有平定。大水乱流,到处泛滥。草木生长茂盛,禽兽大量繁殖,五谷都不成熟,野兽威胁人们。鸟兽所走的道路,遍布在中原地带。唐尧暗自为此担忧,选拨舜来治理。舜派益管火,益放大火焚烧山野沼泽地带的草木,野兽就逃避躲藏起来了。舜又派禹疏通九河,疏导济水、漯水,使它们流入海中;掘通妆水、汉水,排除淮河、泗水的淤塞,使它们流入长江。这样一来,中原地带才能够耕种并收获粮食。当这个时候,禹在外奔波八年,多次经过家门都没有进去,即使想要耕种,行吗?”【注释】[1]平,平定,治理好。[2]登,成熟。[3]交,交错。中国,中原地区。[4]独,独自,暗自。举,推荐。敷,治。[5]益,传说中虞舜的臣子。掌,管。烈,放大火烧。[6]瀹yuè,疏导。注,动词使动用法,使……流入。[7]决,打开缺口,导引水流。

【原文】“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1]。人之有道也,饱食、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2]。圣人有忧之,使契xiè为司徒,教以人伦[3]: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4]。放勋曰:‘劳之来之,匡之直之[5],辅之翼之,使自得之[6],又从而振德之[7]。’圣人之忧民如此,而暇耕乎?”

【译文】“后稷教导百姓耕种收割,种植庄稼,庄稼成熟了,百姓得以生存繁殖。关于做人的道理,单是吃得饱、穿得暖、住得安逸却没有教化,便和禽兽近似了。唐尧又为此担忧,派契做司徒,把人与人之间应有的关系的道理教给百姓:父子之间有骨肉之亲,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夫妇之间有内外之别,长幼之间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唐尧说:‘慰劳百姓,使他们归附;纠正他们,是通过“教”来纠正;帮助他们,使他们得到向善之心,又随着救济他们,对他们施加恩惠。’唐尧为百姓这样担忧,还有空闲去耕种吗?”第三部分:列举尧、舜、禹、稷、契等治洪水、驱禽兽、教稼穑、教人伦,不暇亲自耕种,证明社会分工的必然性,用“史实”批驳了“亲耕”思想。

【注释】[1]后稷,名弃,周的始祖。树,艺,种植。育,生养,指得以生存繁衍。[2]人之有道,意思是关于做人的道理。逸,安逸。[3]有,通“又”。契,唐尧的臣子,相传是商的始祖。司徒,掌管教化之官。[4]义,指君臣间礼义之道。叙,指尊卑之序。[5]放勋,尧的号。劳之,指慰劳百姓。匡之直之,指使百姓正直。[6]辅之翼之,指辅助百姓。自得之,自得其善性。[7]振,通“赈”,救济。德,名词用作动词,指对

孟子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