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导读心得体会 国学感悟心得体会(八篇)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可是却无从下手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最新国学导读心得体会一
聂:国学本是一部逶迤千秋的历史,重重叠叠万里关山,绵绵延延无尽烟海,承载了多少岁月,斑驳了无数向往。
刘:从夏商周秦汉到三国两晋南北朝再到唐宋元明清,无不证明了国学的魅力。
章:从唐朝的李白、杜甫和李商隐、王昌龄再到那南唐后主李煜,还有那宋朝的苏轼、辛弃疾,以及春秋时期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他们都证明了文学是最好的民族文化的载体。
全部:现在就让我们随着初20xx级的同学们,一起去感受国学的魅力,一起在国学的世界里畅游!
(刘和聂下)
杨:现在就让我们随着初20xx级10班同学们的诵读声畅游赤壁。有请10班同学为我们带来《前赤壁赋》,掌声欢迎。
章:古时候的景色确实美丽,游览完这雄伟的赤壁,我们还可以去一览五岳之景。可古代终究是古代,永远都逃离不了战争这个话题。
杨:无言灰飞穿越了时间的尽头,让我们跨上战马,随着初20xx级7班这支队伍,到那逍遥战场之中,去感受那战争情!
一起:下面有请初20xx级7班的同学们为我们带来《战争》,掌声有请!
聂:冲出了那血腥的战场,我们停足在这世间。饮一杯酒,飘忽在这偌大的凡间。
刘:赞这锦绣山河,慨叹这朝代变迁,抒发这故国之思,品这一缕乡愁。
一起:现在就让我们追随初20xx级1班同学的脚步,品味文学,品味宋词,掌声有请!
聂:品味完宋词,就让我们走近这个诗人。他出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他7岁
学诗,15岁扬名,一生不得志,只做过一些左拾遗等小官。
杨:虽然被后世称为“诗圣”,诗歌被称为“诗史”,可在唐朝当时并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他就是杜甫。
一起:现在就让我们走近杜甫,走近他的诗歌,走近他那颠沛流离的一生。有请初20xx级6班的同学们为我们带来《走近杜甫》,掌声有请!
章:体会了杜甫的不幸之后,让我们重返盛世中的唐朝。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尽管离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了,但许多诗篇还是为我们所广为流传。
刘:让我们和初20xx级2班的同学一起跨越初唐,盛唐,中唐,晚唐时期,去体会唐诗的魅力!
一起:接下来有请初20xx级2班的同学为我们带来《唐之韵》。掌声有请!
聂:聆听完那唐诗的韵律,让我们走进那大观园,去看看宝玉那不谙世事的七份痴态、两分谦和,再加上眼睛里透出的一分纯净;让我们和黛玉一起埋葬那小小花瓣。
杨:让我们在这墨色天空下,炽白的光线中,和初20xx级5班的同学们一起感悟红楼梦。
一起:接下来,有请初20xx级5班的同学们为我们带来《红楼梦》,掌声有请!
章:逛完了那大观园,葬完了花,我们又回到了北宋,让我们和初20xx级8班的同学一起去会一会这位伟人。
杨:他一生坎坷,爱妻早逝,但却有着极高的文学造就。他的诗词也是脍炙人口。他就是苏轼。
一起:下面就让初20xx级8班的同学们为我们带来《苏轼词》,掌声有请!
聂:赏一轮圆月,品一杯茗。
刘:对着月亮抒一点儿情。
一起:下面让初20xx级9班的同学们为我们带来《对月抒怀》,掌声有请!
章: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儿女情长被乱世左右,谁来煮酒?尔虞我诈是三国,说不清对与错,纷纷扰扰千百年以后,一切又从头。
杨:是是非非,又有谁说得清楚。风风雨雨,战火不休。
一起:现在就让初20xx级4班的同学们为我们带来《三国情》,掌声有请!
聂:感受完三国的情,就让我们随着3班的同学们再来品味宋词。
一起:(聂、刘)有请初20xx级3班的同学们为我们带来《宋词》
章:国学是中国文化的载体。
杨:国学是先祖们留给我们最好的财富。
聂:国学是横跨了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精髓。
刘:国学是最具有诱惑力的东西。
一起:成都七中初中第三届校园艺术节之国学诵读大赛到此结束!感谢大家的观看,谢谢!
最新国学导读心得体会二
观众们在观看后感慨道,这两个小名士各种带“月”的诗词张口就来,且淡定从容,可以说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最佳注解。网友们也自我调侃,对比这两位才女,“觉得自己像个文盲”,“我的书白读了”,“这几分钟说出的诗,够我一辈子读的了”。
文化类节目也能实现病毒式传播效果
电视在传统文化传承上的新成果
“飞花令”,这种观众并不陌生的诗词游戏又被“小名士”们玩出了新的高度,而这场对决的视频也在刷新着文化类节目网络传播的新纪录。包括央视、《人民日报》在内的主流媒体发布的微博、微信阅读量和转发量开创文化类视频新高,这一条视频的播放量更是迅速破亿。
媒体和网民对“飞花令”的集体关注,让人再度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传播力量。“最强飞花令”登上热搜、实现病毒式传播效果,从一个侧面证明文化相关内容也能达到大众传播、全民热议的现象级反响。这或许是以往文化类内容生产者所无法想象的。
年初,《中华诗词大会》《朗读者》等代表性节目集体掀起了一股文化热,文化被卸掉了曲高和寡的包袱,走进了大众视野。而后接棒的文化类节目承担的使命是,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电视化演绎,带动全民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喜爱,真正让传统文化沁入心骨,甚至活学活用。
《国学小名士》的这一役,让网民集体聚焦诗词文化的同时,有了成功带领全民领悟中华诗词之美、学用传统文化的意味。视频在网络的刷屏,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作为文化类节目《国学小名士》使命与目标的达成、文化内核向大众传递的阶段性成功。
从网友“中华古典诗词就是美”、“感觉自己要去读书的请举手”之类的评论中不难看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在传承中“古为今用”的节目诉求已然有所实现。
而以18岁以下的国学少年为主角,体现了《国学小名士》“弘扬国学,启迪少年”的主旨。扎根于“最能让国学在当代得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少年群体,更体现了山东卫视引领青少年学用国学和传统文化的决心与担当。
最新国学导读心得体会三
国学课程实验将近一年时间,对于国学课程的课堂教学怎么教,有什么教学原则,怎样准确把握好实验目标和教学策略?带着问题和困惑,3月9日参加了是小学教研室组织的“《中华颂,国学经典诵读》教师培训活动。”通过听课,专家与培训者的互动等活动,受益匪浅,感受颇深。
文城中心小学许小丽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上的《敕勒歌》,课上许老师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利用多媒体创设真实有效的教学情景,画面精美,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感官,提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一节国学课堂教学的示范课。
印象最深的是王琴玉老师的课。教学目标学生自主选择,“能学多少学多少”“读好,能背诵”。学生没有压力,没有负担,轻轻松松进入课堂。课上,教师面带微笑,态度亲切,语气温和,一下子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通过带读、个别读、
国学导读心得体会 国学感悟心得体会(八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