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调工艺心得体会及感悟 烹调工艺心得体会及感悟范文(四篇)
学习中的快乐,产生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深入。世上所有的人都是喜欢学习的,只是学习的方法和内容不同而已。心得体会对于我们是非常有帮助的,可是应该怎么写心得体会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描写烹调工艺心得体会及感悟一
1、食品安全:食品在按照预期用途进行制备和(或)食用时,不会对消费者造成伤害的概念。
2、对生产、制造、处理或供应食品的所有组织而言,食品安全要求是首要的。
3、食品中的危害从性质上来分,可分为生物性危害、化学性危害和物理性危害。
4、导致食源性疾病的主要因素:
① 不当的时间和温度
② 不良的个人卫生习惯
③ 交叉污染。
5、细菌增殖的条件
fattom:
• ⑴ 食物(food)
• ⑵ 酸度(acid)
• ⑶ 温度(temperature)
• ⑷ 时间(time)
• ⑸ 氧气(oxygen)
• ⑹ 湿度(moisture)
6、温度和时间是影响食物中细菌生长的最关键因素。
• 危险温度带:
大多数致病菌能在5℃到57 ℃的范围内生长,这就是通常所指的食物-危险温度带。
• 冷供食品保持低温(≤5℃),热供食品保持高温(≥57 ℃),否则就不要保留食品。
7、在适宜条件下细菌大约经过4小时的增长就可达到足以致病的数量。
8、潜在危险性食物(phf)
• 有些食物特别适合于传染性和产毒微生物的迅速繁殖,这类食物被称为具有“潜在危险性的食物”。潜在危险性食物(phf)通常含有较高的蛋白质或碳水化合物、ph大于4.6并且水分活度高于0.85。
• 常见的潜在危险性食物有:瘦肉、禽肉、带壳生鸡蛋、鱼、甲壳贝类和奶制品。另外,一些植物性食物如熟的土豆、切开的哈密瓜之类的水果等也是潜在危险性食物。
9、消毒(disinfection):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并不一定能杀死含芽胞的细菌或非病原微生物。用以消毒的药品称为消毒剂(disinfectant)。
大多数化学消毒剂溶液推荐的水温范围是24℃到49℃。
10、食品接触面的清洗消毒步骤
清洗消毒一般分5-6个步骤:
清除污物→预冲洗→使用清洁剂→再冲洗→消毒(250~300ppm,5min以上)→最后冲洗(如果使用化学方法消毒)
11、食品接触面的清洗消毒
a)消毒方法
首选82℃以上热水
消毒剂如: 次氯酸钠250-300ppm
物理方法:臭氧、电子灭菌灯、紫外线等
b)清洗消毒频率
大型设备:每班加工结束之后
清洁区工器具、台面:工作前、工作中每1-2小时
加工设备、器具被污染之后应立即进行清洗消毒
12、影响消毒剂消毒效果的因素
①接触
②浓度
③时间
④温度
⑤溶液ph值:含氯消毒剂ph值越大效果越差
⑥消毒剂品种
13、手和手套的清洗消毒与管理
每次进车间前和加工过程中手被污染时必须洗手消毒
必须在车间的入口处、车间流水线和操作台附近设有足够的洗手消毒设施(一般10-15人一个出水口)
在清洁区的车间入口处还应派专人检查手的清洗消毒情况,检查是否戴首饰、是否留过长的指甲等
手套比手更容易清洗和消毒,在变换操作和受到污染时要及时更换 手套不得使用线手套,所用材料应不易破损和脱落
工人出车间、去卫生间,必须
烹调工艺心得体会及感悟 烹调工艺心得体会及感悟范文(四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