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记读后感简短 变形记读后感500字大全(六篇)
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优秀的读后感文章怎么写,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推荐变形记读后感简短一
最近连续五周,我一共看了两期《变形计》,第一期是《远方、远方》,讲述史上最远距离的变形与互换,辽宁鞍山到云南文山,3174公里,唯一一对女孩互换,也是播出最长的一期节目。虽然播出时间很晚,但是我还是坚持看完了,因为每一个细节都不忍错过,每一次心灵的触动都想见证。下午4点起床,经常后半夜回家;穿梭在鞍山、沈阳的各个夜店……这就是曾经的刘珈辰,在来到云南这个小山村以后,她第一次感受到如此朴实、贫穷、善良的人们,那里的留守儿童早早挑起了家里全部的重担,所有的生活艰难都用弱小的身体去支撑,最初的她并没有感悟,反而觉得现实不可思议。但是经过7天的变形,山里人的善良、淳朴与无私最终还是打动了她麻木已久的内心,杨爸杨妈为她的付出感动了她,也唤醒了她内心的无知与迷茫,其中许多情节都让我久久不能平静。
第二期的《变形计》是《少年游》,讲述南京的暴戾少年与贵州的淳朴少年之间的互换,也是史上身形距离最大的主人公互换,由于南京这个叫做故乡的地方,我又看了这一期的变形,总体来说,感人的细节较之第一期要少了许多,但是男主人公在互换中一点一滴走向内心的觉醒,到最后勇于承担家庭的责任,还是让我看到了这一期变形的成功之处。两期变形,最终城市少年都获得身心的历练,重拾梦想,开启人生的新篇章。
然而,让我不得不思考的是:城市少年最终因山村的贫穷、人们的善良而打动,那么乡村少年来到城市,见到不同世界的生活,又会不会有不良的影响与失衡的心理呢?
第一期《变形计》由于互换的是两个女孩,山村少年来到城市以后,备受疼爱,城市父母给予她的是满满的物质与精神上的疼爱,城市生活的繁华、奢侈,所有短时间内加注在她身上的付出,我觉得都是超出这个年龄孩子价值观所能接受的。这种贫富的巨大差异对一个幼小的孩子来说也许是无形中的大压力,这种美好的童话般的生活毕竟是短期的,结束了七天回到山村时,她内心的波澜又该如何去平复?因此,我觉得这个节目真的应该做好后续的关注工作,引导两个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确保两个主人公的未来之路不会偏颇。
相比第一期的山村少年,第二期在山村少年身上的成功之处就有所显现,这个发生在南京背景下的互换,并没有带给这个少年太多物质上的体验与引导,相反地,他在南京期间,收获更多的是友情与人生的激励、性格的磨练,南外的优秀校风与学风给了他许多正确的引导,户外的素质拓展锻炼了他的团队合作能力,外教老师的耐心引导与教育让他克服性格上的怯弱,大胆去面对社会,面对挑战,同桌父母的真诚款待教导他学会珍惜与感恩,这些东西我觉得都是比物质的给予更加重要的,也是这一期的成功之处。
总之,所有的少年都处在最美好的年纪,希望他们都能坚定理想,创造美好的人生。
推荐变形记读后感简短二
卡夫卡和格里高尔后者是《变形记》一文中蜕变为一巨型甲壳虫的主人公,旅行推销员。而前者则是这只巨型甲虫的一手制造者,现代派文学作家,〈变形记〉的作者。
细读《变形记》,竟发现以上两位人物颇有相似之处。
同样的无归属感。
这一点在卡夫卡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记传中提到,他是犹太人,出生在布拉格,讲德语,臣服于奥匈帝国,集犹太,斯拉夫,德意志民族的成分混杂于一身。如此复杂的身世,无疑使这位文坛巨匠陷入了重重的归属选择中。可是事实并没有更多的回旋余地——他最终成为孤独流浪的游客。在一封信中,他这样写道:“可是我没有祖国,因此什么也不能抛弃,而是想着如何去寻找或创造一个祖国。”
同样的情形发生在格里高尔身上。他的身体发生了突变,失去了说话能力,也同时使他被排除在人类之外。因此,“他扭了扭脑袋,痛苦而愤懑地把头挨在地板上磨蹭着”,他没有勇气提高嗓门让妹妹听到他的声音。
同样但却又相反的情形发生在格里高尔身上。同样,是因为他俩都与陌生有着瓜葛,只是卡夫卡对别人陌生,而格里高尔则陌生于别人——这是相反之处。
他(格里高尔)到处碰壁,先是吓着了秘书主任,然后又遭到父亲的攻击,最后,连一向关心他的妹妹竟也开始表现得不友好。莫大的陌生感让他的心理遭受了空前巨大的打击。心理的创伤成为格里高尔最终死亡的重要因素。
同样的孤独感。
“实际上,孤独是我唯一的目的,是对我极大的诱惑。”——卡夫卡语。
“因为家人忽视自己而积了一肚子火。”——格里高尔。
很显然,卡夫卡在作品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了
变形记读后感简短 变形记读后感500字大全(六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