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政治读书心得体会和感想 政治读书心得体会和感想怎么写(9篇)

来源:互联网作者:editor2024-02-032

学习中的快乐,产生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深入。世上所有的人都是喜欢学习的,只是学习的方法和内容不同而已。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得体会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最新政治读书心得体会和感想一

区财政局党组对开展廉洁读书月活动高度重视,切实将读书活动与纪律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将读书活动作为推进学习型机关、促进机关作风建设和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和具体措施,做到深入宣传,广泛动员全体干部积极参加活动,确保读书活动有效、规范、有序地开展。一是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充分利用局oa公告栏和内部论坛等载体,通过自主分享书籍、内部论坛好书推荐、读书分享会等形式,深入宣传,广泛动员,努力营造全局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二是领导带头,全局参与。领导干部带头读廉洁书籍、带头做学习交流,干部职工更是积极参加,读书活动取得显著成效,起到了读书促学习,读书强素质,读书促工作的作用,营造了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促进了我局廉洁文化建设,为我局增添了动力和活力。

根据上级读书活动文件精神和我局读书活动计划安排,精心策划组织,积极开展各项活动,促进读书活动深入开展。

(一)推荐廉洁图书书目。把廉洁书籍专题推荐书目在oa公告栏公布,并通过oa内部论坛将好的廉洁图书推荐给全体干部职工,让大家有目标有计划的开展读书活动,共同分享阅读的快乐,感受阅读带来的充实和愉悦。

(二)建立廉洁图书角。为促进活动开展,扩大干部职工图书阅读范围,我局专门收集整理了系列图书供干部职工阅览。内容涉及政治理论、党史、党纪党规、国家法律法规、道德教育、品行修养、以及长篇反腐文学作品、历史人物传记、廉洁文化作品等。

(三)个人和集体阅读相结合。结合工作实际情况,安排不同读书时间,采取不同读书方式开展读书活动。本次活动以个人阅读为主,同时,还争取时间组织干部职工进行集体阅读,通过个人阅读和集体阅读相结合,促进大家共同学习、共同交流,共同提高,形成良好的阅读廉洁书籍的好习惯。

(四)观看廉政电教片。组织全体干部职工集中观看区纪委政府纠风办制作的机关作风暗访专题片和省纪委拍摄的警示教育专题片《被玷污的净土》,对干部职工进行生动、直观、形象的警示教育。通过反面教育,给广大干部职工敲响了警钟,让大家引以为戒,吸取教训,学会规矩做人、廉洁做事。

(五)参观反腐倡廉教育。组织副科长及以上领导干部和党员干部到广东省反腐倡廉教育基地开展廉政教育学习活动,让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在思想上敲醒反腐倡廉、廉洁自律的警钟,教育党员干部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时刻紧绷廉洁自律这根弦,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干事,踏踏实实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六)积极参加征文活动。在读书活动中,既引导干部职工多读廉洁文化图书,又鼓励大家都积极撰写读书笔记和读书心得,积极参加廉洁图书读后感征文比赛。我局选送了1篇廉洁图书读后感参加征文比赛。

(一)促进了机关文化建设。通过本次活动,有效推进我局廉洁文化建设,提升了干部职工道德文化修养,在全局营造学廉、思廉、崇廉、守廉的良好氛围,活跃干部职工读书文化交流,提升团队整体素质,促进干部职工廉洁意识、品德修养、精神面貌和工作质效的同步提升。

(二)提高了机关服务水平。在本次活动中,我局注重贴近工作实际,把增强学习的实用性放在重要地位,把廉洁文化教育融入到具体的财政工作当中,强化书本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达到了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目的。通过读书活动,进一步增强全局干部职工的廉洁从政意识、工作水平和为民服务水平。

最新政治读书心得体会和感想二

读书,就像吃饭和睡觉一样,是维持我们生存的必须。不同的是,吃饭、睡觉,满足我们肉体的需要,而读书,则是满足精神的需要。有些人,终其一生也只是肉体生命鲜活,而精神生命萎缩。这是因为,他们只顾得吃饭、睡觉,保养身体;却没有好好读书、学习,培养精神。

书籍,为我们的精神生命提供养分;阅读,则会让我们的精神生命无比健硕。宋代文豪苏轼曾经说出读书的妙用,它可以使困窘贫寒的人变得高贵优雅,因为其美质内在,闪烁光华:“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古人在谈到一个人的内在品质与文学修养时,常常会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如金如锡,如圭如璧;又云:字吐珠玑,文铺锦绣。我们想想看,这难道还不是精神生活上的锦衣华食、宝马香车吗?!

古人还说过这样的话:“赠人以言,重于珠玉”。倘若不读书,又怎么会有“赠人以言”的能力呢。孔子云:“不读诗,无以言”。这也是在强调饱读诗书对人的言谈举止的影响。

是的,我们不能想象,在没有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时候,人类是什么样子。或许,学会了语言文字表达,是我们人类文明真正诞生的标志。而作为生命个体来说,情况大致相同,学会了读和写,我们才基本算是一个文明人,不辱智能生命的名分。好了,至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读书,使人成为真正的人。

况且,在这个早已物欲横流的世界上,在金钱至上的观念和行为甚嚣尘上的时候,你还能告诉我有比安安静静、心无旁骛的读书更美好的事情吗?

恐怕没有。

然而,带有狭隘自私目的的读书却并不美好,甚至有害。才学用于反社会、反人类的时候就会变成其主人的帮凶。无数事实证明,那些有文化、有知识的人,一旦假公济私、谋取私利、贪赃枉法、陷害他人时,其手段会更加高明,其做法也会更加有效。因此,倘若我们在孩提时代没有确立端正的读书观念,就很有可能在成年时成为有知识、有学问的庸俗市侩、卑鄙小人。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无数惨痛的事实。

为了虚荣的读书,得到的不是知识,不过是带有知识的虚荣;为了名利的读书,获取的不是学问,不过是学问装点的名利。

古往今来的世界上,从来都不乏读书人,缺少的是正直、高尚的读书人,缺少的是实现自我的同时造福群体、功成名就的同时完善社会的读书人。

那么,所有念书的人、教书的人、写书的人,都应该清楚地知道:读书为谁,读书为什么。“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于读书来说,“利其器”就是端正态度,所谓正心诚意。

有人———为做人而读书;

有人———为做事而读书。

但是,在今天的社会中,我们却很少听到前一种读书观念,而常常听到后一种读书观念。

前者,是一种典型的价值理性的体现,体现的是人文精神,强调的是人格修养;后者则是一种典型的工具理性的表露,表达的是物质诉求,重视的是实用效果。

我们在此有必要说明,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提法,是德国社会学家、哲学家、政治学家、经济学家马克斯·韦伯最先提出的,作为社会学学术术语,在今天被广泛使用,却有多重解释。简言之,价值理性注重“人本”,而工具理性强调“物本”。

我们可以用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梁启超小时候的读书经历作为例子。

梁启超儿时读书,注意力维持不久,青灯黄卷,不免犯困。见此情景,父亲梁宝瑛就对儿子厉声说:“汝自视乃如常儿乎?!”

注意,父亲梁宝瑛并没有说,不好好读书,将来你能做什么事情呢……而是说:“汝自视如常儿乎?!”深知读书要义的梁父,在此特别提醒的是———做人!

难怪,在这样的“做人为先”的教导下,梁启超4岁读《诗经》,7岁诵“四书”,9岁撰古文,17岁中举……最终,成为一代文章大家,散文《少年中国说》,至今被学龄孩子们朗声诵读……再举一个例子。

大学问家梁漱溟在中学(顺天中学堂)毕业后,自学成才。他在年轻时,曾说过这样一句掷地有声的话:

“吾曹不出如苍生何?!”

他的读书志向,可谓远大、伟岸。他虽一介书生,但目睹民生困厄,就立下宏愿:“此心如饮苦药……誓为天下生灵拔济此厄……我今不为,而望谁为之乎?”

且看,作为读书人的梁漱溟,并没有为自己的衣食生计想得太具体,而是心怀天下。子曰(见《论语·为政》):“君子不器”。古人心目中的“君子”,乃为学而成德之人。朱子注曰:“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同。成德之士,体无不具,故用无不周,非特为一才一艺而已。”

今天的梁漱溟和古时的孔子想到一块儿去了,他们都认为,读书应以做人为要务,而不该成为器物。

以上例举的两位文坛大家———梁启超、梁漱溟,都是最著名的读书人,他们的读书心愿,可谓纯洁端正,美丽动人,足为楷模,堪称师表。

然而,谈到一代又一代人到底为什么读书的问题,我们还必须申明,不能要求每一个读书的孩子,都去做梁启超和梁漱溟,非要拿此标准去丈量众人,反倒表明我们自己患了道德理想化的强迫症。

那么,还是孔学先师的观点正确:“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对于大众阅读而言,我们知道,高标准当然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而读书。那样最好,不能再好。但是,更实际、更可行一点儿,还是让大多数孩子先为自己修身、修为,先为报答自己父母的抚养、劬劳而读书,来得更加恳切,也更加务实。

实话说,为什么读书的答案,应该有这样一个较为合理的次序:第一,为自己;第二,为父母;第三,为国家;第四,为世界。

我以为,以上次序,不能颠倒。

我们自己大多都是从小学开始读书,一路走来,不会不记得自己最初的读书心理。我还记得自己上小学一年级时,老师在每个周末,给班里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发一面蜡纸裁剪的小红旗。我第一次得到这种奖励,因为给老师鞠躬时鞠得太深,还把前额重重地磕在讲桌上,磕了一个大包。但老师欣赏的表情、班里同学们的掌声,还是让我获得一种巨大的心理满足。从那一刻起,我小小的心灵就懂得什么叫荣誉,什么叫尊重,这也正与我争强好胜的天性相吻合。读书,就是为了自己的尊严和荣誉。那时,我就认识到这么多,也屡屡赢得胜利。看到父母常常因为我期末考试得了语文、数学的双百分而高兴,我自己既骄傲又自豪。

因此,推己及人,我想,对一个学龄期间的小孩子谈读书,如果一上来就讲大道理,小孩子是听不懂的,囫囵吞枣不管用。

那么,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启发式教育。我父母在我五六岁的时候,教我背诵王之涣所做《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你说,小孩子懂得“更上一层楼”的深刻寓意吗?我想,我那时是懂的。我知道,“更上一层楼”,不是指在和爸爸妈妈去王府井百货大楼买东西时多上一层楼;而是在说,人要往高处走,才能看得远。

显然,为自己读书,也就是让自己眼界更开阔、心胸更广大。

读书立志的第一个层次,即为自己读书,不是自私的意思,而是自爱、自强的意思。

读书志向的第二个层次,是为父母读书。这绝不是说光宗耀祖,而是在说“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做儿女的,不知父母养育自己的艰辛,绝不会成为一个对群体、对社会有责任心,有担当的人。

一个人,生来就具有三份责任:对自己的责任,对父母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

如今,城市中大多数父母都是职场中人,他们有工资,有养老金,不需要子女赡养,而子女能做的,恰恰是学有所成,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让自己的父母为他们的付出而感到安慰和骄傲。假使,社会和学校能够强化这种观念给学生,那将是非常有价值、有意义的伦理道德层面的训导。人,总是先接受家庭伦理的熏陶,后接受社会伦理的教育。

读书志向的第三个层次,是为国家和民族读书。

读书的境界与做人的境界成正比。正像一个人总是先懂得爱自己、爱父母之后,才会懂得爱民族、爱国家。这个次序同样不能倒置。因为道理太简单,一个人总是先有自我意识,而后才有群体和国家意识;一个人总是先和父母产生感情,而后才与民族和国家产生感情。当我们读书读到一定年龄,知识积累到一定水平,情感成熟到一定程度时,我们便知道,每个人都在一个特定的群体社会中生存,使用同一种语言,拥有同一种文化,而我们每个人的荣辱与民族、国家的兴衰紧密相连。

一百年前,即20世纪初叶,“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有志青年不在少数。在那个中国长期积弱、贫穷落后、满目疮痍、病入膏肓的时代,同样是捧读书本,有的年轻人是想着工业救国,有的想科技救国,有的想教育救国,有的想军事救国……总之,为了民族复兴、祖国强盛而读书的莘莘学子,奉献了他们各自的生命激情与才华,倾注热血、汗水,甚至付出宝贵生命,为我们21世纪成长起来的一代人,铺平了道路,打下了基础……那么,我们今天难道不该为自己的民族和国家而寒窗苦读、悬梁刺骨吗?难道不该为一个伟大中国梦的实现而忘我投身吗?!

然而,一个有趣的逻辑关系在此出现了,我们发现,无论是哪一个民族,无论是哪一个国家,无论在哪一个时代,当一个人能达到读书的第四个层次和境界,即懂得为世界、为人类、为真理和正义读书时,他才能很好地实现他的第三个读书志向和目的———即为民族、为国家……

我们为什么读书?当大家都想清楚了,剩下的是事情就简单多了。

我们呼吁,或许不算是迟到的呼吁,而是恰逢其时的呼吁,今天的中国人变得比以前富裕多了,他们中有很多人拥有这样的经济实力,那就是———每人一个书柜、每家一个书房。一人一书柜;一家一书房。

这是一个期盼,也是一个梦想。如果真的实现了这一梦想,我们相信中国社会一定非常文雅、优雅、风雅,我们所见的人一定个个知书达理且高级有趣……

在以上愿望实现的过程中,我们还希望,在城市的街道或广场上,竖立起我们国家历史上伟大的读书人、文化

政治读书心得体会和感想 政治读书心得体会和感想怎么写(9篇)

学习中的快乐,产生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深入。世上所有的人都是喜欢学习的,只是学习的方法和内容不同而...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