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届刘忠全会心得体会和感想 十九届刘忠全会心得体会和感想作文(8篇)
当我们备受启迪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大全,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对于十九届刘忠全会心得体会和感想一
一是政策要求更加明确。如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2013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2015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指出需要顺应现代化城市新理念新趋势,推动城市绿色发展,提高智能化水平,增强历史文化魅力,全面提升城市内在品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十九届五中会全精神进一步明确了城市品质发展的目标、重点与方向。
二是支撑体系正在建立。有关部门出台的多项文件涉及城市品质建设的标准。如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下发《关于加快开展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工作的通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曾举办了“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系列标准发布”活动,发布包括《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在内的多项标准。
三是城市体检试点推进。有关部门牵头建立了开放型的城市体检指标体系框架。2019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指导并与全国11个大中城市共同开展城市体检,以改善人居环境质量和推动转变城市发展模式为着力点,解决“城市病”突出问题,提升城市品质和人居环境质量,取得了一定成效。
四是地方政府积极行动。如山东、山西等省都印发了城市品质提升三年行动方案的通知,落实部门责任和分工。近期,笔者赴青岛、南京、无锡、泰州、成都等地调研,了解到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城市品质,多个地方由“一把手”亲自抓。
调研中看,城市品质提升的工作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一是促进形成了提升城市品质的发展共识,二是提升城市品质逐步展现了综合效应,三是提升城市品质获得了市民的积极评价,四是积累了模式经验与方法,五是问题导向更加清晰。地方城市根据自身发展状况,结合市民满意度测评,提出了独具特色的城市品质问题清单,提升城市品质工作的针对性大为增强。
提升城市品质取得了明显进展,但城市品质发展仍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现象与问题。
(一)城市生活品质方面,成本较高,不够宜居
一是出行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损失较高。例如,根据《2020年度全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我国主要城市大多通勤时间为45分钟以上,普遍高于国际大城市;根据交通运输部发表的数据,我国每年交通拥堵带来的经济损失约为国内生产总值的5%—8%,折合2500亿元人民币。
二是居住成本较高。以住房收入比为例,根据numbeo发布的数据,2018年全球房价收入比排名top5中有4个中国城市,分别是香港、北京、上海、深圳,均在40倍左右,约为伦敦的2倍、纽约的4倍。
三是健康成本高。据《2019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居民人均医疗费用占当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左右。而美国2018年该项数据约为18%,日本仅为12%,明显低于我国。
(二)城市生产品质方面,低产低效,资源浪费
一是经济密度不高。例如,2018年上海中心城区(不含浦东新区)单位面积gdp达到37.58亿元/平方公里,在国内遥遥领先。但与国际城市核心区相比还有一定距离,纽约曼哈顿是上海中心城区的13.8倍;伦敦金融城更是上海的33.3倍。
二是人口、土地资源配置不合理。土地城市化明显快于人口城市化,土地资源配置效率较低,许多中小城市一方面人口在流失,另一方面却是“摊大饼”式的外围扩张,盲目建造超过需求的基础设施,出现低密度扩张,存在发展不充分、资源浪费等问题。
(三)城市生态品质方面,污染严重,承载过重
一是环境污染严重。例如,根据《2019年世界空气质量报告》,在全球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前100个城市中,我国有48个;《2020年中国环境质量公告》显示,我国地下水iv类与劣v类占比高达85.6%。
二是工业用地比重高,生态用地少。根据住建部公布的最新数据,我国城市工业用地占比约为20%,明显高于日本的7.7%、韩国的10.1%;我国一线城市的绿化和广场用地占比均不到8%,而巴黎、纽约、首尔均高于20%。
三是水资源分布不足以承载人口。目前,全国66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缺水,其中108个为严重缺水城市。
四是城市功能过度集中。一些大城市集政治、经济、文化、商贸、物流等各种功能于一身,带来人口无序过快增长,成为“城市病”的重要原因。
(四)城市人文品质方面,缺乏内涵,特色不彰
一是在国际化城市面前,中式建筑与文化特色流失。城市建筑模板化,建设速度过快,盲目拷贝导致“洋建筑”成风。
二是在快速城市化面前,区域的和民族特色的流失。城市建设流水线化,重建设规模,轻区域性民族性特色风格。
三是在大城市面前,中小城市特色消失。中小城市普遍存在定位目标趋同,功能重复,产业同构等现象。
四是在现代化的标杆城市面前,小城镇的特色流失。一些小城镇建设盲目照搬大城市的开发建设模式,普遍存在“千镇一面”、布局散乱、风俗和人情观逐渐淡化等现象。
(五)城市社会品质方面,治理不精,关爱不够
一是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难。全国近2亿多流动人口未能在城市落户,住房安家、子女入学等存在困难,缺乏情感归属。
二是低收入人口就业难。由于受教育程度偏低、缺少一技之长等原因,部分低收入群体难以获得稳定就业。
三是城市治理存在“一刀切”问题。例如,一些城市为了追求好看的环保政绩或者应付环保督查,往往采取“一律关停”“先停再说”等敷衍做法。
四是在应急状态下表现出的韧性品质不足问题。在重大自然灾害、重大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暴发时,城市品质问题集中暴露。比如在新冠肺炎疫情中,城市普遍存在公共卫生资源不足,社区服务功能较弱,政府、社会、市民协同响应水平不足等问题。
在其他诸多方面,都还存在城市品质不高的种种现象与问题。
对于城市品质存在的种种问题,我们需要客观全面地加以认识。中国的经济总量即将超过100万亿元,2021年上半年将宣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但总体而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仍属于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城镇率刚过60%,大规模的城镇化并没有完成。城市发展原有基础薄弱、每年千万人口进城。这种高速度、大规模的城镇化必然给城市规划、建设、治理带来与其不相匹配的巨大压力,这是城市品质不高的客观原因。在这个意义上讲,提升城市品质不可能三年五载完全到位,而是需要长期努力。
从城市发展来讲,在提升城市品质过程中存在种种现象和问题,有工作方面的多种原因。
一是落实新发展理念上存在偏差。过去相当长时间,城市政府认为发展就是要达到更快的经济增长速度。相比于速度,质量问题就属于次要问题。一段时间以来,有相当多的地方重视高投入高产出的核心区建设,忽视城乡接合部和乡村;重视gdp增长,忽视民生改善、环境保护;重视眼前增长,不重视可持续发展;重视地上建筑气派风光,忽略地下管道、预防类设施的功能发挥;重视户籍人口,忽视外来人口,如此等等,均与落实新发展理念偏差有关。
二是对城市品质的内涵缺乏完整把握。综合来看,城市品质的特征大致有内容构成上的系统性、演进发展上的动态性、惠及对象上的包容性、参与主体上的多元性等特征。有的地方只抓住生产、生活、生态当中的一个或两个方面,对其他方面有所忽略,对城市品质系统性的认识不足。有的地方对当前城市竞争看得较重,倾其所有提升竞争力,但对城市发展潜力的培育,对增强可持续能力方面有所忽略。有的地方在静态意义上狠抓城市建设、按户籍人口配比的基础设施水平与公共服务水平,但对快速城镇化背景下人口流动带来的城市品质提升问题的重视,对城市品质的包容性有所忽略。有的地方强调政府在提升城市品质中的地位、作用,但对于发展变化条件下市场机制和社会组织的力量重视不够,对城市品质建设的多元性有所忽略。这些方面的共同特征就是对城市品质的内涵缺乏全面、系统的认识和把握。
三是规划建设与治理能力不足。规划处于上游位置,建设、治理属于中下游。规划上埋伏的各类问题,会放大后期建设、治理的难度。而完善的治理体系与较高的治理能力,则能保证规划得到有效执行,充分发挥空间和设施设备的功能作用。规划、建设、治理等环节贯穿在提升城市品质的全过程。有的城市存在较多品质方面的问题,可能是单一环节的原因,有的则是多个环节多种原因的综合反映。如部分城市在疫情防控中出现混乱,既有前期预案不够(规划),也有公共卫生资源不足(建设),还有治理水平不够的原因。
四是改革创新没有到位。提升城市品质表面上看属于发展问题,实则也是改革的问题,需要加快体制机制改革。一些大城市、特大城市的外来人口不能落户,并不仅仅是当地政府不愿意让外来人口落户,关键原因是现行的户籍人口与公共服务资源的分配制度直接挂钩。提升城市品质需要动员社会资本和市民参与,也并不完全是城市政府不愿意做,而是城市政府部门不知道这样做的程序与方式方法,因为这类方式方法属于“创新”的范畴,相当程度超越了以往既有的方式方法。
(一)系统推进城市品质。
从生活、生产、生态、人文、社会、治理等多方面全面系统提升城市品质。如生活方面推进城市基础设施改造、轨道交通、老旧小区改造,引导各方面力量加大养老服务、终身教育、全科医师、移动医疗等领域的投资。生产方面推进制造业领域的品质革命,推行清洁生产等制度,以中小企业为重点,推进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提升劳动生产率。开发各种节水技术节约用水。发展电动车和氢气车,使用电力或清洁燃料。充分利用
十九届刘忠全会心得体会和感想 十九届刘忠全会心得体会和感想作文(8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