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黄花岗起义的心得体会如何写 黄花岗起义与广州起义区别(六篇)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那么我们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广州黄花岗起义的心得体会如何写一
它始建于1929年12月,完成于1933年2月,由美国马克敦公司承建。它全长356.67米,主桥全长182.90米。南北两跨对称布置,原为三孔下承式简支钢桁架桥,设计荷载为两列10吨汽车。中跨为开启式结构,且能向上分开,以利大船通过。
当我们来到珠江边的时候,极目远眺,滚滚珠江如闪光的银带,在波光粼粼的江面上,横跨着雄伟的海珠桥。它与宽阔的人民大桥遥遥相望,横卧在碧波荡漾的江面上,壮观极了!
当年,因为它是广州的交通要塞,所以在战争时代自然也成了敌人轰炸的首选目标,在1938年日军侵占广州时,海珠桥遭破坏,后虽经修建,但中段桥面的开合部分已无法复原。
1950年,由衡阳铁路局广州分局修复通车,改为钢桁下承桥。然而,桥面不能开合,外观却与原桥大致相若。1974年,在桥两边加建预应力钢筋砼箱梁慢车道桥。
随着经济的发展,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流量需求,于1975年对海珠桥进行了扩建,在该桥东、西两侧各拓宽7.83米,跨度与主钢桥一致。1995年,广州市市政局组织对海珠桥主桥钢桁架进行维修加固,采用自锚式悬索吊桥加固方案,经体系转换后,主桥设计荷载为承载15吨的汽车通过。
我们在桥面上走着,两条白色长围栏把平坦的黑柏油马路的桥面分成三部分:人行道、非机动车道和机动车道。桥上有两个钢架结构,它们像两顶安全帽“戴”在桥面上,使人更有安全感。站在桥面上,轻抚桥上的钢板,可以感觉到它这七十多年的沧桑:到目前为止,海珠桥所用的材料,有的已经将近百岁了,但它至今仍风采依旧。海珠桥以它的悠久历史和独特风格点缀和象征着广州,乃是“羊城八景”的组成部分之“碧海丹心”,它促进了河南与河北的经济与交流,为广州的繁荣发挥着作用。
走下桥,我们缓步在临江道路上走着,远远地看海珠大桥在明媚的阳光下,显得十分壮丽。波涛滚滚的珠江中,四个巨大的桥墩稳稳地托住桥身。正桥连接桥上的钢结构,仿佛一条钢铁巨龙静静地躺卧在珠江上面。又一阵清风吹过,想起奥运圣火在广州的传递时经过海珠桥,我们的母亲河上的第一座桥——海珠桥——又再一次见证了一个辉煌的时刻。
我们走累了,坐在临江的长椅上,放眼江面,只见江上游轮慢悠悠地“游”着,游人的欢笑声打破了夏日的宁静。海珠桥,你为广州的交通提供了许多方便,你那古朴典雅的身姿,给世人带来愉悦,给广州造就了一份诗情画意!
“一座城市有了水就有了活力,有了桥就有了诗意。”的确,站在海珠桥上看风景是很美的。江面辽阔,给人一种舒畅宽松的感觉,似乎将要与其融为一体;听说,最美的还是下点儿小雨。阴雨绵绵时节的海珠桥,会给人一种蒙眬美,更给予人真实的感觉,因此它又有了“双桥烟雨”的美景和美称。
海珠桥虽说不上包罗人间万象,但也确是广州的一个历史性的标志,而且“沟通”了过去和未来!
关于广州黄花岗起义的心得体会如何写二
各位团友,大家好!
前几天,我们在参观南越王墓、陈家祠等等许多广州古建筑时都见到不少红色的砂岩石块或石雕,今天我就要带大家去参观这些石材的出处——莲花山古采石场。
中华民族学会采石远远早于四大发明的出现。当年建造城墙、宫殿和皇室陵墓,都需要大量的条石,各地也就有自己的采石场。大家看到的那些巨大壮观的石条石块,都会赞叹不已,但相信没有太多人知道先人是如何采集这些石块的。所以今天我就带大家去开一开眼界。
莲花山目前有四大景区:石景区、莲花古洞景区、野营游乐区和文物古迹区。“莲花圣境”是广州市十大旅游美景和番禺八大旅游美景之一。其中石景区就是我们要看的主要内容:一座有20__年开采历史的古采石场。千百年来古代劳动人民凭一锤一钎将一座一座石山开采出来,经过自然风化造就无数悬崖峭壁、奇岩异洞,如:莲花岩、燕子岩、飞鹰岩、八仙岩、观音岩、莲花石、南天门、神仙桥、仙人榻、云梯、无底洞、莲花飞瀑等等。真是“人工无意夺天工”,千姿百态,雄伟壮观,非“叹为观止”四字可以形容,是国内最具旅游和科研价值的“人工丹霞”奇迹。这里更有模仿古代采石的现代采石场,让游人了解古人采石的技术。
据地质学家考证,莲花山石为红色砂砾岩,可作磨刀石,广州市内的“岭南第一楼”——镇海楼的楼基和西汉南越王墓墓室的巨型石板都是红砂岩,基本上可以证实都是从莲花山开采的。广东省内还有几处古采石场,以东莞和南海最为著名。东莞的采石场,在石碑附近,那里的石质为红色砂岩,岩体通斥,中间有沙砾。由于当年工匠分工、分地开采,留下了一间间石房子般的遗迹,所以那里又有个古名,叫“十八房”。另一个重要的采石场在南海西樵山上的石燕岩,因为采石采成洞后许多燕子住在那里而得名。
莲花山是由45座红色砂岩低山组成,其中有座麒麟峰,峰顶上有块圆形的巨大岩石,形状极像一朵含苞待放的莲花,所以这里才得名为莲花山。莲花山上还耸立着一座莲花古塔,建于明代,是广东省保存最为完好的砖木结构塔。由当时的番禺人李惟风等人兴建,应该是一座风水塔,因为广东人相信许多大河大江口都必须有一座镇水宝塔才不会发生水害,不过它也一直起到航标的作用。
这座塔为八角形的楼阁式砖塔,红墙绿瓦,高近60米,外面看起来是9层,里面其实是11层,非常奇特。每层塔檐都为绿色的琉璃瓦和瓦当,屋檐角挂有风铃,风过即发出阵阵脆响。里面的通道极狭窄,只能容下一人通过,两人相遇时,其中一人要退到楼层的中厅避让。登临塔顶,可以看得很远,远眺漫漫珠江中的百舸争流和更远处的田园风光。这座塔由于雄踞珠江入海口处,是往来船只测定方位和指点航向的坐标,所以又有“省会华表”的美誉。它与广州市郊的琶洲塔、赤岗塔一起合称“珠江三支樯”。
莲花塔下有莲花城,有“广东长城”之称,它建于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面积约1万平方米,城建在山顶,俯瞰珠江航道,是一个重要的军事据点。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率兵在城内驻防,把它作为抗击英军的第二道防线(第一道在虎门),至今城墙仍保存良好,山脚下有宽达1万多平方米的岩洞,是林则徐当年的将帅府,里面已经修复如旧,可以看到兵营等遗址。
进入石景区,很快便感到惊险丛生,向右一转就是通往燕子岩的小径。小径都是建在悬崖峭壁之上,峭壁下就是深深的碧潭,这都是当年石匠们采空了石材留下的遗迹,后来雨水积蓄,确确实实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感觉,两股战抖,心底发寒。著名的燕子岩兀然而立的巨石大约有近40米高,上面居然有一双层小亭,有回廊连接山径。小亭周围都是悬崖峭壁,三四十米高,如刀削般,就像智力在幽幽的水潭里,实在是鬼斧神工,面前是两帘瀑布,潺潺而下。
燕子岩下,有石板小桥,迂回于悬崖峭壁和清潭之间。沿石径迤逦前行,左手就是莲花石,过茂林修竹,石洞石桥,可以看到著名的“百福图”。这里雕有一百个福字,难就难在这一百个福属于各种各样的字体,有篆体、隶书、楷书、行草、行楷等等,没有一个是重复的,可惜现在的字迹有些脱落,颜色斑驳,但仍然可以想象当年雕凿时的艰难。一路向前走,还会经过石梯、石廊、石桥、白莲池、浴仙池、观音岩,狮子岩等景区,许多石壁上都有历朝历代的题刻,各具特色,千姿百态,令人叹为观止。
1994年.在古迹区削平了一个山头,耸立起一尊用260吨青铜铸成,高36.88米的望海观音,开辟了“观音圣境”。整个观音像外贴180两金箔,金光灿灿,耀人眼目,加上下面的石座莲花高4米,所以总高度达40.88米,耸立在莲花山顶,面向浩瀚的狮子洋,使航行在珠江的大小船舶多了一个航标。入夜,四周强烈灯光照耀下就像观音显圣一样,让夜航的船舶又多了
广州黄花岗起义的心得体会如何写 黄花岗起义与广州起义区别(六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