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暴雨水灾心得体会及感悟 关于河南水灾的心得体会(六篇)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我们如何才能写得一篇优质的心得体会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最新心得体会范文大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主题河南暴雨水灾心得体会及感悟一
的确如此,昭平湖不但有雄浑苍郁之气概,而且兼南国水乡柔美之韵味,是不可多得的绝佳去处。随着水陆两条路线,我们可以逐一领略昭平湖每一个景点。
我们现在所处的地方叫杨家岭。据记载,公元918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屡犯中原,威胁北宋政权,为抵御外侮,北宋杨家的孟良、焦赞二位将领曾在此安营扎寨,操练人马,后人就把此山命名为杨家岭。山上现有的电视转播塔高130米,信号覆盖周围200多平方公里。
右面这座大大的圆柱形建筑物是昭平湖水电厂的调压塔,两旁亭亭玉立的翠柏掩映着道路向前延伸,颇有曲径通幽之感。王新宇同志纪念碑就坐落在此。当年修建水库时,王新宇同志任水文地质组组长。那年6月20日,沙河上游突降暴雨,洪水凶猛,王新宇同志为抢救国家财产不幸光荣牺牲,时年3l岁。
拦河大坝被誉为昭平湖的“佳境门”。大视的主坝、副坝总长7000余米,像一条巨龙横跨两山之间,大有“长龙卧波,未云何龙”的气韵。登监大坝,极目湖面,烟波浩渺,一碧万顷,视野尽头,山峦茸翠,苍郁窈冥。置身其中,恍若仙境。灵魂为之升华,五内为之一净,世俗的一切烦恼、焦虑会荡然无存。
坝北端那座山是招兵台山。相传东汉光武帝刘秀被王莽追杀,曾隐蔽此山,招兵买马。明末农民起义军首领李自成也曾在此招兵买马,“招兵台”便由此得名,后改名为“昭平台”,意为平安祥和之意。山坡平台上至今还遗留有当年招兵插旗的座孔。
现在我们看到的有2500平方米的阶梯、平台,是我们近年来开发建成的综合性娱乐广场。它依山傍水,采用本地优质石材构成主框架,顺地势自然伸至水面。广场周围是精品游乐项目:飞渡、垂钓园、人工浴场、碰乐车、儿童嬉水等,适应各个年龄层次游客娱乐,使您既能领略大自然古朴的风韵,又能享受现代文明热烈的情趣。
朋友们,前方那座好似漂浮在水面的小岛叫邱公城岛,它随着湖水的涨落时隐时现,是景区的海市届楼。它是鲁阳城遗址,叠压有仰韶、龙山两层文化遗物,是省级文保单位。讲到这里,我想问一下,在我们团队中有没有刘姓人士?如果有,我非常荣幸地告诉您,刘姓发源地就在此岛。别看现在此岛这么小,却是华夏刘姓始祖刘累的故邑。据史料记载:刘累是尧帝的裔孙,原为“祁”姓,出生时手纹有“刘累”字样,因此得名。小时曾从“豢龙氏”学习养龙,后来夏后孔甲得两条龙,便请刘累前来饲养,刘累养得很好,所以被封为“御龙氏”。后来有一条雌龙病死,刘累伯孔甲降罪逃到鲁山一带邱公城这个地方,隐姓改名。因此前在“邱”姓住地养龙,故改姓“邱”,后人称其为“邱公”。称刘累隐居的城池为“邱公城”,邱公即刘累。其子孙以“刘”为姓,是华夏最早的。邱公城岛曾有刘累墓、刘累亭。刘累仙逝迄今已4000年之久了。全国政协副主席周铁农,著名历史学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兹全等都为此挥笔题词。自建库以来,此岛时常随水位涨落时隐时现,给游客观光及刘姓人土拜祖带来很大不便和遗憾。在刘姓人士的迫切要求和协助下,于20_年2月将刘累墓迁至招兵台山,现名“刘累祠”。“刘累祠”已初具规模,欢迎刘姓人士--刘累后裔到此寻根祭祖。
现在我们泛舟湖面。这里水域广大,水色湛蓝。放眼湖面,白露横江,水色接天。
泛舟潮面,惟见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加之画舫如织,桨声蔼乃,于是便构成了一曲情味别致的音乐和一副风格独特的画卷。遇上秋高气爽的傍晚,夕阳在天边燃起万道霞光,湖上金光灿灿,闪烁迷离,似看到一只晚归的鸟,迎着霞光匆匆飞来,此时,展现在您面前的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绝妙景致。
遇到开库捕鱼季节的晚上,湖面的景致,更是妙趣横生。整个昭平湖,清风微拂,水波不兴,灯光明灭,渔歌互答。若身处其境,把酒临风,您会宠辱皆忘,仙邪?人邪?您自己也恍然不能自辨。
现在我们登上的岛就是昭平湖湖心岛金山环岛,此岛海拔190.3米,面积7700平方米,由观光区和服务区组成。现在我给大家介绍一位名列世界前10位的伟人,他主张“兼爱”、“非攻”、“节用”、“尚贤”,他是谁呢?这个人就是古代的墨子。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著经阁就是墨子著书立说的地方。据说墨子晚年,意欲著书立说,但却找不到一处清雅之地,后鲁阳公得知此事便在金山环岛上为墨子建造了著经阁。这里四季分明,环境清幽,绿水青山,互相映辉。墨子十分满意。就在这里用了8年时间完成了《墨子》一书。世道沧桑,他著书的楼阁虽早已消融于历史的尘烟之中,但他“兼爱”、“非攻”、“节用”、“尚贤”的思想却留传于世。为纪念这位伟人,当地群众于1994年集资重建了“墨子著经阁”。若墨公泉下有知,一定会欣慰的。
主题河南暴雨水灾心得体会及感悟二
1迎宾门
各位朋友,欢迎您来到河南开封清明上河园。
清明上河园是仿照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按1:1的比例原样建造而成的,完美再现出宋代开封繁华如梦的盛景。清明上河园在1992年7月开始动工,1998年10月28日正式对游客开放。全园占地面积600亩,是中原地区最大的仿宋建筑群。
国家旅游总局给清明上河园的价值定位是:“步入画卷,梦回千年”。每天上午九点,清明上河园都要举行隆重热烈的开园仪式,蔚为大观,不可错过。
清明上河园的开园仪式隆重热烈,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大家请看,首先出场的是马队。骑手们个个身着宋式短装,手擎彩旗,在一片冲天锣鼓声中呼啸而来,分列场地两旁;紧接着奔腾而出的是欢迎盘鼓,盘鼓手也是宋装打扮。大鼓悬在腰畔,动作整齐划一,鼓声震天,鼓点欢快;最后出场的是在张龙、赵虎、王朝、马汉簇拥下上场的一代名臣包拯包青天。只见他铁面黝黑,双目有神,大步向您走来,欢迎您到清明上河园游览。接着,马队骑手们手中旌旗挥舞,盘鼓手中大鼓齐鸣,游客们在“包青天”的带领下,共同走进清明上河园。清明上河园游览的序幕拉开了。
2张择端雕像
现在请走进迎宾门,您看到的那座大型人物雕像,就是《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张择端,字正道,号文友,山东诸城人,宋代著名的宫廷画家。年青时游学于京师,擅长画舟、船、车马、集市、桥梁等景物,风格自成一家。他创作的《清明上河图》是以北宋东京开封为背景的长卷风俗画。整个雕像高6米、重达30吨。您看,这位艺术大师手捧画卷,凝视远方,炯炯的目光仿佛是看透了820xx年来的风云变幻、世事沧桑,又像是在祝福咱们古老开封的再次辉煌。雕像正后方的白色花岗岩浮雕,高3米、宽16米,描绘的正是《清明上河图》中的传奇画面。从车夫、搬运夫、船工到市井商人、公子哥儿,太平盛世中的各色人物都刻画地栩栩如生。下面我们转到浮雕的背面进行参观。《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灭亡流出皇宫后经无数人之手收藏。其中有13位收藏者为《清明上河图》做了14阙跋文,来表示对《清明上河图》的喜爱。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一阙“通衢车马正喧阗,只是宣和第几年,当日翰林呈画本,升平生物正堪传”是金代诗人张公药所写,我国已故相声大师马季所题。当您走进清明上河园,就仿佛来到画里一样,重新回到了千年前的北宋古都。园内有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和民俗表演,希望能使您领略到宋代文化独特的魅力,为您留下终生难忘的美好回忆。
3清明上河图石雕
眼前的这幅石雕,是园方斥巨资聘请能工巧匠按照6倍于原图的比例打造的石雕《清明
上河图》。全长33.32米,高2.23米。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一幅《清明上河图》石雕。与原图一样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同时石雕也为我们的参观欣赏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这幅图描绘的是东京汴梁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是当年繁荣盛世的见证,突出反映了当时北宋都城的城市面貌和各阶层人民的生活。
大家请看,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城郊农村的景象。广漠的田野,河渠纵横。岸边老树杈新芽未吐。薄雾轻笼,略显寒意,正是早春天气。打麦场上有几个石碾子,是用于秋收时脱粒用的,此时还闲置在那里。为什么说反映的是清明时节呢?大家请看柳林边有一支队伍,最先的三个人前呼后喊正在追赶着一匹奔马。其后有一顶轿子,轿上插满柳条。因为宋代有一种说法是“扫墓归来不插柳,大鬼小鬼跟着走”,可见图中展现的是扫墓归来的景象。又因是在早春时节,而春季只有在清明节才有上坟扫墓祭拜先祖的习俗。
往下看就是全画的中心----虹桥了。这是一座木结构的桥梁,桥面宽敞,桥身弧形,直接连接两岸,中间没有桥墩、桥柱,远远望去宛如彩虹。桥面设有护柱,以保护行人安全,两端立四根风信竿,为航行者指示风向。这样一座桥梁,无论从力学结构,还是外观和使用都十分完美。即使置之于今天众多的现代化桥梁之中,也毫不逊色。飞桥没有桥柱,不直接受激流冲击,所以坚固耐用,五十年都不坏。但是由于是木质材料,却经不住水浸虫蚀,如果不经常保养维修是不能保存永远的。此处也是全幅图中人物画得最密集、最热闹,也是最精彩的一段。再往前是一座高大的建筑物----城门楼。其本身的作用是图中城里与城外的分割线。城门楼是《清明上河图》上一座最大的建筑物,它与虹桥不同,桥连接两岸交通,人物在桥面上活动,在视觉上它不会把画面割裂,而城楼是庞然大物很容易把人物活动分裂开来。画家早就料到了这一点,于是在构思上进行了巧妙的设计。为了使观赏者的眼睛不游离出画面外,还特别安排了一支骆驼队伍正在走出城门,其首驼已探出了多半个身子快要出城,而尾驼仍留在城内。这种手法就像写意画一样。
图画到“赵太丞家”
河南暴雨水灾心得体会及感悟 关于河南水灾的心得体会(六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