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情境教育心得体会如何写 情境教育的心得体会(六篇)

来源:互联网作者:editor2024-02-042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好的心得体会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大全,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关于情境教育心得体会如何写一

新课程教学问题情境创设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创设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问题情境。因此,创设"问题情境"是一项重要的教学技能。在化学学科中可以采用下列方式创设问题情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的神奇变化和鲜明现象,可以使化学教学更加生动,更有吸引力,更能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感知、真知。实践证明,以实验为载体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例如,在学习na2o2的化学性质时,可借助于趣味实验创设如下教学情境:

教师:展示消防队员灭火的图片(ppt)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水是用来灭火的,而我今天用水来生火,大家相信吗?(学生产生认知冲突)

教师:在事先准备好的棉花上滴上几滴水,棉花燃烧起来。

学生:哇(发出惊叹的声音,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

教师:为什么水能生火呢?请学生们讨论一下。

学生:这肯定不是普通的棉花,里面加了物质。

教师:究竟加了什么物质?

师生共同分析:棉花着火是因为反应放出了热量,所加物质为na2o2

教师:那么na2o2和h2o反应生成了什么物质?如何来验证?

这样一系列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问题的兴趣,学生展开讨论,设计实验方案进行验证。滴水生火趣味实验来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由趣生疑,由疑引思,引导学生从对现象的感知上升到理性的思维,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化学与生活紧密相连,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教师把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现象、细节作为素材,运用到课堂问题情境的设计中,会使学生感到科学就在自己身边,学习热情高涨。

同时,以他们自身的体验去提问题,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授氯气的用途时,可以从偶尔闻到家里的自来水散发出来的刺激性气味创设问题情境。学生真切看到了这种现象,但学生并不能很好地解释,学生对学习这部分知识的欲望就会增强。

化学史是化学教学的一部分,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贯穿化学史,使学生感受到化学家发现和发明过程中体现的真、善、美,培养了学生求真、崇善、创美的科学品质和健全的人格。 3.1利用引人入胜的小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例如,在讲到乙醇一节时,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杜康酒的故事创设问题情境。又如,在讲到氯气一节时,老师讲述一个历史故事: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和英法联军在某地对峙,一日清晨,发现远处有一片黄绿色烟雾,紧贴着地面,随风飘来,士兵们待感到呼吸困难、咳嗽不止时,再逃为时已晚,德军轻而易举攻占了阵地。学生认真的听讲,急于找出其中的原因,求知欲油然而生。随后教师揭示氯气的性质,课堂效果良好。再如,在讲到no2一节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情景:在新疆与青海交界处有一山谷,人称魔鬼谷,经常电闪雷鸣,狂风暴雨,把人畜击毙。然而谷内却是牧草茂盛,四季常青。学生对于这一神秘的现象,充满了好奇,此时讲解原理是:n2 o2=====2no,2no o2=2no2,3no2 h2o=2hno3 no……学习效果显著提高。

3.2利用讲述科学家科学事迹创设问题情境

化学的发展与杰出的化学家从事科学活动、探求科学真理努力创造发明密切相关。在探求真理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科学事迹,例如,凯库勒在梦中发现了苯分子环状结构,舍勒和戴维经过将近40年发现了氯气等,利用这些科学事迹创设问题情境,既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研究的曲折与艰苦,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化学内容除了涉及宏观领域的知识外,还有部分微观领域的研究。在教学中利用直观教具展示微观粒子和分子空间构型,用多媒体计算机以动画的形式展示整个化学变化的过程,模拟难以演示的化学实验、生动的演示化学化工流程,使抽象的微观结构模型化、动态化,使学生入情入境,同时也诱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讲到离子反应时,用动画的形式给学生展示出离子在水溶液中电离的全过程,加深了学生对知 白话文 识的理解。再如,在讲到有机化合物时,可以用球棍模型来创设问题情境,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有机化合物的空间构型。又如,在讲到电解时,可以用flash动画的形式模拟电解的全过程,整个过程形象直观,学生印象深刻。

创设问题情境,营造民主氛围,这种教学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带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得到发展。但如何使这种教学形式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还需要教师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充分挖掘社会、生活情景素材。

参考文献:

[1]刘成坤。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0,4:8-10.

[2]刘伟。新乡教育学院学,2009,22(1):142-143.

关于情境教育心得体会如何写二

白色污染

(一)知识方面

1、通过调查、计算、讨论,使学生经历数据收集、整理过程,巩固统计基础知识;

2、通过真实的数据,使学生认识到白色污染的严重危害,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能力方面

1、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改变学与教的方式,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2、使学生了解社会生活、发展社会实践能力、观察思考能力和自主探究的创造能力。

让学生通过上网搜索资料,使学生了解社会生活,发展社会实践能力。

运用网络资源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1)硬件方面:网络教室

(2)软件方面:相关环保网站、多媒体教学网系统等

一、创设情境,引入主题。

1、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一段有关“白色污染”的视频。

2、教师引导:从这段录像上,你知道了哪些知识?

二、联系实际,调查计算。

1、收集统计数据

①说说自己家里一天大约要用多少个塑料袋?全班呢?

②调查每个年级有多少人?算一算全校一共有多少个同学?完成下面统计表。

③全校同学的家庭每天一共要用掉多少个塑料袋?(平均数)

④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呢?

⑤如果一个塑料袋的面积是4平方分米,请你计算一下全校学生的家庭每年用掉的塑料袋铺地,占地多少平方分米?

⑥我们现在上课的这个电脑室大约有150平方米,如果把这些塑料袋铺地,大约可铺多少个电脑室?

2、小结:看了上面统计的数据,你有什么感想呢?

三、主动探索,自主学习

1、过渡:同学们想知道更多有关“白色污染”的知识吗?

2、教师提供搜索路径,学生分组上网浏览、搜索、下载有关“白色污染”的文字或图片。

3、学生汇报展示获取的信息,教师及时进行评价、交流

四、制作读书卡片

1、过渡:同学们,说到不如做到,还是让我们行动起来吧!现在请同学们分小组根据你们刚才下载的文字或图片制作有关保护环境、清除白色污染的读书卡片或电子作品。

2、小组合作制作读书卡片或电子作品

3、轻音乐伴奏

五、作品的展示与评议

通过广播向其他学生展示一些学生的优秀作品,让他们说说自己的创作意图,师生共同评议。

六、 总结交流,反馈提高

1、让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实践活动,说一说作为一名小学生,怎样更好地来保护环境,消除白色污染。

2、教师小结:同学们,塑料袋是有毒的,而且在十几年内是不会被分解吸收的,把这些塑料袋扔在地上,会污染大片大片的土地。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因此有人称我国的城市是被垃圾所包围的城市。虽然,我们每人每天扔1个塑料袋好像不多,但如果全校、全城、甚至全国算起来的话,对环境的污染是相当严重的。因此,保护环境要从自我做起、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

关于情境教育心得体会如何写三

数学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它源于实践,又用于实践。离开了生活,数学就成了无源之水。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正确方法,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生活中有数学,存在着数学思想,把生活和数学有效地联系起来,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既可积累数学知识,又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学生善于研究生活中的数学,本身就是最好的学习方法。他们在研究中不断思考,不断尝试,并不断地体验成功。

一、导入课题

师:今天老师特意制作了一张个人信息资料,为了加深大家对我的了解,请看小黑板。

向老师个人资料

性别: 男 身高: 1.65米 体重: 58.5千克

兴趣爱好:上网、听歌、打羽毛球(每次至少1.5小时)

师:看清楚了吗?在这些表示我身高、体重、时间的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生1:都有小数点

生2:都是小数

师:是的,像1.65、58.5、1.5这样的数都是小数,谁能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你在哪儿还见到过小数呢?

生1:超市里

生2:商场里商品的标价„„

师:看来小数真是无处不在啊!对于小数你还想知道什么呢?

生1:我想知道小数是怎么来的?

生2:我想知道小数的加减法该怎么算?„„

师:看来同学们对小数有着浓厚的兴趣,那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小数方面的知识。(板书课题:小数)

二、小数的产生

师:通过测量向老师的身高是1.65米,你测量过你的身高是多少米吗? 生1:1.35米

生2:1.41米

师:我和这两位同学的身高都是1米多,那你们能用整数表示我们的身高是多少米吗?注意单位是米。

生:165厘米

师:注意单位是米

师:能用整数表示是多少米吗?

生:不能,因为它比1米多,又不足2米。

师:是的,我们的身高都在1米和2米之间。在日常生活中有时候通过测量和计算往往得不到一个整数的结果,除了用我们以前学过的分数表示外,又想到了用小数表示,这样小数就产生了。(接着板书课题:小数的产生)

教师以和学生谈话交朋友为题,出示个人信息,学生从信息中发现表示教师身高、体重等,这些数都是小数。很自然的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课后布置作业到生活中找5-10种小数并记下来。由此想到,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这一数学基本理念除了老师明白,怎样让学生有深刻的体会?这就要求我们去充分地挖掘课堂教学资源。有这样一句话“我看见了,但可能忘记了;我听到了,就可能记住了;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由“

情境教育心得体会如何写 情境教育的心得体会(六篇)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好的...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