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记聪明的蚕心得体会总结 关于蚕的观察笔记(九篇)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关于昆虫记聪明的蚕心得体会总结一
——题记
夏日的蝉鸣,枯燥而乏味,为炎热的夏天更添一分热度,直烧得人心头火四窜。
我是讨厌蝉的,向来讨厌的,常常拿起家中晾衣的竹竿对蝉赶尽杀绝,或是带上父亲和兄长,在不那么炎热的傍晚,到林间捕蝉,捕到后放在盒子里,或是摇晃或是用手去戳,极尽残忍。
后来会认点字了,就更讨厌,可不是么,“如果你夏季唱歌,冬季便去跳舞吧。”书中便是如此说的,它大肆赞扬蚂蚁的勤劳,贬低蝉的好逸恶劳和贪得无厌。
上了初中便搬家了,新家周围少树,自然少蝉,身居高层,听不见蝉鸣,只有车辆的鸣笛声和喇叭声。一时间,竟无比地怀念,怀念那聒噪又贪婪的家伙。
偶然路过一棵树,树下草丛中突然发出锐利的鸣叫,后劲不足似的转瞬即逝。被好奇心指引着,蹲下身扒开草丛,却被眼前景象吓得一抖——一只尚有半丝气息的蝉,嘶嘶哀鸣着,周围围了一群蚂蚁,它们井然有序地搬运着蝉的残骸。算不得有多血腥,毕竟只有肢干而并无血迹,但蝉的哀鸣却听得人心底一阵发凉,那是绝望的歌声,是哀乐。
后来再去看时,蝉早已被蚂蚁肢解运走了。树还是原来的树,泥土还是原来的泥土,好像没什么不同,又好像什么都不同了,于是无奈地感慨一声,再走远,在长大些,便放弃了幼稚的动画,拾起纪录片,以上帝视角观看动物世界,也着实有趣。影响最深的一次约摸也只是讲蝉的那一集。它说,蝉在土下被掩埋数年之久,只为了几个月的真情演唱和自由地翱翔。大约也是在那时,对蝉起了真正意义上的心态转变。
这是蝉,真实的,鲜活的。它在地下阴暗的角落里被遗忘,然后在盛夏阳光的照耀下,毅然爬出地穴,在痛苦的蜕皮后于阳光之下晒干它的羽翅,骄矜地扑向蓝天,接着开始放声歌唱,嘹亮而真实。那是为了歌颂生命,为了歌颂爱情,歌颂阳光的火热和月光的清冷,歌颂日出的温暖和黄昏的幽寂。
直到看了法布尔的《昆虫记》。当时老师说看出要做批注,那么我在蝉的篇章中所写的批注怕是最多的了。
蝉,它骄傲又不自满,它歌唱,不论旁人如何猜忌,它大口喝它的琼浆玉露,也不管旁人腆着脸上前求一口水喝。人们说,蝉冻死于冬天的厚雪里,可最终,却是死在了乞求水喝的蚂蚁手上。它们踏着整齐的步伐,唱着我们听不见的歌,回它们的洞穴里。
人世又何尝不是如此?孰真孰假,孰是孰非?真相往往藏在腐烂的尸首背后,但在烈日的照耀下,尸骨会化为灰烬,唯真相永存。
关于昆虫记聪明的蚕心得体会总结二
“快起来,快起来!”我听见耳边传来呼喊声,迷迷糊糊地睁开眼,竟然看到了一群蚂蚁正围着我。
“啊!”我害怕地跳了起来,语无伦次地尖叫着:“你……你们怎么这么大,这是怎么回事,快告诉我!”
一只棕色大个头的蚂蚁走过来,拍了拍我的肩,对我说:“你不必感到恐惧,你很幸运,因为我们昆虫王国每年都邀请一名人类来做客,这里是我们的蚁族。接下来就带你参观昆虫王国。”听了这话,我猜她就是蚁王,心里既兴奋又惊讶,兴奋的是可以参观昆虫王国,惊讶的是蚂蚁居然会说人话。
我跟着他进入了蚁巢。这里有多个出口,巢穴建造得非常坚固,即使遇到狂风暴雨也不会倒塌。蚁巢干燥通风,舒适凉爽,蚂蚁群分工明确,有的出去捕获食物,有的负责照看幼虫,有的守卫家园……
绕了一圈又圈,我都头晕眼花地找不回来的路了,但是蚂蚁们在庞大的地下通道中却很分辨得很清楚,原来它们是靠着触角中的信息素来辨别方向的。我还参观了幼虫的孵化室,蚂蚁卵一排一排的,有序地堆放在孵化巢中,母蚁们都十分尽职,将幼虫照顾得很好。
蚁王还带我参观了蜜蜂的巢穴。蜜蜂的巢穴大部分建在灌木丛里,蜂巢外表呈圆形,上面有一圈一圈的纹路,蜂巢入口比较隐蔽,在蜂巢的下方。
“你知道吗?有的蜂巢是建在地下的。比如隧蜂、毛刺沙泥蜂等。”蚁王解释道。
进了蜂巢后,蚁王的朋友蜂王领我在狭窄的通道里一一参观,我最感兴趣的是食物储藏室,那里面用六边形的格子装满了新鲜的蜂蜜。我忍不住偷偷地用手指沾了一点蜂蜜,“啊!真甜!做一只蜜蜂也很幸福啊!”我情不自禁地发出感叹。走了太远的路,尽管非常兴奋好奇,但稍微有些体力不支,蚁王也看我有些疲乏,就带我回了蚁巢。
蚁后王端了一杯橙色的液体给我,依依不舍地说:“喝点水吧,欢迎你下次再来昆虫王国,还有好多地方没带你参观呢。”
“虽然有些意犹未尽,但下回我还会再来的!”说完端起水杯一口气喝完了,顿时感觉头晕脑胀,天旋地转……
第二天早上醒来,我发现又回到了自己的房间里,好象什么事都没发生过一样。昆虫王国真有趣,什么时候能再去一次呢?
关于昆虫记聪明的蚕心得体会总结三
你了解昆虫吗?世界上的昆虫你又知道多少呢?
也许有些人会说知道,上网查一下,就全知道了;的确,在这个互联网十分发达的时代,万能的搜索引擎几乎能够告诉我们一切。但作为学生,应该学会从书中汲取知识,而不是依赖网络。
这个暑假,我又看了一遍《昆虫记》。
这部书是来自法国的昆虫学家——法布尔,书中法布尔写了各种各样的昆虫,从它们的生活习性,生活地方,捕食方法等来介绍昆虫。
这本书简单易懂,知识丰富,很多昆虫的名字很奇特,比如:豌豆象,莱豆象等,还有许多奇特地习性。
以前我认为昆虫都是很恶心,令人厌恶的,但自从读了《昆虫记》后,昆虫在我心中的形象彻底变了。原来昆虫和人一样有生有死,有劳动,掠夺等许多活动,他们中有食草的昆虫,有食肉的昆虫,好像身临其境般,把我带进了昆虫的世界。
继续阅读《昆虫记》,我看到法布尔细致入微观察毛虫旅行,我看到他不顾危险捉黄蜂,看到他大胆假设,谨慎实验,反复推敲过程,一步一步推断高鼻蜂毒针的作用时间与效果,萤火虫的捕食过程……
一次实验失败了,他收集数据,分析原因,转身又设计下一次。严谨的实验方法,大胆的质疑精神,勤勉的作风,这一次,在他身上,我看到了“科学精神”及其博大精深中的内涵。
我想,这部书不仅要学习书中的昆虫知识,更重要的是他那种精神。今后,我也要向法布尔学习,与他一样,做一个热爱科学,孜孜不倦,勇于探索、坚持不懈的人,好好学习,努力成为对社会有用
昆虫记聪明的蚕心得体会总结 关于蚕的观察笔记(九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