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与纲要学习心得体会 指导纲要的心得体会(七篇)
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我们如何才能写得一篇优质的心得体会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对于指南与纲要学习心得体会一
1、营造温暖、轻松的环境,让幼儿形成安全感和信赖感。
在班上有些孩子比较内向,不愿与别人交流,我们应该以欣赏的态度去对待幼儿,发现幼儿的优点,将他放大化,鼓励幼儿多与别人交流。
2、则样对待犯错误的孩子。
孩子由于自控能力差,好奇心强,不管什么东西都想摸。所以经常犯错误,《指南》给我们的建议是:幼儿做错事时要冷静处理,不历声斥责,更不能打骂。幼儿发脾气时不硬性压制,等平静后告诉他什么行为是可以接受的。
3、应该尊重每个孩子的发展,注重个体差异。
孩子们来自不同的家庭,全班孩子之间存在个体差异但是作为老师的我们,应该尊重每个孩子的发展,注重个体差异,不能横向比较。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不准用“像不像”、“好不好”等评价幼儿的作品,每一个孩子都有他独特的学习方式和独创性。
4、尊重幼儿的发展规律。
《指南》关注幼儿学习的可发展性。如果我们只注重知识目标,而忽略了孩子的自控力、关爱他人、乐群于人、积极乐观、独立自理、兴趣好奇心、积极认知风格、积极学习态度和谨慎行为风格等持续发展品格的培养。那么这种幼儿教育就好有缺陷的。现在有了《指南》的指引,我明确了幼儿教师不仅“教书”更要“育人”的角色定位。
通过对《指南》的学习,我进一步了解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
对于指南与纲要学习心得体会二
强调“四个全面”,其中之一就是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从严治党就必须加强执纪监督。执纪监督当下保持着“四种形态”。
一、什么是四种形态?
党内关系要正常化,一是批评和自我批评要经常开展,让咬耳扯袖、红脸出汗成为常态;二是党纪轻处分和组织处理要成为大多数;三是对严重违纪的重处分、作出重大职务调整应当是少数;四是严重违纪涉嫌违法立案审查的只能是极少数。这“四种形态”都是为了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必须改变要么是“好同志”、要么是“阶下囚”的状况,真正体现对党员的严格要求和关心爱护。
二、“四种形态”意味着以严明的纪律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四种形态”与“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党规党纪严于国家法律”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纪检监察机关深化“三转”的生动缩影,是党的以来管党治党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应有之义。
用纪律管住大多数,才叫全面从严治党。中国共产党有8700万党员,只有做到用纪律的尺子管住全部,才能叫“全面”。“四种形态”是针对管党治党如何做到既见“树木”、
又见“森林”,总结出的最新的、更系统化的“攻略”。
“四种形态”系统全面地对党员干部在不同程度违纪的问题提出了科学合理的处理原则,让纪检监察回归到抓纪律的本职上来,是监督执纪问责的行动指南。
三、“四种形态”并不意味着把全面从严治党等同于反腐败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方面,但绝不是全部,不能把全面从严治党等同于反腐败。“四种形态”是对“反腐败等同于全面从严治党”“主业等同于查办案件”等认识误区的纠偏。
“四种形态”展现的是中央对治理贪腐的信心、决心和能力,而决不是对贪腐“零容忍”和“高压态势”的“放松”和“退缩”。
惩治腐败,不能为惩处而惩处,一定要本着严管就是厚爱、治病救人之心来监督执纪。
四、坚持“四种形态”的意义重大
改变要么“好同志”、要么“阶下囚”的状况。人群中,是不是健康的居多?感冒发烧的少?生病住院手术的极少?党组织、党员干部更是如此,健康的亚健康的居多,就要进行预防、进行保健;小病的就要吃药;少数极少数生病的大病的就要施行住院手术治疗。
“四种形态”的提出,要求党委、纪委要做好“保健医
生”,抓早抓小,防患于未然,这符合“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思想,也符合腐败发展的规律——祸患常积于忽微。如果老是忽视小节、放任小节,必然积小成大,由量变转为质变。至小疾为大患时,即便刮骨疗毒,也难以奏效。
“四种形态”全面概括了违纪违法干部受处理的四种情况,改变了以往要么是“好同志”要么是“阶下囚”的相对粗放的干部管理状况,更具现实针对性,发力反腐更加精准,体现了防微杜渐、宽严相济和教育与惩处并重的干部管理新原则,不失为防腐倡廉的治本之策。
“四种形态”的提出,实际上指明了从高压反腐到常态化、制度化拒腐防变的必由之路。我们已经看到,我们充满期待。
五、 “四种形态”要落到实处
党内关系要正常化,把纪律挺在前面体现在日常监督中,该批评就批评,该处理则处理。
“四种形态” 更为重要的如何把握和运用,重要的是落实到实际中去,关健要让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形成“常态化”,长说长提长议不如常落实。
“四种形态”要求我们“从严要求、从严管理”,该批评就批评、该问责就问责、该处理则处理,做到该出手时就出手,而不是“冷眼旁观、任其发展”。
有病要早治,无病要预防。锻炼身体,贵在经常。加强党的建设,也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从一件件小事做起。
对于指南与纲要学习心得体会三
最近,在孩子所在幼儿园老师的提醒下,我有幸读到这篇《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这本书。花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我一口气将这篇指南读完了,然后在两周内,又反复读了好几遍。书的封面朴实无华,然而内容却震撼人心,在读的过程中我按书总给出的每一个发展目标和教育建议,逐一的印证我的孩子是不是达到了要求,日常生活中我们是否按照书里面的建议去做,如果做了,效果究竟如何;如果没做,原因又是什么。通篇读完之后,心中产生了许多感悟,有庆幸,有遗憾,有恍然大悟。现将一些心得和体会记录如下。
《指南》将孩子的学习生活与健康发展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每个领域都按照内容划分为若干方面,每个方面由学习与发展目标、教育建议两部分组成。学习与发展目标部分分别对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的孩子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应该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都提出了合理期望。
《指南》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孩子为本,意味着要认识到孩子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尊重孩子独特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着眼于其未来发展,重视孩子的学习品质。它充分的体现了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珍视了儿童学习、生活的独特价值,充分地尊重和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创设了丰富的教育环境,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儿童直接通过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孩子们需要自主,因为只有自己动手动脑得来的直接经验才是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书中有三点对我启示最大。
1、允许孩子犯错误
指南中写道“孩子身心发育尚未成熟,需要成人的精心呵护和照顾,但不宜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以免剥夺孩子自主学习的机会,养成过于依赖的不良习惯,影响其主动性、独立性的发展”。其实,在初为人母的时候,我也读了很多育儿书籍,很多书中都强调了要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自主能力,不要过分包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尽量给他创造自己动手的机会,比如说自己穿袜子、自己穿鞋、自己收拾玩具等等,我们自认为尽心尽力了,可是,孩子上了孩子园后一段时间后,老师与我们沟通,孩子的动手能力差,被包办太多……当时我真的很有挫败感,哪里出了问题?后来我仔细观察与思考,我发现,我们确实让他去做,但是我们是让他以我们的标准去做,让他按照我们认为正确的方式去做,我们不允许孩子犯错!
有一次,孩子在吃提子,于是吭哧吭哧自己剥皮,手小,动作慢,半天吃不了一个。爸爸在一旁着急了“直接吃了不就行了,皮最后吐出来”。于是,孩子剥完一个后,再也不剥了,他丧失了剥提子的乐趣。孩子自己叠被子,把被子铺在地上,左一下右一下叠不到一起,我们在一旁看的那个着急啊,怎么能把被子放在地上呢?你不知道把被子放在地上会把被子弄脏吗?别叠了,不够麻烦的.。于是,孩子的又一次尝试失败了。孩子兴致勃勃的拿水壶开始浇花,“哎呀,那个浇的太多了,会把花浇死的,哎呀,这盆要从叶子浇,直接从根浇不起作用啊”。于是,孩子放下水壶,跑了……
其实,这个年龄段孩子所做的事,绝大部分都不是怀有恶意故意犯错误,更多的是因为好动和好奇,他们是在用所有的感官来探索世界。很多事情,在成人眼中可能司空见惯,但在孩子眼中就是新鲜独特的,并努力想弄个明白。所以大人认为不能碰的东西,孩子偏偏要去摸;大人认为不能干的事情,孩子偏偏要去做;大人认为很无聊的东西,孩子偏偏觉得很有趣。而每一次尝试,可能就是一次犯错;但每一次犯错,也可能就是一次成长。大人往往都觉得孩子的有些尝试盲目可笑,你怎么会那么做呢,你这样做岂不是很麻烦吗?可是孩子阶段的孩子大部分学习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作为家长,如果想促进孩子成长,不要要求孩子不犯错误,相反,要给孩子多一点空间,让他自己去尝试,要自我需求成长。不要拿成人的标准去硬给孩子套。
2、言传身教的重要性
在社会领域解读中指出:“孩子社会性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
指南与纲要学习心得体会 指导纲要的心得体会(七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