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问型论文范文通用 关于论文写作的疑问(八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有关疑问型论文范文通用一
1、根据《混凝土结构图设计规范》10.6.1可知,粘钢厚度不应大于5mm,本方案梁底粘钢厚度均大于5mm(容易造成空鼓)。
2、u型箍粘钢的厚度,规范中为4-5mm厚度,图中存在10mm厚的箍板,u型箍的宽度,端箍不应小于加固钢板宽度的三分之二,图中梁宽为300mm,端箍宽度为5mm。
3、全梁加固部分700mm高的梁,10mm厚的u型箍上部根据规范要求是否需要设置钢压条。
4、箍板净距不应大于《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规定的最大箍筋间距的0.7倍且不大于梁高的0.25倍,10mm厚箍板间距为300mm。
5、采用1:2水泥砂浆抹灰面前,是否在钢板表面铺设钢丝网片再进行抹灰?如若不是,请告知具体施工方法。
6、梁底钢板宽度图中未做明确标注。
7、图中l-1及l-4梁的处理方法,是需要拆除原砼梁后植筋,还是增大梁截面的方法施工,然后再进行加固?没有大样图纸,没有明确的增大面积的尺寸,未体现出具体的施工做法。
8、改造后配筋图纸,没有前面的原结构图纸,到底会有哪些变化?变化是怎么的?没有在图纸中体现出来,无法核对。
9、加固梁具体长度没有明确,需如kl-1(一跨)、kl-2(一跨)、kl-3(一跨)、kl-5(二跨)、l-3(二跨)、l-4(二跨)表达明确,便于施工单位对位置的确定及工程量的计算。
10、“梁全加固详图”中底板灌注胶是否采用灌注胶(环氧树脂胶),结构胶太粘稠无法后灌注。
11、“梁全加固详图”中支座处加固详图是否参考“楼层框架梁与框架柱锚固大样”中梁顶加固节点?
12、因方案中梁底包钢做法较为繁琐,具体做法能否采用《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50367-2006)中第八章中所介绍的外粘型钢加固法?
13、次梁示意图中梁底黏贴钢板厚度与b-b剖面图不一致(梁面与梁底的厚度等)。
14、梁包钢弯矩节点是否可参考大样图1?
15、加固的时候处于梁上部的墙体,可否拆除部分墙体进行加固?对承重结构是否有影响? 16、1-1剖面与a-a剖面表示的不一致(对拉螺栓)。
17、框架梁采用的是全包钢的施工方法,主要参考“梁全包钢大样图”?而“框架梁粘钢与框架柱锚固大样”的图纸中表示的是粘钢施工工艺,是否与梁包钢施工做法矛盾?其中的压条与50*4mm的u型箍的位置是否处于梁全包钢的“牛腿”(梯形板)上面?
中国核工业第五建设有限公司
2014年6月24日
有关疑问型论文范文通用二
申请人:靖边县人民医院
法定代表人:xxx,院长。
因靖边县人民医院与xx医疗损害纠纷一案,虽经两次人民法院两次开庭审理,但依然疑点重重。基于此,申请人请求贵院就(20xx)榆中法民二终字第00xxx号判决书的有关疑点予以解释或答复:
一、关于证据问题。
1、榆林市法院系统为何不按照鉴定程序由双方选定鉴定机构,中院统一指定鉴定机构的依据和原因是什么?
2、鉴定书不依照病历作出分析和认定的依据是什么?
3、对于存在明显缺陷的司法鉴定意见,贵院不允许申请人提出重新鉴定的原因和依据是什么?
4、临床医学认为臂丛神经损伤恢复期为两年,被申请人在损伤恢复期内的4个月内提出申请并作出伤残的依据或合理性何在?
二、关于因果关系。
1、被申请人臂丛神经损伤与申请人的医疗损害有何因果关系?
2、被申请人臂丛神经损伤与申请人的医疗损害有何因果关系的证据何在?
三、关于赔偿问题。
1、残疾赔偿金和护理费取最高赔偿值的依据何在?
2、一审判决护理费为87元,二审改判107元的理由和依据是什么?
上述疑问,请予以答复。
此致
榆林市中级人民法院
申请人:靖边县人民医院 时间20xx年7月17日
有关疑问型论文范文通用三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先作论述后提出论点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2.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教学要求 1.指导预习,要求学生找出论证过程中讲道理和举事例的句子,为研讨本文的教学重点论证方法做准备。 2.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教学重点
1.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 (本文是怎样引用古人的话作为道理的论据来论证的?找出引用的句子,研究它们的作用,领会引用的精要,与论点切合和引用后阐释等特点。除了引用,本文还运用了哪些方法? 本文引用古代大学者的话作为论据,对于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起了重要的作用。开头引用古代两位著名的大学问家的话,既用他俩的经验之谈作论点,又作论据,颇具说服力。程颐的“学者要先会疑”和张载的“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两句话的意思概括起来就是:做学问要善于提出问题。中间引用了孟子的“尽信书不如无书”,并作阐释:“这也就是教我们要有一点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引话十分精当,与该段的分论点十分切合。
除了道理论证,本文的举例论证也用得很好。在论证对于传说必须要有怀疑精神这个论点时,举了古书上有“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两个例子,使人确信古书记载的传说不一定可靠,怀疑确有必要。为了论证怀疑是建设新学说的基本条件这个分论点,举了清代戴震读《大学章句》敢于怀疑大儒朱高的例子,戴震一生在学术上之所以卓有成就,能成为大学问家,与他自幼读书就善疑好问分不开。作者举例时,还能摆出自己的经验,如读书时该怎样怀疑与发问,列出了一系列寻根究底的疑问,给人以启发和借鉴。总之,用这些事实论据来进行论证十分有说服力。)
2.理解论证的层次和过渡句的作用
教学难点
1.本文多次运用对比论证,一共有几处?
(本文共有四处运用对比论证。
一、第4段“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从正反两方面说理,阐明“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之因;
二、第5段“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通过正反两方面的结果,阐明“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的重要性;
三、第6段“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地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先从反面说理,后从正面说理,阐明为什么“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四、第6段“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指“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先从正面概述事实,后据此事实从反面作一推理,阐明“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2.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本文的语言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如:“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短短两句,几个字,把对传说“信”与“不信”,“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的理由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其理服人,无可置疑。“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这是一个长句,70余字,对“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的产生”,作了准确的精辟的论述,蕴含着丰富的内容。“一切学问家”中的“一切”包括古今中外的学问家,无一例外。“不但……,就是……”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意思;“抱怀疑的态度”,“和书中的学说辩论”,“评判书中的学说”,“修正书中的学说”,具体、细致、深入、有序地说明学问家是如何才把“新学说”“建设”起来的;四个“常常”,多次重复词语,突出说明学问家是经常这样做的,表明这样做,这种精神,乃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这句是对上面论述的一个精当的总结,准确指出“这样”做是“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的必要条件,阐明了分论点“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更新”、针对“过去”的学说而言,“更善”,说明优于“过去”的学说,“更新更善”,精当地说明了“新学说”的发展性,优越性。这70余字的长句,字字相宜,句句有用。)
课时安排
第1、2课时:通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理解文章结构
第3、4课时:逐段分析文章,理解文章中心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一个人学习,总是希望学有所获,学有所成的。但是,从实际情况看,并非所有的求学者其最终收效都一样,其最后成果都相同,有的人收效好,成果大,而有的人却收效差,成果小,彼此有差异,有的甚至差异很大,非常悬殊。无论历史上,无论现实中,都存在这种情况。这是什么缘故呢?我们如何才能让自己学习的收效好些,成果大些呢?研究这个问题,吸取有益的经验,对我们搞好学习是十分必要的,十分重要的。
《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谈的就是这方面的问题,文中提出了一些很有启发,很有价值的见解,学好这篇文章对我们很有意义。
三、教师带读课文
帮助学生扫清字词障碍
四、布置阅读思考题。
为了有重点地学习这篇文章,我提出几个阅读思考题,同学们学习课文时考虑这 些问题应如何回答。
思考题一:本文的结构层次如何划分?各部分的内容是什么?
思考题二:文章的总论点是什么?总论点是如何提出来的?
思考题三:分论点是什么?分论点的提出有什么特点?分论点与总论点之间有何联系?
思考题四:哪些地方用了对比论证?
五、学生分组阅读课文,考虑思考题的回答,着重考虑思考题一。
六、讲解文章的结构层次。
这篇文章的结构层次如何划分?各部分的内容是什么?
讲解:这篇文章有6段,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提出文章的总论点。第1段是一句引用:“‘学者先要会疑。’——程颐”;第2段也是一句引用:“‘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这两段全是引用,本文用以提出的文章的总论点到底是什么呢?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这个总论点,该怎么说呢?这两个问题,大家课后再考虑考虑,下节课来回答。
七、逐段讲解课文。
㈠ 第1、2段。
1、 第1、2段提出了文章的总论点,这个总论点是什么?
(本文的总论点是借用古代学者的名言提出的,总论点是“学者先要会疑”,或者是“学则须疑”。如果用我们自己的话来表达,总论点是“研究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
2、引用学者的名言以提出论点,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这种写法,既提出了论点,同时学者的名言本身也是一个证
疑问型论文范文通用 关于论文写作的疑问(八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