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古城游记通用 《游丽江古城》(8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2023年丽江古城游记通用一
阆中位于嘉陵江中游,四川西北部,全市幅员面积1878平方公里,全市人口90万左右,1986年由国务院批准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阆中是整个四川迄今为止保留最为完整,规模最大的古城,和云南丽江、山西平遥、安徽歙县并称为我们中国的四大古城。阆中素有“阆苑仙境”、“嘉陵第一江山”的美誉,唐代诗人杜甫就在这里留下了“阆苑城南天下稀”的千古名句。
好了,说到这里,我们第一个要参观的景点张飞庙,马上就要到了。
张飞庙
我们所在的就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汉桓侯祠,俗称张飞庙,迄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了。现在的桓侯祠是明清时重建的四合庭院式古建筑群,占地5000多平方米,规模恢弘、建造精美。
张飞庙墓亭
这里是张飞的墓亭,大家可以看到这边墓亭亭柱上有一幅对联。上联是“随先主逐鹿中原,北征南战,地只西川称帝业”,意思是说张飞追随刘备一生征战,但实现统一全国的壮志未酬,英魂仍存有遗憾。下联是“剩残躯付诸荒冢,春去冬来,人犹千古吊忠魂”,意思是说张飞死后,此墓虽然只埋了无头之躯,但人们纪念其英勇的情怀千古不衰。
这墓亭下放的拱穴内,端坐的是张飞的武身像,大家仔细看一下这豹头环眼、燕颌虎须的猛张飞是不是和大家心目中的张飞有几分相似呢?这像前摆的盘龙石斗窝叫“长明灯”,据说,张飞在驻守阆中的时候,曹魏大将张合带领五万大军进攻巴西首府阆中,当时张飞手足不过万人,却依靠阆中人民的支持,以少胜多,大败张合,取得了保境安民的胜利。阆中人为感戴他的英勇,在其死后,特意选取最好的石头精工雕成这座“长明灯”。千百年来,每到清明时节,人们都要为张飞扫墓,给长明灯献油。
张飞庙大殿
走进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翘脚联运、气势不凡的敌万楼,“敌万”故名思议,就是说张飞有力敌万夫之勇的意思,楼的两边分别是文物展览厅和群塑厅,穿过这两个展厅,我们来到的就是张飞庙的大殿了。
大家可以首先从外观上观赏一下整个大殿的建筑风格,大殿为歇山式屋顶,砖雕拼合屋脊,屋檐下有题为“刚强直理”的金匾,这是清代果亲王亲自撰写的。走进大殿,中间端坐的那座两米多高、状貌威武的塑像,便是张飞了。也许大家觉得奇怪了,为什么这尊张飞塑像,是头戴王冠、身披锦袍呢?原来在清朝嘉庆年间,张飞被追封为“桓侯大帝”,殿上塑的便是他冠冕纹身的坐像了。左右两壁式岳飞草书的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更是将大殿烘托得一片威严、儒雅。
华光楼
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阆中古城的地标性建筑——华光楼。这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矗立于阆中城南、嘉陵江边,说到这阆中的楼阁,华光楼便是首当其冲、不得不提。历代到过阆中的文人墨客,无不以此楼为诗。华光楼在一大片古城居民区中拔地而起,气势恢宏,极富古典建筑的特色,素有“阆苑第一楼”的称号。
大家可以看到,华光楼的楼下是一个五米高的石拱门,这是用于人们来往穿行的过街门。由于华光楼靠近嘉陵江,古代是阆中的航运枢纽中心,加之当时楼的两边都是手工业加工作坊,所以昔日华光楼下是商贾云集、热闹非凡,曾有诗云“春城天不夜,人语市如潮”,以此来描写它的热闹。楼上则是古时候的达官贵人们邀请文人墨客吟诗作对的、欣赏山水的地方。
请各位朋友仔细看一看这座石拱门上雕刻的内容,拱门上南北两面分别刻着“只有打倒国民党才好打帝国主义”和“苏维埃政府是工农兵自己的政府”。大家可不要小看了这两幅标语,这些标语是中国工农红军红四方面军在阆中征战时所留下的,正是因为这些标语,在文革时期华光楼才免遭红卫兵的破坏,我们现在也才有机会看到这座保存完好的华光楼。
滕王阁
我们现在所参观的就是位于阆中古城北、嘉陵江玉台山上的滕王阁,大家可能通过王勃的《滕王阁序》早已对滕王阁这三个字如雷贯耳,但是此滕王阁非彼滕王阁,王勃所描绘的滕王阁位于今天的江西南昌。不过这两座滕王阁还是有共同之处的,那就是他们都是因为一人而建,此人就是唐高祖李渊的第22个儿子,也就是唐腾王李元婴。据说,当时李元婴被贬阆中,为了延续在宫中的奢靡生活,就用聚敛的钱财修建了这座气势宏大、富丽堂皇宫殿式建筑群,当时称之为隆苑,后来因为避讳,改为阆苑。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
现在大家眼前所看到的这尊石塔,就是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唐代舍利石塔,经人研究它就是七级浮屠,这是佛教中等级最高的佛塔。它始建于公元4世纪的唐代,高约8.25米。关于这座宝塔的来历还有一个小故事,腾王李元婴从小在皇宫里娇生惯养,贪图享乐,被贬阆中之后依然是不加收敛,骄奢淫逸,他为了来世依然能够过上这种骄奢的生活,就想通过修建浮屠这种方式,来祈求他来世也可以享尽人间荣华富贵,于是就命人在院中修建了三尊佛塔,其余两尊因为历史变迁,早已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如今只剩下大家眼前这尊了。关于这座佛塔有一个神奇的视觉效果,那就是你围着这个佛塔转,无论在哪个方向看佛塔,佛塔都是倾斜的,所以这座塔又被人们称之为“斜塔”,也有人嘲笑说,李元婴为官不正,就连他修的佛塔也都是斜的。
2023年丽江古城游记通用二
木府是丽江古城之“大观园”。“北有故宫,南有木府”。跨过清泉汩汩的流水小桥,突见一座木牌坊赫然立于土木瓦顶居民之间。跨进朱红色的木府大门,眼前豁然开朗,一片开阔的地面上巍然耸立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汉白玉基座雕刻精美,那恢宏的气势,使人恍若置身于皇宫之内。如果说在丽江古城我们看到的是丽江世俗生活的一面的话,那么在木府,我们将翻阅到一个在西南地区曾经辉煌一时的大土司家族的兴衰史。
木府位于古城西南隅,明代其建筑气象万千,徐霞客曾叹木府曰:“宫室之丽,拟于王者”。可惜大部分建筑毁于清末兵火,幸存的石牌坊也毁于“文革”。1996年大地震后,世界银行慧眼识宝,贷巨款相助重建木府,丽江俊杰精心设计施工,经三年艰辛备至的努力,使木府如“凤凰涅(般 木)”般再现于世。
木府占地46亩,中轴线长369米,整个建筑群体座西朝东,“迎旭日而得木气”。木牌坊上大书“天雨流芳”四字,乃纳西语“读书去”的谐音,体现了纳西人推崇知识 的灵心惠性;古牌坊通体皆石,结构三层,是国内石建筑的精品;议事厅端庄宽敞,气势恢宏,是土司议政之殿;万卷楼集两千年文化遗产之精萃,千卷东巴经,百卷在藏经,六公土司诗集、众多名士书画,皆 是翰林珍奇,学苑瑰宝;护法殿又称后议事厅,是土司议家事之殿;光碧楼乃后花园门楼,史称其建筑“称 甲滇西”;玉音楼是接圣旨之所在歌舞宴乐之地;三清殿是木氏土司推崇道家精神的产物,而狮山古柏深处,还有木氏土司祭天、祭祖、祭大自然神“署”的本 土宗教活动场所。木府充分体现了纳西人广采博纳多元文化的开放精神。
木府是一座辉煌的建筑艺术之苑,它充分反映了明代中原建筑的风采气质,同时保留了唐宋中原建筑古朴粗犷的流风余韵,而其座西朝东,府内玉沟纵横,活水长流的布局,则又见纳西族传统文化之精神。
木府丽江是纳西族聚集的地方。纳西族人原来没有汉族的姓氏,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后,远在滇西北丽江纳西族土司阿甲阿得审时度势,于公元1382年“率从归顺”,举人臣之礼,此举大获朱元璋赏识,朱将自己的姓去掉一撇和一横,钦赐其“木”姓,从此纳西传统的父子连名制得以改成汉姓名字。
木氏土司为了保持其统治集团姓氏高贵,在社会各阶层推行“官姓木,民姓和”之制度,而木氏土司则代代世袭,父子相传,一直沿袭到明、清时期,有的甚至延续到解放以后。木府是丽江木氏土司衙门的俗称,木氏土司家族历经元、明、清三个朝代,鼎盛时期木府占地一百多亩,有近百座建筑,是八百年大研古城的心脏所在。整个木府荫庇在狮子山怀抱中里,处于整个古城的头部,西河水东南西三面环流,古城街道和民居傍河而筑、依渠而建,自然形成条条渠水与官邸、民居一脉相连,民居层层环围木府的扇形格局,给人以一脉勃生的官民祥和气氛。史称木氏“土地广大,传世最远,富冠诸土郡”,并以“知诗书好礼守义”著称当时,遗泽后世。纳西人说起“木老爷”来,就跟我们提到自己的老祖宗一样亲切。
忠义”石牌坊木氏土司在建造自己的宫殿式木府时,座向未按“坐北朝南”为佳的中原风水理论,而是朝向太阳和东方。东方属木,太阳和木为纳西东巴教中的崇拜物,亦为皇帝所赐纳西族之姓。 因此,欲得“木”之气而盛的想法使木府的建筑采取了坐西朝东的方向。木土司的府第虽有王者气度,却一反中原王城“居中为尊”的传统,将府第建于城西南一隅。而作为全城中心的则是商贾云集的四方街,纵横交错的街道从四方街这一商贸中心向四面八方辐射。从中可看出古城最初形成于乡村集市,最终也因商业贸易而繁荣。这与古城千百年来作为“茶马古道”重镇的历史密切相关。走进木府,迎面而来的是议事厅。议事厅端庄宽敞,气势恢弘,是土司议政之殿;万卷楼集两千年文化遗产之精粹,千卷东巴经,百卷大藏经,六公土司诗集,众多名士书画,皆是翰林珍奇,学苑瑰宝;护法殿又称后议事厅,是土司议家事之殿;光碧楼乃后花园门楼,史称其建筑“称甲滇西”;玉音楼是接圣旨之所和歌舞宴乐之地;三清殿是木氏土司推崇道家精神的产物。木府大部分建筑曾毁于清末战火,幸存的石牌坊也于毁于"文革",丽江当地党委、政府为了发掘和弘扬民族文化,决定贷巨资恢复重建木府旧观。
经过三年艰辛备至的努力,木府再现于世。建成后的木府比原规划设计还要壮观,巍巍木府,得雪城之灵气,玉水之精魂,它的重现,发展和弘扬了丽江纳西族之传统文化,成为游人纷至沓来的一处胜地。 木府是一座辉煌的建筑艺术之苑,它充分反映了明代中原建筑的风采气质,同时保留了唐宋中原建筑古朴粗犷的流风余
丽江古城游记通用 《游丽江古城》(8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