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岁月心得体会和感想 青春历程的感悟(七篇)
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得一篇好的心得体会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2青岁月心得体会和感想一
尽管有着不同的境遇,但如今我们同样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以一个新排长的身份,来到新的单位里,去适应新的生活,并将开始一段新的征程。上山下乡就是要走进人民群众,上岗下连则要是融入一线官兵。同样是从基层出发,然而一经比较就会发现,我们是幸运的。当年黄土高原山沟里的“四大关”已成为了过去,成长在新时代里的我们又赶上改革强军的好时候,优越的生活条件、良好的部队环境、无限的发展可能……我们没有理由不好好珍惜这些,更没有理由辜负韶华,消磨大好青春。
新的起点,正当立志。初到梁家河,习近平还是个十五岁的少年,但短短几年里,他就迅速成熟起来,能够不负众望勇挑大梁,带领农民改变生产生活面貌。“我现在就是个普通农民”,他完全让自己融入农民之中,把自己看作是黄土地的儿子,心系人民福祉,忧心群众利益,逐渐建立起自己的人生理想——为老百姓办实事。
再看我们,从院校走向部队,从学员走上岗位,正当朝气蓬勃、踌躇满志,想要干出一番事业来。这不也正是应当立志之时吗?“一人立志,万夫莫敌”。有志者往往能在前行的道路上披荆斩棘、无往不利,因为有了目标,也就有了取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在部队这样的特殊环境里,更是需要信念坚定、不移其志,牢固树立起为强军事业奉献青春的理想信念,如此方能够路越走越宽、志越磨越明。
扎根土壤,笃行践志。七年知青岁月里,习近平吃了许多苦,受了不少罪,但这段人生历练也是他一生中最宝贵的一笔财富。如果说陕北的农村是曾经养育过习近平的土壤,那么部队基层将是我们成长进步的摇篮。唯有扑下身子、沉到一线去苦干实干,才能有深厚的经验积累与扎实的实践基础,在一步一个脚印中稳步前行。
习近平在梁家河的事迹是有口皆碑的,不仅仅是因为他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更在于他的“敢说敢做敢担当”。修厕所、办沼气、打水井……他所干的每一件实事,都源于他所亲身体会到的农家之苦,源于他平日里的观察与思考。这也是我们应当学习、体悟并效法的。置身基层,只有走到战士当中去,才能知道他们关心什么、需要什么,才能理解他们、亲近他们,才能把工作落到实处去、把问题抓到点子上。也只有了解了战士的生活,弄清了连队的状况,才能读懂“基层部队”这部大书,在本职岗位上干得明白、干出风采,在践志逐梦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默默“蹲苗”,潜心砺志。习近平插队有三“最”:他是“老三届”中年龄最小的知青;他去的陕北是插队知青中条件最艰苦的的地方;而他却是全国知青里插队时间最长的极少数人之一。他不急不躁、不慌不忙,白天干活、晚上读书,在那里一待就是七年。这种任随“云卷云舒、花开花落”的淡定,这种能够“埋头苦干,无问西东”的坚持,也就是不忘初心了。
当下,我们需要的就是这种淡定与坚持。匹夫之志尚不可夺,更何况新时代军队里的一名军官!也许部队现实与我们的期望之间会存在落差,也许困难与逆境会让我们受苦、受挫,但若信念不移、初心不改,这些终将成为砥砺自我的磨刀石,成长提高的垫脚石,行稳致远的铺路石。
“强军漫道真如铁”,我们要拿出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劲头,迎难而上,激流勇进,在砺志之中感悟军旅人生,让我们的梦随强军梦圆!
2022青岁月心得体会和感想二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记述了40多年前总书记在梁家河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反映了青年习近平重感情、讲情义,勤于思考、善于思辨,志存高远、知行合一的品格风范。
黄土地之子:重感情、讲情义
青年习近平是一个重感情、讲情义的人,他对群众的感情是实在的、具体的,而不是空洞的、抽象的。他把自己称作农民,把这看成很光荣的事。他和群众打成一片,无论是老汉、后生、娃娃、婆姨,他都能跟大家聊到一块儿。他办事有条理,说话有道理,群众把他看成自家人。他眼里没有贫富贵贱之分,他尊重每个人。他与人交流、谈话的时候,即使对方是再穷的人,他也全神贯注地听。
青年习近平对人民群众的这种感情,从书中可以看到很多例子。比如,年纪轻轻的他就很本能地看重中国的人情,对革命前辈很尊重。他们一帮知青刚到梁家河的一天早晨,习近平和同伴走到一户人家院子里,得知主人的老母亲——一位当年支持革命的普通妇女,因年迈过世,习近平先是客客气气地征求主人家的意见:“我们能不能进去看看”,然后进到窑洞,面向炕上老人的遗体恭恭敬敬地鞠了几个躬。只要对革命做过工作,哪怕是一位普通的农家妇女,青年习近平都对她们怀有崇高的敬仰之情。这是一种朴素的发自内心的真挚的感情,也可以说是流淌着红色血脉的亲情。
青年习近平对人民有感情,人民对他也有感情,1975年在他离开梁家河时,一推开窑洞门,全村男女老少站满一院子自发为他送行,送了一程又一程,依依不舍。村民们唯一一次看到习近平落泪,是他这时赶忙走过去搀扶一位前来送行的双腿残疾的村民。离开梁家河后,他还是念念不忘当地人民,力所能及地帮助解决一些实际困难,比如,在厦门工作时他写信给延川县委书记帮忙给村里通电;在福建省委工作时联系给村里办了所学校;他两次帮助一位患骨髓炎的村民治病,救了他一条命。这类例子,不胜枚举。
15岁时,习近平来到黄土地时也曾迷茫、彷徨,然而22岁离开时他已有了坚定的信念,那就是:“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走到哪里,永远都是黄土地的儿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干一切事情都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通过《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书中的许多事例可知,这一坚定的理念是有其情感基础的,这和他青年时代对人民的深厚情怀是一脉相承的。
豪放青年:志存高远、善于辨析
青年习近平思想很活跃、很解放,他勤于思考、善于思辨。他头脑中新思想新观点新想法很多,有年轻人特有的激情与闯劲儿。比如,他读诗读到兴奋处,会跑到院子里大声朗诵,有时在山上劳动时也会朗诵。每每读到书中这些地方的时候,一个慷慨激昂、豪放自信的青年形象就跃然纸上。
青年习近平勤奋好学,读书到了夜以继日的程度,这在同伴中是有口皆碑的。但重要的是他不读死书、死读书,而是带着问题读、带着思考读,有自己独特的分析对比方法。一方面,他会就一个观点、一个史实找出很多相关的参考书籍来阅读比较,从不同的侧面去了解和分析这个问题。另一方面,他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也会跟别人进行讨论。这样,就历练出他思路宽广、思想活跃、善于辨析的能力。
青年习近平是一个志存高远、有远大抱负、崇尚革命英雄主义,而又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的有为青年。
在陕北的7年,不论头顶上“黑帮子弟”的帽子多么沉重,青年习近平追求进步的信念执著而坚韧,他一次又一次地写入团、入党申请书,他先后写了8份入团申请书、10份入党申请书,直至最终实现自己的愿望。
青年习近平在插队生活中,带头参加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学会地道的延川方言,把每件事都干得很漂亮。他在借调到赵家河大队整队时,把公窑外面又臭又脏的厕所修好了,这看似一件小事,意义却很大。他搞整队成绩出色而被提拔担任了梁家河大队的党支部书记,以满意的答卷踏上他步入政界的第一步。在党支部书记的岗位上,他办沼气有模有样,真把农户家的灯点亮了;他亲自下到井里带领村民打水井,解决了全村的吃水问题;他办了一个铁业社,解决了社员劳动工具的需求;他带领村民打坝地,给村里增加了几十亩耕地;他还种烤烟、办代销店、办缝纫社,等等。上世纪80年代,他从耿飚秘书的岗位决定下基层到河北正定做农村工作,也是抱着“干好了成就一番大事,干不好就在下面为老百姓做些实事”的踏实态度。
人格魅力:言行一致,知行合一
青年习近平言行一致,知行合一,特别善于做人的思想工作,既有执行力又有很强的战略定力。
他刚上任要办铁业社,村子里的能人根栓尥蹶子不干,他通过谈心谈话,把工作做通了,铁业社的事办成了;他办沼气,从四川来陕北帮忙的技术员要回老家,他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技术员最终没有半途而废;改造村里一个“二流子”,在批斗会上他不仅没有骂人家,而是一条一条说理,最后还让这个有艺术特长的“二流子”在会上唱了一曲信天游,后来,那个50多岁的“二流子”转变成了一个好社员。
青年习近平从来不说过头话,但该做的事说一不二,丁是丁,卯是卯。当时有些人当领导,裙带关系严重,把亲戚朋友照顾得很好,多吃多拿多占。青年习近平当书记后对知青、社员一视同仁,绝不用公家的资源额外照顾朋友,绝不做不公正的事,所以大家都信服他,认为他公正,没有私心。
习近平自己也说:“要当好一个村的领导,必须一碗水端平。群众最讲究的就是‘公道’二字,最信服的就是公正的人。哪怕一毛钱的事,你处理得不公,群众也不答应;10块钱的事,你处理得公道,群众也不会有意见。无论大事还是小事,该咋办就咋办。”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青年习近平身上体现的品格风范仍然是非常宝贵的,是值得我们深入学习的。
2022青岁月心得体会和感想三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29名讲述者站在自己的角度回忆、讲述总书记在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当知青的故事,尽管每个人的身份、学识不尽相同,讲述的故事也各有侧重,但从中我们能够非常真实、真切地感受到总书记一路成长的艰辛与不易,一位遥不可及的大国领袖一下子变得亲切具体、可触可感了。我也从总书记的知青岁月中感受领悟到五句话:
信仰是一个人内心的指路明灯,它能照亮一个人的人生之路,就像嘉兴南湖游船上的那盏灯照亮了中国革命之路一样。没有信仰的人生,犹如黑暗中行路、逆水中行舟,没有目标,不明方向,只能随波逐流,浑浑噩噩地过一辈子。总书记那时候小小年纪,就能排除万难,义无反顾地来到革命圣地陕西延安的农村插队,很难想象,一个稚气未脱、青涩懵懂的少年会有这样的选择和打算,而且还在这样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黄土高原上一干就是七年,其他知青都走了,他却从知青当上梁家河的村支书,他贴近黄土地,贴近农民,他当时是下定决心扎根农村,立志改变梁家河的面貌。总书记说,15岁下放到梁家河时,人生一片迷茫,但不久后,他在梁家河入了党,当上了大队支部书记,这人生第一课的含量是无价的。梁家河的七年,留给总书记最深刻的记忆是,对人生目标的自信和自觉:“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信念是支撑信仰的内生动力,有执着的信念,才会有坚定的信仰。正是在梁家河的七年,一点一滴、一步一步地坚定了总书记内心的信仰。也正是这份内心执著追求的信仰,照亮了总书记前行的人生之路。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只有勤学善思,做知识的真正主人,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与总书记住同一孔窑洞的知青同伴戴明说:“近平在梁家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总书记对书籍总是爱不释手,他炕头上的书总是堆得满满的。在梁家河那段艰苦的日子里,尽管吃不饱穿不暖,每天还要上山劳动挣取工分,他却没有把读书的这一良好的习惯给改变,没有把学习给落下。在昏暗的煤油灯下,总书记遨游知识的海洋,感受知识带给他的力量。总书记多次在不同的场合坦言:“我个人爱好阅读、看电影、旅游、散步”“我最大的爱好是读书”“现在,我经常能做到的是读书,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 在当知青的那段岁月里,他“带一箱子书下乡”,期间他阅读了大量政治、经济、哲学、文学方面的书籍,为他今后的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总书记在与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回忆说:“我到农村插队后,给自己定了一个座右铭,先从修身开始。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上山放羊,我揣着书,把羊圈在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我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总书记之所以能走到今天,那是学习的功效,读书的功效,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习近平总书记读书学习的功效不止于改变自己的命运,他还改变了国家的前途命运。
总书记在给年轻干部成长指明方向时说:“越是有培养前途的年轻干部,越是要放到艰苦环境中去,越要派到改革和发展的第一线去,让他们在实践锻炼中增强党性、改进作风、磨练意志、陶冶情操、提升境界、增长才干。”我想这应该是总书记成长的真实写照。他到农村插队,开荒、挑粪、收麦、放羊,这是他这个从小在北京长大的孩子“接地气”的第一次实践,后来,他担任梁家河的村支书,带领村民打坝、修梯田、建沼气,建起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他还带领创办铁业社、缝纫社,这是他作为一名基层干部的第一次实践。正是在梁家河的这七年,在一次次的“第一次”实践中,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开始在他心底植根,担当责任的精神开始在他身上展现。再到后来的河北正定、福建厦门、宁德、福州、浙江、上海,一步步成长为大国领袖,靠的就是为人民服务和担当责任这“两件法宝”。总书记在索契冬奥会接受采访时说:“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通过
青岁月心得体会和感想 青春历程的感悟(七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