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数学与信息融合心得体会和方法 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心得体会(五篇)

来源:互联网作者:editor2024-02-042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好的心得体会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数学与信息融合心得体会和方法一

本着“多学、常思考”的宗旨,本学期我除了经常阅读有关的专业资料和网络信息外,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并经常到有经验、有先进教学理念的教师那里去听课。在学校组织的师徒“滚雪球”教学及高效课堂交流中,我们教师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并将学到的知识与经验应用到平时的教学中来,提高了自我的教学水平。

我们数学教师都是课堂教学的实践者。为了创立有效课堂,这学期我研究的小课题是:“如何创设有效数学情境的研究”,是想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数学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数学教学看成是教师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让他们真正体味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本着这一原则,我主动参加了我校组织的自愿上一节创新的课,在教学“抛硬币”一节时,我采用情境探究式教学模式,在情境中设疑,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经过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来感知问题的可能性,在一系列的游戏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进取性,让学生在学中学、玩中学、大大的增加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的兴趣。并且在与同行们研讨时既能提高自身水平,又有利于教师之间的优势互补,从而整体提高课堂效率,到达自主、创新、高效的教学效果。

培优补差对于数学学科而言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每个数学教师在这方面付出了很多的时间和心血。学校也很重视,除了培优补差外,每个教师还指定了详细的转差计划、转差有记录,有总结。本学期每位教师至少转化一至二名学困生。由于我们学校每个学期都有插班生,再加上家庭等各方面的原因,学困生很多,所以把每

周一午时最终一节课,给学生补差,异常是临近期末考试这段时间,有时还要利用利用中午休息时间给差生补课,确实很辛苦。好在,工夫不负有心人,这些学生都有较大的提高。说明补差效果很好。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力争把工作做得更好!

关于数学与信息融合心得体会和方法二

一、小学数学毕业总复习的目的意义

小学毕业总复习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全面而系统地巩固整个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知识的掌握水平,进一步发展能力.因此,多年的毕业教学,我都十分重视小学毕业阶段的复习整理工作.而毕业总复习作为一种引导小学生对旧知识进行再学习的过程它应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活动过程.所以,在具体实施前必须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以增强复习的针对性,提高复习效率.

二、小学数学毕业总复习的任务

从小学毕业总复习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所处的地位来看,它的任务概括

1,系统地整理知识.实践表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复习中的系统整理,而小学毕业复习是对小学阶段所学知识形成一种网络结构.

2,全面巩固所学知识.毕业复习的本身是一种重新学习的过程,是对所学知识从掌握水平达到熟练掌握水平.

3,查漏补缺.结合我镇小学实际,大多采取小循环教学,学生在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上不可避免地存在某些问题.所以,毕业复习的再学习过程要弥补知识上掌握的缺陷.

4,进一步提高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初步的逻辑思维,空间观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复习中应充分体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化.

三、小学数学毕业总复习内容的组织

九义新教材在教材的编排体系上给我们复习创造了有利条件.教材在统计的初步知识后安排了总复习内容,以多个知识点形成六大知识结构体系,并加以练习.这是旧教材所无法相比的.在复习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合理组织内容,适当渗透,拓展知识面.

四、小学数学毕业总复习过程的安排

由于复习是在原有基础上对已学过的内容进行再学习,所以,学生原有的学习情况直接制约着复习过程的安排.同时,也要根据本班实际复习对象和复习时间来确定复习过程和时间上的安排.结合我班实际,从4月10日进入总复习阶段,共计80课时,复习过程和时间安排大致如下:

(一)数和数的运算(20课时)

这节重点确定在整除的一系列概念和分数,小数的基本性质,四则运算和简便运算上.

1,系统地整理有关数的内容,建立概念体系,加强概念的理解(4课时),包括"数的意义","数的读法与写法","数的改写","数的大小比较","数的整除"等知识点.

2,沟通内容间的联系,促进整体感知(2课时),包括"分数,小数的性质","整除的概念比较".

3,全面概念四则运算和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水平(6课时),包括"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四则混合运算".

4,利用运算定律,掌握简便运算,提高计算效率(5课时),包括"运算定律和简便运算".

5,精心设计练习,提高综合计算能力(3课时).

(二)代数的初步知识(10课时)

本节重点内容应放在掌握简易方程及比和比例的辨析.

1,形成系统知识,加强联系(3课时),包括"字母表示数","比和比例","正,反比例"等知识点.

2,抓解题训练,提高解方程和解比例的能力(4课时),包括"简易方程","解比例".

3, 辨析概念,加深理解(3课时),包括"比和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

(三)应用题(30课时)

这节重点应放在应用题的分析和解题技能的发展上,难点内容是分数应用题.

1,简单应用题的分析与整理(3课时).

2,复合应用题的分析与整理(6课时).

3,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分析与整理(5课时).

4,分数应用题的分析与整理(10课时).

5,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分析与整理(3课时).

6,应用题的综合训练(3课时).

(四)量的计量

本节重点放在名数的改写和实际观念上.

1,整理量的计量知识结构(2课时),包括"长度,面积,体积单位","重量与时间单位".

2,巩固计量单位,强化实际观念(4课时),包括"名数的改写".

3,综合训练与应用(1课时).

(五)几何初步知识(12课时)

本节重点放在对特征的辨析和对公式的应用上.

1,强化概念理解和系统化(2课时),包括"平面图形的特征","立体图形的特征".

2,准确把握图形特征,加强对比分析,揭示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4课时),包括"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

3,加强对公式的应用,提高掌握计算方法(5课时).能实现周长,面积,体积的正确计算.

4,整体感知,实际应用(1课时).

(六)简单的统计(6课时)

本节重点结合考纲要求应放在对图表的认识和理解上,能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1,求平均数的方法(1课时).

2,加深统计图表的特点和作用的认识(

数学与信息融合心得体会和方法 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心得体会(五篇)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好的心得体会...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